一些發達國家通過捐贈等途徑把大學辦成名校,而中國企業總想擴張,用投資的理念去辦學。結果,獨立學院從一開始就變成了賺錢“神器”,教育基本上成為獨立學院投資商的噱頭,師生往何處去,只能是自生自滅。(4月15日《中國青年報》)
早就知道,獨立學院的學費貴,貴得沒有多少道理。獨立學院雖然沒有國家財政每年現把現拿錢支持,但是政策支持的力度非常大,廉價的教育用地,已經大大降低了建設獨立學院的成本。再有國家規定,民辦學校的微利性是個原則,既然不允許賺大錢,那么,用適度的學費來支付教職工的工資和學校的水電費等,才是正途。怎么適度?目前沒有定論,不過每年三四倍于一本二本大學學費的標準,應該是過度了。更何況,有的合資辦學,已經是十倍于一本二本大學學費,絕對的暴利。
現在,獨立學院暴利的真相有了數據支撐。全國292所獨立學院,其中201所舉辦者有房地產及各類投資企業背景,約占獨立學院總數的68.8%;地方政府或部門舉辦的25所,高等學校舉辦的55所,央企及地方國有企業、行業協會舉辦的11所,分別占獨立學院總數的8.6%、18.8%、3.8%。近七成獨立學院由房地產等各類投資資本在掌控的事實表明,開辦獨立學院不僅不會虧本,而且會大賺特賺。
多數投資資本以獨立學院辦學的名義、“圈地”搞房地產開發,讓獨立學院的教育屬性大大變味。眾所周知,教育用地與商業用地、工業用地價格存在幾何級別的價差,且在稅費方面享受不同的優惠政策,讓投資資本有空子可鉆。舉例說,湖北省有一所獨立學院在申請轉設過程中,整體資產評估為7億多元。其實,該學院出資人注冊資金為7000萬元,實際投入資金約4000萬元,學校資產增值主要是土地增值與學費滾動產生的資產。投資方按照辦學協議將評估后的30%無形資產劃為母體高校,其余部分歸個人所有。筆者身邊的例子是,鄭州大學下面的升達和西亞斯兩個獨立學院也比較典型,經過十多年滾動發展,這兩所學院的資產早已幾十倍于投資成本了。
業內人士看的非常清楚,有相當一部分獨立學院已經換了一輪投資方,最初的投資方利用政策杠桿、花幾百萬元把學校建起來,三四年之后就轉手賣掉,已實現自身財富的滾動積累。現在有些獨立學院投資方不問青紅皂白,每年9月底學生報到以后先把錢抽掉百分之多少,裝進自己腰包,至于學院的教育發展,跟他無關。
至此,原形畢露的獨立學院就不能不讓人憂心忡忡。一方面是投資方變本加厲的逐利沖動無法遏制;另一方面是獨立學院并不獨立的多重尷尬,每年既要為母校上交巨額管理費,還要接受省級教育行政部門的檢查評估和審批,這么一種戴著鐐銬跳舞的悲慘圖景,怎么能讓數以千萬計的莘莘學子放心學習?又怎么讓我們對獨立學院的教育質量予以認可?
說句不客氣的話,今天獨立學院成為“怪胎”,難道不正是高等教育改革不見成功只見失敗的又一例證嗎?
「 支持烏有之鄉!」
您的打賞將用于網站日常運行與維護。
幫助我們辦好網站,宣傳紅色文化!