央視跟蹤報導了北京市地鐵高峰時段擁擠不堪的景象,等待幾班車才乘上列車是常事,有的上不了車,有的下不了車,有的不要下車卻被擠下了車,有的剛下了車卻又被擠進了車廂。如果總是說北京的地鐵發展滿足不了乘客的需求,那么看看北京現在的地鐵線路,不論其線路數量、長度和建設速度,都可稱世界首位,發車的時間密度最短僅三分鐘左右,也是世界少有的,這幾乎超越運力極限的地鐵,又怎樣開住春天呢?在責備交通設施建設跟不上需要的同時,為什么不能反思、反省一下造成這種擁擠程度的根源呢?
過去的道路不擁擠,雖然車輛比現在少得多,但道路也比現在要狹窄得多。不是過去人們不要上路,而是過去人們無需上這么遠的路,如今是人們不希望走這么長的路,卻被逼上擁道走長路。人們的出行環境在改變,根源在于社會生產方式的改變。過去,工作地和居住地靠得很近,工作是生活的一部分,生活的向往是更好的工作,它反映了人們在生產與生活中的相互協調和統一。
隨著私有化的改革,工作成為了生存的一部分,沒有了工作的保障,人們就不得不為生存而四處奔波,甚至要忍受背井離鄉、親人相隔、骨肉分離的痛苦。樂業成了問題,安居又何其的痛苦。城市建設的根本目的不是為了滿足人們的生活需要,而是為了滿足資本的需要,為GDP服務,為利潤服務。房屋已超越了居住的功能,成為資本獲取利益的工具,不斷攀升的房價讓很多買不起房的人望房興嘆,即使買了房子的人也搭上了全家人身背的債務,甚至是三代人成為了“房奴”。為了買便宜的房子,只能住得更遠、更偏,甚至與工作地南轅北轍。還有一些人工作不定,居無定所,這些都人為制造了人的不斷流動,也大大增加了交通的流動量。私有制下的生產方式,就是剝削和被剝削、掠奪和被掠奪的生產方式,私有制的春天只有資本的春天,那些為資本服務的人只能像地鐵中的乘客一樣,被推上推下,身不由己。他們不會有春天,就象地鐵中的列車一樣,一直奔馳在黑暗的隧道中永遠見不到陽光,因為,私有制下開往春天的地鐵永遠開不到春天!
「 支持烏有之鄉!」
您的打賞將用于網站日常運行與維護。
幫助我們辦好網站,宣傳紅色文化!