行文與說話,是人類的兩種基本的語言表達方式。
改進文風會風,一路改到現在集中解決形式主義、官僚主義、享樂主義、奢靡之風,成效固然可喜。不過,像“開短會、說短話、寫短文”之類的要求,在現實中卻并不總是管用,原因在于這些要求多半也不能作為判斷形式與否、官僚與否的絕對標準。
在行文的過程中,不免遇到這樣的人,要不就認為“你這么寫,太長了!”要不就認為“你這么寫,太短了!”一會兒把“長”作為絕對標準,一會兒又把“短”作為絕對標準,全然不顧別人之所以這么寫,是不是自有道理,直讓人無語。
毛主席在《反對黨八股》一文中說:“寧可將可作小說的材料縮成速寫,決不將速寫材料拉成小說。”此話看上去是強調“短”,其實不然。莫言在自己的小說序言《捍衛長篇小說的尊嚴》中寫道:“其實,要看的人,再長也看;不看的人,再短也不看。”——看與不看,原因無非兩種:一是有沒有閱讀的習慣;二是內容有沒有內涵,以及內涵合不合自己的口味——把倆人人所說的意思合起來分析,得出的結論是:根據表達需要,外加各人思維習慣和表達習慣,該長則宜長,該短則宜短,總之就是把自己的意思表達清楚而已。
誰給佛教經典《般若波羅蜜多心經》規定字數?誰給毛選五卷規定字數?誰有資格預設蕓蕓眾生說,“反正除了已有經典之外,量你也寫不了經典”,進而用官僚主義的科學合理標準給作者畫個框框、規定字數!?
行文如此,說話亦然。據說陳毅在演講、發言的時候拿一張白紙當稿子用,理由是他認為如果不拿稿子,人家會以為他不嚴肅,信口開河,胡說八道。對此還有網友調侃,“看看現在的某些吧,拿著稿子都念錯,這差距咋就這么大呢?”還不止,現實中更奇葩的是,某些人講話既要人家給他準備稿子,又不好好照著稿子講,讓大大小小的秘書哭也不是、笑也不是。究其理由,竟然可以跟開國元老的情況有上一拼:“不準備稿子,那不是顯得不正式嘛;完全照著稿子,那不是體現不出我的水平嘛。。。”
除了可能存在的聽覺上重口味者,沒有人喜歡不顧聽眾感受、嘮嘮叨叨說個不停的人。但另一方面,“長話短說”也不見得就是受歡迎的。
在大學里,不同的教授講同樣的課程,效果可以有天壤之別。所謂效果,體現在學生們是聽得打瞌睡甚至沒等講完就溜之大吉,還是全神貫注自愿聽到最后而意猶未盡。很顯然,問題的關鍵并不在于話講長了還是講短了。特別是在“話不投機半句多”的人之間,講長講短就更是沒有什么關系。
最后,再引用古龍小說中的一句:“有些聽起來很有學問的話,其實全都是放屁,而且是很臭很臭的屁。”話雖然不夠好聽,貌似欠文明,但卻實在值得我們在行文、說話的時候引以為戒。
(2014年2月23日)
「 支持烏有之鄉!」
您的打賞將用于網站日常運行與維護。
幫助我們辦好網站,宣傳紅色文化!