實現農業現代化中的正確與錯誤。
——給習總書記的一封信(22)
尊敬的習近平總書記:您好。中國共產黨在解決自己的革命和建設問題的時候,有一個優良的傳統,就是理論聯系實際。既然中國社會發展的理論就是要實現四個現代化即農業的現代化、工業的現代化,國防的現代化和科學技術的現代化的理論。那么把這個理論和中國的實際結合起來,就能判斷出我們的言論行動,哪些是正確的,哪些是錯誤的。
什么是農業呢?農業就是農民利用手中的工具在土地上種植糧、棉、蔬菜、水果等經濟作物,和養殖雞鴨等家禽、豬、牛、羊等家畜,以便為人類提供植物性原料和動物性原料。這些原料統稱為農副產品。這些農副產品一方面直接供人們消費,另一方面作為輕工業的原料制造必要的消費品。
農業的勞動工具以及農民掌握這些工具的科學知識和技能,以及農民在勞動中結合的程度等就構成了農業勞動的生產力。農業的勞動工具是由簡單的勞動工具如犁耱杷鐮刀等起步的,這種勞動就是手工勞動,手工勞動的發展就是機械化勞動。手工勞動是最低的勞動生產力,生產的產品少,不能滿足人口增長的需要,在這種情況下,就會產生交換,交換的產品就是商品。因此,商品交換是勞動生產力不發展的結果。一旦農業生產使用機械化生產,農業的勞動生產力就大大的提高了,產品的數量在同一時間內就成倍成百倍的增加了,隨著產品數量的不斷地增加,就能滿足不斷增長的人口的需求,就能滿足社會的需求。舉一個極端的例子,就像空氣是人的第一需求,由于空氣能夠滿足人的需求,那么空氣就不需要交換。如果農民生產的農副產品能夠像空氣那樣多,那么這些農副產品就不需要交換,因而就沒有必要變成商品。所以,農副產品能夠滿足全社會人的需求的時候,商品交換就成為多余的事情了。怎么才能達到這個條件呢?唯一的辦法就是農業機械化。中國要實現農業現代化的目的就是農業生產全部實現機械化生產。這個目標達到了,人們對農副產品的需求滿足了,交換就成為多余的事情了,商品形式就取消了。
毛澤東時代的農副產品之所以以商品形式出現,是因為農副產品還不能滿足全國人民的需要求,為什么不能滿足需求,是因為農業的勞動生產力還處于手工勞動的階段,盡管毛澤東時代在人民公社中充分發揮了集體力的作用,這種集體力是社會勞動生產力,但是它的基礎還是手工勞動為主。所以,集體力加上手工勞動的生產力,要增加農副產品的數量是有限的。所以,毛澤東時代就采用票證制度分配有限的產品。這就是毛澤東時代所謂窮的根源。問題是,毛澤東深深懂得只有實現農業機械化才能夠改變窮的面貌。所以,就把農業現代化作為奮斗的目標。實現這個目標的大前提就是農業的集體化。因為只有農業集體化加上農業的機械化,就一定能夠改變中國人民的貧窮問題。用農業現代化的理論來衡量,毛澤東時代的農業政策是完全正確的。
毛澤東逝世以后,鄧小平提出改革開放,其目的也是為了實現農業的現代化,但是在經濟學家們的蠱惑下設計了市場經濟,農業生產商業化,這種農業的商業化,和集體生產所有制是對立的,因此,自然而然地就要解散人民公社,把大面的土地分割成以家庭為單位的獨立個體生產商品的所有制,這樣自然就恢復了手工勞動的生產方式,從而也就破壞了大面積土地使用機械化生產的可能性。由此可見,改革開放以后,農業勞動生產力不是發展了,不是進步了,而是萎縮了、倒退了。用農業現代化的理論來衡量,改革開放的農業商業化的政策是錯誤的。
因為毛澤東不是實行農業商業化的政策,所以,經濟學家們就污蔑毛澤東不懂經濟。不是毛澤東不懂,而是毛澤東不愿意實行。而且堅決反對實行農業商業化。按照農業現代化的理論,毛澤東完全懂得只有在集體化生產基礎上實現農業的機械化,就是中國農業發展的必然趨勢。這就是毛澤東懂得而經濟學家們不懂的農業現代化的經濟。
經濟學家們可能要說,他們懂農業的現代化,知道要實現農業的機械化。他們的辦法就是資本下鄉,承包大面積的土地實現機械化。這自然是美國現成的農業發展的經驗——私人農場制度。但是,要問這些經濟學家們,你們想過沒有,九億農民失去了土地怎么辦?你們想過沒有,你們這樣做是為了九億農民還是害了九億農民。
尊敬的習總書記,中國的問題就是農民的問題。農民的問題就是土地問題,經濟學家剝奪農民的土地就犯了天大的錯誤。所以,為了九億農民的利益,為了全國人民的利益,中國的農業問題,只有走集體化加上機械化的道路才是唯一的出路。這就是四個現代化的理論和中國實際結合在一起得出的結論。
此致敬禮。
勞動者2014年4月9日
「 支持烏有之鄉!」
您的打賞將用于網站日常運行與維護。
幫助我們辦好網站,宣傳紅色文化!