大愛不是空洞的概念。對于國家、民族、階級甚至人類的愛,可稱為大愛。那么對一個具體的人,有沒有大愛?有!
秦獻公被驅逐出宮廷,在民間生存了二三十年,咋一看是一件壞事,然而在秦獻公的帶領下,他與妻、子同心努力,雖受盡磨難,卻過得很好,而且培養出了兩代英雄,其一是秦獻公自己,再一就是贏渠梁即秦孝公。后來秦孝公又把贏駟放逐山野二十年,把他培養成秦惠文王,秦惠文王也是一個有膽略的國君。秦國由此強大。后來秦始皇在乃父異人為趙國人質時由趙姬生于趙國,亦受過不少磨難,培養了他堅強不屈的品格,最終成為橫掃六合的一代雄主。不管怎么樣,秦國肇基于秦穆公,但強大在秦孝公手里,主要因為秦國總結了六國變法的成敗得失,由商鞅整理出推翻奴隸制度建立封建制的革命性變法內容,這些法雖由商鞅所出,實亦完全反映了秦孝公的真實思想。秦國變法雖晚,但卻取得了成功。這個法是秦孝公與商鞅反反復復進行了若干個晝夜的推敲之后審定的,他們一致認為,若不對現有特權階級進行革命,就不能解放推動社會前進的根本力量——奴隸們,那么秦國想強大絕對是幻想。是當一個亡國之君呢,還是當一個強國之君?想來想去,只有一條路可走,就是徹底變法!這就是影響了中國歷史進程幾千年的秦孝公的性格。他用個人的力量推翻了中國奴隸制度的游戲規則。世界潮流,浩浩蕩蕩,順之者昌,逆之者亡,此之謂也。
其他六國則不然,雖有孫臏之能,屈原之忠,而終滅于秦者,非人之缺,實道之無也。當國者不能洞明大道,做事畏畏縮縮,六國是這樣,獨孝公非也。這一切成就得力于秦獻公吃苦耐勞不畏強暴的高貴品格。一代一代傳下來,造就了秦的輝煌。如果秦獻公是一個弱者,整天哭哭泣泣,貪圖享受,身不事于稼穡,心無憂于天下,豈能有孝公之強,六國之滅!所以說,大愛是一種覺悟, 是自求而得者。別人對自己再好,自己不覺悟,不努力,斷無好的可能。大愛是一種自求進步自強不息的人生觀發展而成。他不是只考慮個人得失,而是站在人類歷史的上空,俯視、洞察整個人類發展過程中的根本矛盾,并找出解決的辦法。
徐州東山寺張良廟有“舞動漢風”之譽,漢風者,戰勝奴制度的封建制也。漢用秦制,是劉幫具有大智慧的表現之一,而力能舉鼎的項羽就沒有這一層智慧,他所具有的,只有殘暴成性的殺戮和婦人之仁。他的觀點是,我給你好處,讓你當王,你就得忠于我。這個忠字要求忠的是奴隸主,而不是忠于天下勞動者,那么忠字所維護的是奴隸主專政,而不是為天下勞民利益開創新的制度。奴隸制在五百年前就開始崩潰了,五百年后不讀書悟道而又剛愎自用的項羽還是沒有看穿奴隸制腐朽沒落趨勢的這種智慧,只是奮一腔血氣之勇,不能不說是歷史的悲哀!劉邦雖然不讀書,卻極善于聽取正確的見解,善于用人的才能使他成為四百年基業的開國之君。劉邦雖然也封了一些王,但他留下話,非劉氏而王者,天下共擊之。他留給后人的政策是,伺機削藩滅王,徹底恢復郡縣制,這個使命最后由漢武帝完成了。劉氏的后人如果不貫徹劉邦滅王削藩的基本國策,而是反其道而行之,使王遍天下,部長處長科長比驢都多,而步項羽之后塵,則必使后人而復哀后人矣。
對于一個具體的人都有大愛,則對于天下人的大愛自然是更有了。前一種,就是要培養個人成為具有社會主義覺悟的有文化的勞動者,這是社會發展的必然方向和歸宿,將為個人開辟廣闊的前景。后一種,對于國家、天下,不論是改革還是革命,都要從生產關系上下手,把落后的生產關系改造成先進的生產關系,使生產力能夠蓬勃發展,人民自由安樂。這種行法就是大愛之路。反之,婦人之仁也。
二〇一四年三月十日
「 支持烏有之鄉!」
您的打賞將用于網站日常運行與維護。
幫助我們辦好網站,宣傳紅色文化!