兩會的帷幕尚未完全拉開,媒體即開始熱炒“公務員待遇”話題。看待這一話題,應注意幾個側面:一是工資之外的隱形“收入”(包括社會地位等方面享受的好處),不可忽略;二是公務員概念需要區分,不可籠統;國家各階層民眾之間話語權的不公,不可視而不見。
隱性收入問題,本文不涉及了,因為大家都長了眼睛,公務員概念的細分要說幾句。媒體炒這個話題時,經常以村官為例,而一旦以村官“打頭陣”實現提薪,估計村官們獲得的實惠還不及廳局長們的一個零頭!建議今后給公務員調薪要區別具體的層級,不可籠而統之。不加區別地呼吁提高公務員待遇是一種戰術,這戰術可謂之曰“明修棧道暗度陳倉”。
話語權地位的嚴重失衡問題也需要引起社會的廣泛關注。農民工不光是待遇低,且那點可憐的工資能不能兌現還是問題,但他們沒有話語權,他們很難發出自己的聲音。所以判斷待遇是否合理,是否失衡,要把這一層考慮進去。畢竟我們這個政權眼下還號稱人民政權。
其實判斷各類人員待遇,有個最好的晴雨表、溫度計,那就是人才市場的流向統計。目前的公務員報考和錄用比例大概是最高的,這本身就很說明問題。面對這個最說明問題的指標,在那里裝聾作啞反反復復地炒待遇話題,究竟為了啥?我看只有這個比例降下來了,才能夠說待遇合理了。當然,這里還要有一個具體分析:大家爭相報考科員、科長,不能說明科員、科長工資高,而是為了心底那個美好愿景,良好預期。從工作量、工作強度和工作舒適度而言,科員、科長們的待遇并不高,如果給公務員加薪,應當重點提高這部分人員的薪資,不應該再沒完沒了地按照級差照顧高層官僚了。
佗佗伯
「 支持烏有之鄉!」
您的打賞將用于網站日常運行與維護。
幫助我們辦好網站,宣傳紅色文化!