從十八大就任黨的總書記到十八屆三中全會的一年時間中,無論是在中國的內政還是外交方面,習近平都提出了許多新理念。這種治國理念既來源于對中國改革開放三十多年來的實踐發展的經驗教訓的總結,也來源于習近平對中國傳統文化精華的學習、提煉和總結。正如習近平所說,“歷史是最好的教科書。中國優秀傳統文化,領導干部也要學習,以學益智,以學修身。中國傳統文化博大精深,學習和掌握其中的各種思想精華,對樹立正確的世界觀、人生觀、價值觀很有益處”,古人所說的“先天下之憂而憂,后天下之樂而樂”的政治抱負,“位卑未敢忘憂國”、“茍利國家生死以,豈因禍福避趨之”的報國情懷,“富貴不能淫,貧賤不能移,威武不能屈”的浩然正氣,“人生自古誰無死,留取丹心照汗青”、“鞠躬盡瘁,死而后已”的獻身精神等,都體現了中華民族的優秀傳統文化和民族精神。①中華傳統文化精華,是習近平治國理念的重要來源。在習近平倡導的“中國夢”、以民為本、以法治國、人與自然和諧一體、新型國家利益觀等重要的治國理念中,都能看到中華傳統文化精華的厚重的歷史影響。
習近平是我黨歷史上又一位熟知并廣泛運用中華傳統文化的新型領導人
習近平對博大精深的中國傳統文化具有廣泛的興趣,是我黨歷史上繼毛澤東之后,又一位熟知并廣泛引用中國傳統文化經典的領導人。在2003~2007年這四年多時間里,習近平為《浙江日報》寫了兩百多篇短文,后來匯集為《之江新語》出版。在這本小書中,他先后引用過的經典不下數十本、篇,筆者在此試舉其中數例如下:
在談要有艱苦奮斗精神時,引“天將降大任于斯人也,……增益其所不能”(《孟子·告子下》);談學習境界時,引王國維的治學三種境界:一是“昨夜西風凋碧樹,獨上高樓,望盡天涯路”,二是“衣帶漸寬終不悔,為伊消得人憔悴”,三是“眾里尋他千百度,驀然回首,那人卻在燈火闌珊處”;談努力打造信用浙江時,引“人而無信,不知其可”(《論語·為政》);談領導人應有戰略思維時,引“登東山而小魯”、“登泰山而小天下”(《孟子·盡心上》);談領導干部要珍惜在位時間時,引“先天下之憂而憂,后天下之樂而樂”(范仲淹《岳陽樓記》),“些小吾曹州縣吏,一枝一葉總關情”(鄭板橋的《濰縣署中畫竹呈年伯包大中丞括》),“安得廣廈千萬間,大庇天下寒士倶歡顏”(杜甫《茅屋為秋風所破歌》)和“但愿蒼生倶溫飽,不辭辛苦出深林”(于謙《詠煤炭》);談平安和諧時,引“大風起兮云飛揚,威加海內兮歸故鄉,安得猛士兮守四方”(劉邦《大風歌》);追求政通人和、安居樂業的平安社會、和諧社會,是中華文化的重要組成部分,中國古人就說“和為貴”(《論語·學而》),“和而不同”(《論語·子路》);在談到文化是靈魂時,引“潤物細無聲”(杜甫《春夜喜雨》);在談多讀書、修政德時,引“修其心、治其身,而后可以為政于天下”(王安石《洪范傳》),“為政以德,譬如北辰,居其所而眾星拱之”(《論語·為政》);談到弘揚正氣時,引“誠欲正朝廷以正百官,當以激濁揚清為第一要義”(顧炎武《與公肅甥書》)、“富貴不能淫,貧賤不能移,威武不能屈”(《孟子·滕文公下》)、“子率以正,孰敢不正”(《論語·顏淵》);談人人盡職工作時,引“敬業者,專心致志以事其業也”(朱熹《禮記·學記》注解);談做人做事要力戒浮躁時,引“非淡泊無以明志,非寧靜無以致遠”(諸葛亮《誡子書》);談求知善讀、貴耳重目時,引“吾生也有涯,而知也無涯”(《莊子·養生主》);談勇攀科學發展高峰時,引“莫言下嶺便無難,賺得行人錯喜歡。正入萬山圈子里,一山放出一山攔”(楊萬里《過松源晨炊漆公店》);談要善于學典型時,引“三人行,必有我師焉”(《論語·述而》),“學所以益才也,礪所以致刃也”(《說苑·建本》);談求真務實時,引“不受虛言,不聽浮術,不采華名,不興偽事”(《申鑒·俗嫌》);談掌握正確的工作方法時,引“工欲善其事,必先利其器”(《論語·衛靈公》);談為政者需要學與思時,引“仕而優則學,學而優則仕”(《論語·子張》),“學而不思則罔,思而不學則殆”(《論語·為政》)和“政如農功,日夜思之”(《左傳》)。②
這些引語中,以《論語》為主,有《孟子》、《中庸》、《左傳》、《老子》等廣為人知的經典,還有許多是一般人甚至學者也不熟悉的,如鄭板橋的《濰縣署中畫竹呈年伯包大中丞括》、于謙的《詠煤炭》、荀悅的《申鑒·俗嫌》,這說明習近平很早就開始廣泛閱讀,才能熟知于心,并能在適當的場合信手拈來,運用自如。
向國內國際傳播中華傳統文化精華的軟實力
十八大后,習近平延續了這種講話風格和習慣,無論是在國內講學習的重要性,談黨的十八大精神,還是在出國訪問的重要講話和與外國記者的問答中,習近平總能根據當時講話的主題,恰當地引用中華文化中的經典來表述他的思想。
2012年11月17日,習近平在談到反對腐敗、建設廉潔政治時,引蘇軾《范增論》中的“物必先腐,而后蟲生”來論證腐敗問題越演越烈,最終必然會亡黨亡國。③
2012年11月29日,習近平總書記在參觀《復興之路》大型展覽時,引明末清初顧炎武的思想提出“空談誤國,實干興邦”,引李白《行路難》中的“長風破浪會有時”說明我們比歷史上任何時期都更接近中華民族偉大復興的目標,比歷史上任何時期都更有信心、有能力實現這個目標。
2012年12月5日,習近平同外國專家代表座談時,引《尚書·大禹謨》中的“滿招損,謙受益”,表明中國既不妄自菲薄,也不妄自尊大。
2013年3月1日,習近平在中共中央黨校發表重要講話,引用了大量的經典來強調學習的重要性以及如何學習。例如,他引《孟子·盡心下》“以其昏昏,使人昭昭”批評干部學風不濃、玩風太盛會貽誤大事,引《論語·雍也》第六的“知之者不如好之者,好之者不如樂之者”強調學習的最好教師是興趣,引《論語·為政》中的“學而不思則罔,思而不學則殆”說明學習與思考必須結合,引《禮記·中庸》中的“博學之,審問之,慎思之,明辨之,篤行之”來說明如何學習,引《荀子·大略》中的“學者非必為仕,而仕者必為學”強調領導干部學習的重要性。④
2013年3月17日,習近平引《詩經·召南·采蘩》中的“夙夜在公”表達他擔任國家主席職務后為民服務、為國盡力的決心。
2013年3月19日,習近平接受金磚國家媒體聯合采訪時,引《荀子·儒效》中的“積土為山,積水為海”來說明要堅持不懈推進中非合作,引《論語·顏淵》中的“君子一言,駟馬難追”說明中國政府說話是算數的,引《詩經·小雅·小旻》中的“如履薄冰,如臨深淵”表達履新職后深感責任重于泰山的心情,引李涉《題鶴林寺壁》中的“偷得浮生半日閑”表示自己最大的愛好是讀書。
2013年3月22日,習近平訪問俄羅斯時引中國古代格言“讀萬卷書,行萬里路”說明中華民族自古就有把旅游和讀書結合的傳統。
2013年3月25日,習近平訪問坦桑尼亞時引王安石《明妃曲》(其二)中的“人生樂在相知心”表達中國人民和非洲人民有著天然的親近感。
2013年3月27日,習近平在南非出席金磚國家領導人第五次會晤時,引東晉葛洪《抱樸子外篇·博喻卷第三十八》中的“志合者,不以山海為遠”,肯定金磚五國為實現共同發展的宏偉目標走到一起。
2013年4月1日,習近平在博鰲亞洲論壇上引漢代桓寬《鹽鐵論》卷二之枕邊第十二篇中的“明者因時而變,知者隨事而制”,說明要摒棄不合時宜的舊觀念;引晉代袁宏的《三國名臣序贊》和《尚書·君陳》中的“海納百川,有容乃大”,強調應堅持開放包容,尊重各國自主選擇社會制度和發展道路的權利。
2013年5月2日,習近平給北大學生回信中引用歐陽修“得其大者可以兼其小”,指出只有把人生理想融入國家和民族的事業中,才能最終成就一番事業。
2013年5月4日,習近平同各界優秀青年代表座談時,引宋代劉斧《青瑣高議》中的“長江后浪推前浪”,說明青年一代必將大有可為的歷史規律和“一代更比一代強”的青春責任;引《尚書·周書》“功崇惟志,業廣惟勤”,勉勵青年一代樹立遠大理想;引袁枚《續詩品·尚識》中的“學如弓弩,才如箭鏃”,鼓勵青年人把學習作為首要任務,作為一種責任、一種精神追求、一種生活方式;引《大學》(第三章)中的“茍日新,日日新,又日新”,鼓勵青年勇于創新;引左丘明《國語·周語下》中的“從善如登,從惡如崩”,勉勵學生始終保持積極的人生態度、良好的道德品質、健康的生活情趣。
2013年5月31日至6月6日,在應邀對特立尼達和多巴哥、哥斯達黎加、墨西哥進行國事訪問時,習近平走一路,引一路,用他所熟知的中國經典表達對拉美各國人民的友好情誼。如在墨西哥訪問時,引《左傳·襄公三十一年·子產壞晉館垣》中的“賓至如歸”,表達對墨西哥人民的友好情誼;引孔子《論語·衛靈公》中的“己所不欲,勿施于人”,強調國與國之間平等相待、相互尊重的原則;引莊子《逍遙游》中的“水之積也不厚,則其負大舟也無力”,表示要讓中墨兩國人民友情匯聚成浩瀚的大海;引元代無名氏《爭報恩》第一折中的“路遙知馬力,日久見人心”,比喻中墨兩國人民友誼經得起時間的考驗。⑤
大量廣泛引用中國歷史的這些經典名言名句,使得習近平的講話既生動、精練、簡潔,又高度概括、別有情趣,形成了與眾不同的風格和鮮明的個性。習近平自覺和大量地引用中華傳統文化的經典名句,大大激發了人們對中華傳統文化的關注,也向國內國際展示了中華傳統文化精華的非凡魅力。
從中華傳統文化精華中吸取治國理念的思想養料
習近平不僅把大量引用經典作為講話生動有趣的一種風格,而且從總體上更加強調中華傳統文化中的精華對建設中國特色社會主義的重要意義,并從中吸取治理國家的思想養料。⑥
習近平在就任總書記后第一次記者見面會上講話時,就高度評價中華傳統文化:“我們的民族是偉大的民族。在五千多年的文明發展歷程中,中華民族為人類的文明進步作出了不可磨滅的貢獻……在漫長的歷史進程中,中國人民依靠自己的勤勞、勇敢、智慧,開創了民族和睦共處的美好家園,培育了歷久彌新的優秀文化。”⑦
習近平上任后打造的“中國夢”這一重要概念,也是建立在大量吸收中華歷史文化精華的基礎上,正如學者所說,“實現中國夢必須充分汲取優秀傳統文化的正能量”。⑧
習近平是自覺地把中華歷史文化精華與中國特色社會主義進行緊密對接的實踐者。他在全國宣傳思想工作會議上的重要講話中,高瞻遠矚地指出了兩者的關系,強調中國特色社會主義“是在對中華民族5000多年悠久文明的傳承中走出來的,具有深厚的歷史淵源和廣泛的現實基礎”,他特別強調指出,宣傳闡釋中國特色就是要做到“四個講清楚”:講清楚每個國家和民族的歷史傳統、文化積淀、基本國情不同,其發展道路必然有著自己的特色;講清楚中華文化積淀著中華民族最深沉的精神追求,是中華民族生生不息、發展壯大的豐厚滋養;講清楚中華優秀傳統文化是中華民族的突出優勢,是我們最深厚的文化軟實力;講清楚中國特色社會主義植根于中華文化沃土、反映中國人民意愿、適應中國和時代發展進步要求,有著深厚歷史淵源和廣泛現實基礎。⑨
在習近平的人與自然和諧一體、以民為本、以法治國、解放思想和發揮社會及民間積極性等治國的基本理念中,都可以清楚地看到中華傳統治國思想的影響。
生態文明建設。早在2005年2月23日習近平寫的一篇文章中就強調:“建設資源節約型社會是一場關系到人與自然和諧相處的社會革命。”⑩習近平指出,堅持節約資源和保護環境是中國的基本國策,中國必須努力走向社會主義生態文明新時代,必須樹立尊重自然、順應自然、保護自然的生態文明理念。黨的十八屆三中全會也指出,建設“生態文明,推動形成人與自然和諧發展現代化建設新格局,必須建立系統完整的生態文明制度體系”。老子思想可以從兩個方面滋養可持續發展觀:第一,老子思想是人類社會最早的可持續發展觀,老子是人類世界中最早提倡崇尚自然、尊重自然、順應自然、享受自然的思想家,最早提出人類社會應與自然和諧一體。他的“道法自然”、“莫之爵而常自然”、“輔萬物之自然”的思想,他的如果人類“遵道而行,則萬物將自賓(自然服務于人類)”的思想,在整個人類世界都是領先的,也被西方世界廣泛接受;第二,老子不僅從宏觀上倡導人類與自然和諧一體,也從個人微觀層面上提出了具體的個人修身養性之道,倡導個人生活要自然而然,不要過多追求各種難得之貨,不要超越人的自然而然的需求去追求奢糜的生活,以樸為美,以簡約為美,人反而可以達到長生的目標。
以民為本。2007年1月,時任浙江省委書記的習近平先后寫了《為民辦實事旨在為民》(5日)、《為民辦實事重在辦事》(6日)、《為民辦實事成于務實》(7日)等三篇文章,表達了堅持以人為本、執政為民思想,認為應該如賢者所說,“樂民之樂者,民亦樂其樂;憂民之憂者,民亦憂其憂”(《孟子·梁惠王下》),必須重民生、辦實事,解決人民群眾最關心、最直接、最現實的利益問題,滿足人民群眾最基本、最緊迫的需求,做到讓人民群眾參與、讓人民群眾做主、讓人民群眾受益、讓人民群眾滿意,真正使群眾成為利益的主體。11
習近平十八大以來的歷次講話中,“人民”都是一個突出的關鍵詞。他強調,人民對美好生活的向往,就是我們的奮斗目標,要始終把人民放在心中最高的位置,始終植根人民、造福人民,始終保持黨同人民群眾的血肉聯系,始終與人民心連心、同呼吸、共命運,中國夢歸根到底是人民的夢,必須緊緊依靠人民來實現,必須不斷為人民造福,要隨時隨刻傾聽人民呼聲、回應人民期待,保證人民平等參與、平等發展權利,維護社會公平正義,在學有所教、老有所得、病有所醫、老有所養、住有所居上持續取得新進展,不斷實現好、維護好、發展好最廣大人民根本利益。這充分體現了中國傳統文化中以民為本的價值觀念的當代價值,也是民本思想與中國特色社會主義的直接對接。
在黨的十八屆三中全會的決定中,也有多處體現以民為本思想的內容:“堅持以人為本,尊重人民主體地位,發揮群眾首創精神,緊緊依靠人民推動改革,促進人的全面發展”;“以增進人民福祉為出發點和落腳點”;“以保證人民當家作主為根本”;“讓發展成果更多更公平惠及全體人民”;“讓廣大農民平等參與現代化進程、共同分享現代化成果”;等等。12
所有這些,都可以在道家和儒家的民本思想中找到豐富的資源。老子所說的圣人無常心,以百姓之心為心的思想,不知有之、親而譽之的善治和以百姓的態度為最高和最后的政治評價標準;孔子使民富庶教的思想,把廣施于民而能濟眾作為治理國家賢治境界的思想,使老有所終,壯有所用,幼有所長,鰥寡孤獨廢疾者皆有所養和關于養老恤孤制度的思想;孟子的民為貴的思想;賈誼所說的國以民為本,國以民為命,國以民為力,國以民為功的思想等,都是滋養當下以民為本實踐的寶貴思想資源。
政府與市場的關系。習近平在任浙江省省委書記時,已經開始較多地引用老子的思想,例如:“為之于未有,治之于未亂”(《老子64章》,2004年1月13日引用);“上善若水(《老子8章》,2007年1月17日引用),“圣人無常心,以百姓之心為心”(《老子49章》,2007年2月5日引用);等等。13 習近平還曾向浙江的專家學者請教道家所謂的“治大國,若烹小鮮”作何解。14 2013年3月19日,在接受金磚國家媒體聯合采訪時,他再次引用老子的“治大國如烹小鮮”這一名句。15
而早在2001年5月,時任福建省省長的習近平就明確提出,今后政府職能轉變的關鍵是做到有所為有所不為,使政府成為“有限政府”,更多地向社會提供“公共服務”。現在的主要問題是政府管得太多,必須簡政放權,用老子的語言表達就是,政府做政府應該做的,社會做社會應該做的,各按自己的本來的特性和規律辦事。16
十八屆三中全會提出,加快發展社會主義市場經濟、緊緊圍繞使市場在資源配置中起決定性作用、核心問題是處理好政府和市場的關系,使市場在資源配置中起決定性作用和更好發揮政府作用。市場決定資源配置是市場經濟的一般規律,健全社會主義市場經濟體制必須遵循這條規律,著力解決市場體系不完善、政府干預過多和監管不到位的問題。17
這些都與老子的無為而治思想相通。老子的“我無為而民自化,我好靜而民自正,我無事而民自富,我無欲而民自樸”的思想,被一些西方思想家認為是自由放任和小政府大社會的思想之源。許多外國領導人喜歡老子的名句,如里根在1982年國情咨文中曾引用“治大國如烹小鮮”;時任俄羅斯總統梅德韋杰夫在2010年的一次國際會議上曾引用老子的“知止不殆”;聯合國秘書長潘基文在2011年的一次講話中曾引用老子的“圣人之道,為而不爭”。據介紹,《老子》一書是國際社會中被翻譯成外國文本最多的著作。
以法治國。習近平一直非常重視以法治國的思想,他在2006年4~5月曾先后寫下《建法治安村》(4月28日)、《法治:新形勢的新要求》(5月10日)、《市場經濟必然是法治經濟》(5月12日)、《和諧社會本質上是法治社會》(5月15日)、《弘揚法治精神,形成法治風尚》(5月17日)、《堅持法治與德治并舉》(5月19日)等六篇文章,提出要建立一種符合農村經濟社會發展要求的“法治秩序”,進一步落實依法治國基本方略、積極建設“法治浙江”,逐步把經濟、政治、文化和社會生活納入法治軌道;他認為,社會主義和諧社會的“六大特征”都具有法治的屬性,和諧社會本質上是法治社會,法治也為社會和諧提供重要保證,法治通過調節社會各種利益關系來維護和實現公平正義,法治為人們之間的誠信友愛創造良好的社會環境,法治為激發社會活力創造條件,法治為維護社會安定有序提供保障,法治為人與自然的和諧提供制度支持;他強調,法治精神是法治的靈魂,人們沒有法治精神、社會沒有法治風尚,法治只能是無本之木、無根之花、無源之水;他還主張法治和德治相結合,依法治國是維護社會秩序的剛性手段,以德治國是維護社會秩序的柔性手段,只有把兩者有機地結合起來,才能有效地維護社會的和諧,保障社會健康協調地發展。18
出任總書記后僅10多天,習近平就在紀念中國現行憲法施行30周年大會上強調:“必須全面貫徹實施憲法”;“全國各族人民、一切國家機關和武裝力量、各政黨和各社會團體、各企業事業組織,都必須以憲法為根本的活動準則”;“任何組織或者個人,都不得有超越憲法和法律的特權”;“憲法的生命在于實施,憲法的權威也在于實施”;“黨必須在憲法和法律范圍內活動”;“一切違反憲法和法律的行為,都必須予以追究”。19他還在政治局集體學習上提出了堅持法治國家、法治政府、法治社會一體建設的重要思想,特別強調“要確保審判機關、檢察機關依法獨立公正行使審判權、檢察權”,強調不論什么人,不論其職務多高,只要觸犯了黨紀國法,都要受到嚴肅追究和嚴厲懲處,決不是一句空話。從嚴治黨,懲治這一手決不能放松。要堅持“老虎”、“蒼蠅”一起打。20十八大后,我們黨對包括薄熙來、劉志軍等在內的一大批貪腐官員依法進行了嚴懲。
黨的十八屆三中全會指出,要加快推進社會主義民主政治制度化、規范化、程序化,建設社會主義法治國家,促進社會公平正義;要建設法治中國,必須堅持依法治國、依法執政、依法行政共同推進,堅持法治國家、法治政府、法治社會一體建設,必須堅持法律面前人人平等,任何組織或者個人都不得有超越憲法法律的特權,一切違反憲法法律的行為都必須予以追究,要確保依法獨立公正行使審判權、檢察權。21
而以商鞅為代表的法家的法治思想可以在這一方面提供寶貴的思想支撐。這主要體現商鞅的以法治國、刑無等級、法官獨立、法治而不是權治、法大而不是權大、統治者和官員必須首先守法、法律符合國情民情簡明公開讓民眾充分了解等內容。商鞅變法首先拿秦孝公的兒子、親哥哥開刀,提出了一整套以法治國的思想,建立了人類歷史上第一個具有現代意義的國家雛型。商鞅的法治成果和思想仍然值得今天中國的法治建設借鑒。
習近平也引用了不少法家的經典來強調依法治國的重要性,他在2006年5月所寫的文章就談到“國皆有法,而無使法必行之法”(《商鞅·畫策》),并解釋說,使法必行之法就是弘揚法治精神。從客觀上說,法治也并不體現于普通民眾對法律條文有多么深透的了解,而在于努力把法治精神、法治意識、法治觀念熔鑄到人們的頭腦之中,體現于人們的日常行為之中。這包括培養人們的理性精神、誠信守法的精神、尊重法律權威的精神、權利與義務對稱的精神、依法維權和依法解決糾紛的習慣,等等。他還引《韓非子·顯學篇》中的“宰相必起于州部,猛將必發于卒伍”說明古往今來將才良相大都經歷過艱苦環境的磨煉。22
外交理念。習近平不僅把中華歷史文化精華用于治理國內事務,還將其應用于對外事務的治理。習近平擔任黨政軍最高領導職務后,先后把儒家的和為貴、考慮他者利益等觀念用于中國的對外政策中,提出了以合作共贏為核心的國際秩序觀。尤其是在國家利益觀念上,更是直接引用中華歷史文化精華中的“義利觀”,提出了新的國家利益觀,要求在處理國家利益時,“一定要堅持正確義利觀。只有堅持正確義利觀,才能把工作做好、做到人的心里去”。23 從正確義利觀出發來處理國家利益,正是習近平提出的新型國家利益觀的理論基礎,也是習近平把中國傳統文化的精華運用于中國外交實踐的一個典型。正如外交部長王毅指出的那樣,正確對待和處理“義”與“利”的關系,重視道義與責任,是我國優秀傳統文化的重要內容,也是新中國外交的一個鮮明特色。我國傳統文化一向強調正確處理“義”和“利”的關系,突出“義”的價值。24
什么是傳統義利觀的精華?在利益和道義面前,孔子提出了“見利思義”的觀點,主張要正確處理義與利的關系,義就是指本著做人的根本道德行事,利就是指具體的利益(聲名利祿等),君子可以為義而舍利,但如果義利兼得,又何樂而不為?25 荀子認為求利是人的本性,無可厚非,但應當以禮義節制求利的欲望,先義后利者榮,反對唯利之求。26
習近平提出的正確義利觀指導下的新型國家利益觀包括以下幾個方面。第一,正確對待義與利的關系。習近平提出正確義利觀的題中之義,就是反對不正確的義利觀,就是反對義與利的極端。第二,堅定不移地維護、爭取、擴大中國的核心利益和重大利益,任何時候不拿中國的主權、尊嚴、統一做交換。“我們要堅持走和平發展道路,但決不能放棄我們的正當權益,決不能犧牲國家核心利益。任何外國不要指望我們會拿自己的核心利益做交易,不要指望我們會吞下損害我國主權、安全、發展利益的苦果。”27 第三,共同發展是世界各國和各國人民共同的大利益。習近平指出,義反映的是我們的一個理念,共產黨人、社會主義國家的理念。這個世界上一部分人過得很好,一部分人過得很不好,不是個好現象。真正的快樂幸福是大家共同快樂、共同幸福。我們希望全世界共同發展,特別是希望廣大發展中國家加快發展。28 第四,利是共贏之利。習近平指出,利就是要恪守互利共贏原則,不搞我贏你輸,要實現雙贏。“合作共贏”作為習近平倡導的新型國際秩序觀的核心,當然也體現在國家利益上。只有合乎義的利才能是共贏的,共贏的利一定是合乎義的,共贏就是義與利的結合,是義與利的平衡。第五,中國既堅持國際正義,也講友好國家情義。中國在國際政治上“要秉持公道正義”。在首次出訪非洲時,習近平用“真、實、親、誠”來概括中國對非政策,就是從中國與非洲國家的友好情義上來講的。第六,平等但有區別的義利觀。習近平多次指出,平等互利,是對待所有國家的公認的國際準則。但對周邊國家和發展中國家,除了利益對等原則之外,還必須盡中國的義務,給予一定的單方面優惠和照顧;而對那些“貧窮的國家”,尤其是那些“長期對華友好而自身發展任務艱巨的周邊和發展中國家,要更多考慮對方利益,不要損人利己、以鄰為壑”,“絕不能惟利是圖、斤斤計較”。29 第七,“力所能及”原則。無論是維護國際正義,還是援助別的國家,都有一個能力和愿望的平衡問題,要避免“不及”,也要避免“過”。“不及”就是惟利是圖、斤斤計較,該援助時不援助;“過”就是打腫臉充胖子,以損害本國利益來追求虛名虛利。在“過”與“不及”之間的舉動就是義,即宜,適宜,在適當的時候采取適當的行動。正如習近平所言,中國“有義務對貧窮的國家給予力所能及的幫助”30。第八,在追求本國利益時兼顧他國合理關切。31中國也在追求本國的國家利益,但在這一過程中,必須關切他國的利益和他國的感受。尤其要照顧對方核心關切,妥善處理兩國間存在的問題和分歧。32
從以上論述可見,習近平的治國理念,大量地借鑒了中華歷史文化的精華,并緊密結合當前的現實情況,賦予其新的意義,既使中國的社會發展實踐從中國的歷史文化中獲取正能量,又反過來使中國的歷史文化精華在新的實踐中獲得新的生命力,使得中國的歷史文化真正歷久彌新。二者正好相得益彰。
注釋
1 習近平:《在中央黨校建校80周年慶祝大會暨2013年春季學期開學典禮上的講話》,人民網,2013年3月4日,http://theory.people.com.cn/n/2013/0304/c49169-20670182.html。
2 習近平:《之江新語》,杭州:浙江人民出版社,2007年,第9、14、26、28、36、144、165、166、167、169、170、171、194、215、217、218頁。
3 習近平:《習近平總書記在十八屆中央政治局第一次集體學習時的講話》,中國政府網,http://www.gov.cn/ldhd/2012-11/19/content_2269332.htm。
4 習近平:《在中央黨校建校80周年慶祝大會暨2013年春季學期開學典禮上的講話》,人民網,2013年3月4日,http://theory.people.com.cn/n/2013/0304/c49169-20670182.html。
5 《習近平在墨演講的幕后故事:引用了哪些經典詞句》,中國網,2013年6月7日,http://big5.china.com.cn/international/txt/2013-06/07/content_29059818.htm。
6 葉自成:《如何以華夏主義滋養中國特色社會主義——關于中國傳統文化精華與中國特色社會主義的關系》,鳳凰網,2013年10月17日,http://biz.ifeng.com/finance/special/hxzyfabu/ziliao/detail_2013_10/17/1345283_0.shtml。
7 習近平:《在常委見面會上的講話》,新浪網,2012年11月15日,http://news.sina.com.cn/c/2012-11-15/121925587435.shtml。
8 湖南省中國特色社會主義理論體系研究中心:《從優秀傳統文化中汲取實現中國夢的精神力量》,人民網,2013年7月22日,http://opinion.people.com.cn/n/2013/0722/c1003-22273229.html。
9 《習近平在全國宣傳思想工作會議上的講話》,新華網,http://news.xinhuanet.com/photo/2013-08/20/c_125211184.htm。
10 11 習近平:《之江新語》,第120、219~221頁。
12 17 21 《中共中央關于全面深化改革若干重大問題的決定》,《人民日報》,2013年11月16日,第1~3版。
13 參見習近平:《之江新語》,第35、220、230、232頁。
14 吳光:《讀經是一次文化補課》,溫嶺新聞網,2008年4月24日, http://wlnews.zjol.com.cn/wlrb/system/2008/04/24/010431350.shtml。
15 《習近平接受金磚國家媒體聯合采訪 闡述政策主張》,中國政府網, 2013年3月19日,http://www.gov.cn/ldhd/2013-03/19/content_2357801.htm。
16 姚冬琴等:《全會經濟體制改革解讀:從全能政府到有限政府》,《中國經濟周刊》,2013年44期。
18 習近平:《之江新語》,第182~189頁;
19 習近平:《在首都各界紀念現行憲法公布施行30周年大會上的講話》,新華網,2012年12月4日,http://news.xinhuanet.com/politics/2012-12/04/c_113907206.htm。
20 《習近平強調:依法治國依法執政依法行政共同推進》,新華網,2013年2月24日,http://news.xinhuanet.com/2013-02/24/c_114782088.htm。
22 習近平:《之江新語》,第188、201頁。
23 轉引自王毅:《堅持正確義利觀 積極發揮負責任大國作用》,人民日報理論部編:《深入學習習近平同志重要論述》,北京:人民出版社,2013年,第185頁。
24 王毅:《堅持正確義利觀 積極發揮負責任大國作用》,第183頁。
25 關于孔子的義利觀,參見葉自成、龍泉霖:《華夏主義》,北京:人民出版社,2013年,第257頁。
26 孟子與荀子的義利之辨,參見葉自成:《中國崛起》,北京:人民出版社,2013年,第331~332頁。
27 王建華、張碩:《習近平闡明中國和平發展原則底線》,新華網,2013年1月30日,http://news.xinhuanet.com/politics/2013-01/30/c_114560069.htm。
28 29 30 王毅:《堅持正確義利觀 積極發揮負責任大國作用》,第185頁。
31 習近平:《共同創造亞洲和世界的美好未來——在博鰲亞洲論壇2013年年會上的主旨演講》,《新華每日電訊》,2013年4月7日,第2版。
32 《習近平接受金磚國家媒體聯合采訪》,《人民日報》,2013年3月20日,第1版。
Contemplating the "Origin": The Sources of Governance Thought in History and Ancient Books
—The Essence of Traditional Culture and Xi Jinping's Governing Philosophy
Ye Zicheng
Abstract: In the history of the CPC, Xi Jinping is a state leader who knows clearly Chinese historical and cultural classics and widely uses them in the social practice. The essence of traditional Chinese culture is an important source of Xi's governing philosophy. This can be seen from the important governing concepts he has advocated, such as "Chinese dream", putting people first, rule of law, harmonious integration of the human and nature, and the new concept of national interests, all of which have been greatly influenced by the essence of Chinese traditional culture. Xi's governing concepts learn much from the essence of Chinese history and culture, and combine with the current reality closely and give it a new meaning, enabling the Chinese social development to obtain support from Chinese history and culture and in return help the essence of Chinese history and culture gain new vitality in the new practice.
Keywords: Xi Jinping, governing concepts, traditional culture, new-type leaders, running the government
葉自成,北京大學國際關系學院教授、博導,院學術委員會主任,中國戰略研究中心主任。研究方向為中國外交思想、對外開放與中國現代化。主要著作有《中國大戰略》、《春秋戰國時期的中國外交思想》、《新中國外交思想》、《中國崛起——華夏體系500年的大歷史》等。
「 支持烏有之鄉!」
您的打賞將用于網站日常運行與維護。
幫助我們辦好網站,宣傳紅色文化!