最近,媒體對中國教育模式的批評很多,無非說中國學生死記硬背,缺乏創新精神,還有人拿美國和西方教育模式反證中國模式很失敗,某些蠢貨甚至編出了“高考狀元鮮有成功”的驚天謊言,而其依據是大學生就業率不高和諾貝爾獲獎人數偏少。
東西方教育模式各有千秋,我們當然需要取長補短,但也無需全盤否定自己,大搞民族虛無主義。許多人都對西方教育模式尤其是美國模式羨慕不已,但我們必須明白,中國教育模式并非一無是處,西方培養的大學生未必真的很強。
就拿倍受專家教授們詬病的大學生就業率來說吧,該指數確實很低,這與中國大學教育質量較低有一定關系,但主要原因恐怕還是因為中國是個靠房地產、來料加工和出售資源發展的國家,經濟結構低下,不像美歐那樣需要很多高級人才,加上大學擴招,每年畢業的學生有數百萬,因此,中國的大學生只能與數億農民工競爭薪水微薄的低級崗位,使得其收入普遍不高,以至于許多學生寧愿失業也不愿就業。在這種情況下,即便是被媒體熱捧的美國大學生,來華后也可能一籌莫展,許多“海歸”變身“海待”,便是經典案例。可見,撇開中國經濟結構低下的具體國情,妄談教育問題,實在是可笑至極!
拿諾貝爾獲獎人數少全盤否定中國教育同樣荒唐。首先,諾貝爾獎只是全世界千萬獎項中的一種,之所以有些影響,主要緣于西方的強大,就像因為美國是強國,許多國家的民眾都知道美國總統是奧巴馬一樣,可同樣是總統,又有多少人知道利比里亞、海地和菲律賓總統?其次,諾貝爾獎為西方所設,授獎時必然有所偏向,其他國家獲獎不過是陪襯。再次,中國畢竟是發展中國家,經濟、科技與西方差距很大,還是社會主義國家,是美歐和平演變的對象,獲獎少既有科技成果少等客觀因素,也有政治原因,但無論是否獲獎,都不影響中國的崛起和繁榮。
如錢學森雖然沒有獲獎,但“兩彈一星”卻成為遏制美蘇核訛詐的利器,改變了世界格局,影響了全世界;金一南雖然沒有獲獎,但《苦難輝煌》卻成為許多中國人的精神食糧。而達賴、劉曉波、莫言等獲獎,多是政治操縱的結果,他們只不過是在充當西方分化、西化中國的棋子。因此,我們無需因獲獎少而妄自菲薄,更不能將其作為全盤否定中國教育的依據。
當然,中國教育確實存在很多問題,我們需要兼收并蓄、借鑒西方,但絕不能劍走偏鋒,搞全盤否定,更不能美化西方,放任洋奴思潮和媚外輿論隨意蔓延。(2014-3-1)
「 支持烏有之鄉!」
您的打賞將用于網站日常運行與維護。
幫助我們辦好網站,宣傳紅色文化!