經驗借鑒篇
引言:俗話說:“以史為鑒,可知興替!”“他山之石可以攻玉!”毛主席領導新中國進行社會主義工業化和農業集體化之前,我們可以參照一下國情基本相似的“老大哥”——前蘇聯所走的社會主義工業化和農業集體化的道路,吸取他們寶貴的經驗和沉痛教訓對于我國社會主義現代化建設來說是大有裨益的!
蘇聯社會主義工業化和農業集體化
一.蘇聯工業化的前提背景:
1.十月革命前,俄國是一個落后的農業國。工業產品只占國家全部產品的l/3,農業產品則占國家全部產品的2/3。1914年沙俄的工業產品只占世界工業產量的2.46%。如果按人口平均計算,當時俄國的工業產品產量和落后的西班牙不相上下。俄國不僅在經濟技術上要依賴于工業發展的資本主義國家,而且還要從國外輸入大量的機械設備等。
2.1928年蘇聯的工業產值還不及德國的一半和美國的八分之一,全國只有不到3萬輛拖拉機,不能生產一架飛機,不能生產一架聯合收割機,也不能生產一輛汽車,99%的耕種要靠畜力和人力來完成!實施工業化計劃的前夕,俄國落在西方先進國家的后面足有50-100年!
二.蘇聯工業化的計劃實施:
1.從1928年開始,蘇聯高速實現了社會主義工業化和農業集體化,30-40年代初,蘇聯開始成為強大的工業國家,教育,科學,文化事業也得到了空前的發展,蘇聯的強大與繁榮,為第二次世界大戰的勝利奠定了物質的基礎!也用事實證明了社會主義制度的優越性!
2.1925年12月,在嚴寒和大雪中,蘇共(布)第十四次黨代表大會開幕,這次代表大會被史學家成為工業化大會!在這次大會上確立了社會主義工業化的方針,同時根據蘇聯的國情,確定了優先發展重工業的工業化道路,蘇聯建立了中央高度集中的計劃經濟體制和中央高度集權的政治體制,調動了全國的經濟,社會資源進行社會主義經濟建設,這個體制被史學家稱為斯大林體制,斯大林經常說:“延緩發展速度就是落后,落后就要挨打!”
3.資本主義包圍之中的唯一無產階級專政國家,是不能用一般速度來實現工業化的。“我們比先進國家落后了五十年至一百年。我們應當在十年以內跑完這一段距離。或者我們能做到這一點,或者我們被人打倒”。這是斯大林在《論經濟工作人員的任務》的演說中談到的。在這同一次演說中,斯大林在追述舊俄羅斯“常因落后而挨打”的歷史時,強調決不能“延緩速度”“延緩速度,就是落后。而落后者是要挨打的”。
4.在世界歷史上,還沒有任何一個國家如此全面而細致地規劃過自己的發展進程,這是蘇聯人的一個創造,在那個時代,所有的生產,運輸,銷售,都由國家計劃安排,國家計劃力爭精確,例如在列寧格勒生產的一粒紐扣,售價1盧布,那么700公里外莫斯科的售價也是1盧布,而萬里之外的海參崴仍然是1盧布!對于蘇聯來說,它未來幾十年的興衰都與這高度集中的指令型計劃經濟聯系在一起!
5.計劃經濟,或計劃經濟體制,又稱指令型經濟,是一種經濟體制,而這種體系下,國家在生產、資源分配以及產品消費各方面,都是由政府或財團事先進行計劃。由于幾乎所有計劃經濟體制都依賴政府的指令性計劃,因此計劃經濟也被稱為“指令性經濟”。
計劃經濟的長處在于:
第一,直接,高效,能夠在全社會范圍內集中必要的人力、物力、財力進行重點建設,特別是在大型基礎設施的建設方面。
第二,對經濟進行預測和規劃,制定國民經濟發展戰略,在宏觀上優化資源配置,對國民經濟重大結構進行調整和生產力合理布局。
第三,能夠合理調節收入分配,兼顧效率與公平,保證經濟和社會協調發展。
6.斯大林認為,像俄國這樣廣大的國家,想要發展,必須集中所有的資源,必須限制資產階級,限制資本主義體系,控制所有的資源,包括農業資源!想要控制所有的資源就必須實行計劃經濟的資源配置模式才能實現!
7.1929年5月,蘇維埃第五次代表大會在莫斯科大劇院舉行,討論的內容是國民經濟發展的第一個五年計劃!劇院里燈火輝煌,主席臺上掛住大幅的蘇聯地圖,報告人每提到一處建設工程,在地圖上相應的地點就會亮起一盞小燈,等到報告結束時,蘇聯地圖上已經布滿了五顏六色的燈光,1000多個迷人的亮點閃爍著,通過第一個五年計劃的總容量足足有三本書厚!
三.蘇聯工業化的戰略步驟:
1.社會主義工業化首先應從哪里開始?蘇聯黨和政府明確規定;從重工業開始,從發展重工業的核心,即機器制造業開始。斯大林指出:“工業化的中心、工業化的基礎,就是發展重工業(燃料、金屬等等),歸根到底,就是發展生產資料的生產,發展本國的機器制造業”。蘇聯黨和政府的這一決定,是從當時蘇聯的國情,從當時蘇聯所處的歷史條件出發的。
2.斯大林后來在談到這一問題時曾指出:“黨知道戰爭日益逼近,沒有重工業就無法保衛國家,所以必須趕快著手發展重工業,如果這件事做遲了,那就要失敗。黨記住了列寧的話:沒有重工業,便無法保持國家的獨立;沒有重工業,蘇維埃制度就會滅亡。因此我們共產黨也就拒絕了‘通常的’工業化道路,而從發展重工業開始實行國家工業化”。斯大林的話,闡明了處于資本主義包圍形勢下社會主義的蘇聯,沒有走“通常的”工業化道路的根本原因,概括了蘇聯黨和政府關于在蘇聯實行社會主義工業化方針的一貫指導思想。
3.重工業指為國民經濟各部門提供物質技術基礎的主要生產資料的工業。一個國家重工業的發展規模和技術水平,是體現其國力的重要標志。
4.蘇聯社會主義工業化優先發展重工業,是蘇聯社會主義工業化的方針。這一方針的確定,不僅對蘇聯,而且對其它一些國家也產生過深遠的影響。只有迅速地在國民經濟中建立起社會主義的物質技術基礎,才能使蘇維埃國家從落后的狀態中,走上工業現代化的軌道。而重工業,就是這種基礎的實質。沒有它,要想對整個國民經濟包括農業在內,進行社會主義改造是不可能的,沒有它,要想把落后的俄國國民經濟部門裝備起來也是不可能的。
5.同時,只有把重工業優先發展起來,在經濟上才不至于依賴外國,才能夠保持蘇維埃國家政治上的獨立性,捍衛住蘇維埃制度。否則就會帶來相反的后果,因為經濟上的依賴必然導致政治上的依賴。“資本主義國家既供給了我們裝備和機器,那它們就能向我們提出放棄蘇維埃制度基本柱石”的要求。蘇聯在社會主義工業化中,堅持優先發展重工業的方針,還是和它所處的國際環境有密切關系的。
6.政策實施在整個社會主義工業化實施的過程中,蘇聯黨和政府,正是遵循這一方針,規劃著社會主義建設的藍圖。在計劃中規定的重工業增長指標都是較高的。比如第一個五年計劃,工業中重工業與輕工業的發展速度之比為1.85:1,即重工業增長241%,輕工業則增長130%,以后盡管在實施過程中遇到種種困難和阻力,產生各種錯誤和問題,但以優先發展重工業為方針的社會主義工業化,還是取得了可喜的成果。
四.蘇聯工業化的必要條件:
1.空前的歷史發展機遇(天時):
a.1929年,超級經濟危機的颶風席卷了資本主義國家,但是卻給蘇聯的工業化建設帶來了前所未有的歷史機遇!(危機危機,危中有機!這就是周易上說的國運的彼消此長也!)這時歐美的資金,技術和人才開始轉向蘇聯尋找出路,先后有10萬美國人申請移居蘇聯!
b.斯大林巧妙地利用了由于資本主義生產過剩,資本主義國家之間競爭殘酷和矛盾尖銳的情況,貨比多家,少花錢,多辦事,成為當時世界市場上西方先進技術設備最大的買家!僅1932年,世界機器設備出口的一半被蘇聯買回家!蘇聯年輕的技術專家,對西方先進技術進行了解剖,復制,仿制和改造!
c.同時,斯大林利用西方科技人員過剩的行情,招聘來了許多西方著名的技術專家,在烏拉爾的馬格尼托山麓,蘇聯建成的當時世界最大的鋼鐵聯合企業馬格尼托哥爾斯克鋼鐵公司① 就是由美國麥基公司以美國最先進的鋼鐵企業為藍本設計的,700多名美國和德國的專家與工程技術人員,分別參加了這項工程的設計與施工,美國專家約翰.卡爾德還被譽為解決蘇聯困難問題的能手!一枚列寧勛章佩戴在這位美國專家的胸前!
d.1929年斯大林格勒拖拉機制造廠破土動工,10個月后工廠建成投產,這個奇跡般的速度來自于計劃經濟體制的有效運作,也來自于蘇聯對世界經濟形勢的判斷和利用!拖拉機廠的建設者除了蘇聯人還有美國人和德國人!先后在這里工作的美國工程師就有730人!
e.斯大林后來告訴美國總統羅斯福在蘇聯約有三分之二的大型企業是利用美國的技術建成的!1932年時,在蘇聯重工業部門工作的各國專家約有6800人!
f.在軍工企業中,蘇聯同樣利用西方公司之間的競爭,得到了西方國家先進的技術和設備,1932年至1940年間,美國馬丁公司,道尼公司等20多家公司向蘇聯提供了轟炸機,輕型戰斗機以及與飛機附件等有關的技術和設備,同時蘇聯還得到了西方航空方面的新技術,斯大林曾經說:“在蘇聯約有三分之二的大型企業是由美國的幫助和技術援助和建成的!”據西方專家估計,其余的項目也大都是在德,英,法,意等國技術援助下建成的!
g.資本主義的經濟危機迫使西方發達國家允許蘇聯踩在自己的肩膀上,使蘇聯用短短的12年時間,將落后的農業國建設成為一個強大的工業國家!
2.科技和人才和資金(地利):
a.工業化需要科學技術推動,工業化時期是善于學習的時代,當嶄新的機器設備運進工廠里的時候,當數千座新的工廠拔地而起的時候,從國外引進的先進設備安裝就緒的時候,新的問題出現了,沒有足夠的技術工人和工程技術人員去開動這些機器,更缺乏懂技術,有組織能力的干部,對新技術進行管理,為了不讓文化落后拖住工業化的腳步,1928年秋,蘇聯政府掀起了群眾性掃盲運動!
b.1931年2月,斯大林提出了技術決定一切的口號,號召布爾什維克掌握技術,自己成為專家!
c.1935年3月,斯大林又提出干部決定一切的口號,號召造就一支掌握技術,精通技術并十分內行地運用技術的人才隊伍和干部隊伍!
d.在這兩個口號的號召下,蘇聯全黨和全國人民積極投入文化和技術的學習熱潮中去,從1929年到1939年,熟練工人增加了9倍,工程師增加了5倍多,蘇聯人民文化,技術水平的提高,為社會主義工業化裝上了加速器!工業化時期,蘇聯處在資本主義世界的包圍中,是一個威脅與機遇并存的時代!
e.工業化時期,蘇聯充滿了建設社會主義的豪情,那是一個英雄的時代,發展重工業需要大量資金,1927年10月1日,蘇聯政府首次發行工業化國債2億盧布,在短短一個月的時間里,全部國債被廣大群眾踴躍認購完!
f.俄國不像英法那樣有廣闊的海外殖民地,不可能像有些西方國家那樣從掠奪殖民地來取得資金,也不可能取得很多外援,俄國的工業化資金,只能靠我自己內部來積累,內部來積累主要來自于農業,所以斯大林明確提出一個貢稅論,就是說要農民除了他要交的國家規定的糧食任務以外,還要把工業品的價格定得更高一些,然后這樣用農民買東西付出更多的錢,通過這種方式來積累工業化的資金,以工農業剪刀差的方式來積累工業化資金,讓農業來反哺工業的發展!
g.斯大林通過了加快農業集體化在糧食總產量未增加的情況下,商品糧成倍增加,斯大林再大量地征收農民的商品糧用于出口換取外匯,然后用這個去進口國外的技術和設備!(但是糟糕的是:蘇聯出口糧食換取外匯投資重工業的時候正是全球爆發經濟危機,國際糧價暴跌的時刻,這樣還在眼閉著大規模地出口農民的口糧,導致農村因此出現了嚴重的饑荒,僅在1932年至1933年期間烏克蘭就有數百萬農民被活活餓死。烏克蘭獨立后聲稱斯大林犯了反人類罪!)
3.工人階級勞動熱情(人和):
a.蘇聯人民有建設自己國家的巨大熱情,1929年10月,由紅色索爾莫沃工人首倡,五年計劃四年完成的口號,寫在全國各行各業的工人大軍的旗幟上,在工廠,鐵路,礦山,油田,90萬工人參加了社會主義突擊隊的競賽,30萬人獲得突擊手的光榮稱號!
b.1935年8月,頓巴斯煤礦,年輕英俊的掘煤手斯達漢諾夫② ,在一個工作班6小時內,用風鎬挖煤102噸,超過原定額13倍!但一周之后,斯達漢諾夫又刷新了自己的記錄,一個工作日采煤175噸,此后,斯達漢諾夫不再是一名普通礦工的名字,他成為一面旗幟,在斯達漢諾夫的帶動下,蘇聯掀起突破舊定額,創造新記錄,大幅度提高勞動生產率的社會主義競賽運動,勞動人民向往社會主義強國,憧憬幸福生活的心理能量迸發的無窮熱情和創造力,成為推動工業化的發動機!
c.蘇聯在第二個五年計劃期間,蘇聯的工業勞動率提高了82%,大大高于原計劃的63%!
五.蘇聯工業化的豐碩成果:
1.蘇聯從1928年第一個五年計劃開始,到1941年蘇德戰爭爆發,在不到15年的時間里,發生了翻天覆地的變化,它以令人難以置信的速度,走完了歐美國家通常需要幾十年甚至上百年才能走完的工業化路程!這項偉大的成就歸功于斯大林采用高度集中的指令性計劃經濟以強硬的手段加快了蘇聯工業化的步伐!
2.從1928年到1937年,蘇聯完成了第一個,第二個五年計劃!1938年到1940年,由于第二次世界大戰的爆發,第三個五年計劃實行了三年而被迫中止!第一,第二兩個五年計劃的重點就是改造老企業,創立新的重工業部門,1928年-1941年,工業投資占國民經濟投資的一半多,其中80%以上投入重工業,同時對農業進行了集體化的社會主義改造,由于戰爭的迫近,第三個五年計劃的重點就是發展國防工業,1938-1940年,對國防工業投資占工業總投資的四分之一以上,同期,國防工業產品增加量,高達工業產品增加量的4倍!
3.在蘇聯各族人民的共同努力下,蘇聯社會主義經濟建設取得了令世界瞠目的奇跡!工人們五年計劃四年完成的豪言壯語,成為現實!從1928年-1937年,第一,第二兩個五年計劃都提前在四年完成,在蘇聯廣袤的土地上,工業建設日新月異,捷報頻傳:
a.橫貫哈薩克斯坦荒漠的土耳其——西伯利亞鐵路通車,
b.第聶伯河水電站蓄水發電,
c.莫斯科地下鐵竣工,
d.連接莫斯科與伏爾加河的運河通航,
e.馬格尼托哥爾斯克鋼鐵公司源源不斷出鋼。
4.通過經濟結構的調整,蘇聯初步建成了門類齊全的工業體系,1932年,第一個五年計劃完成,蘇聯大工業產值已經占國民經濟總產值的70.7%,1940年底,蘇聯重工業產值比1913年,增加了14倍!1937年第二個五年計劃完成,工業總產值已經躍居歐洲第一,世界第二,偉大的蘇聯,終于從落后的農業國一躍成為強大的社會主義工業國,1936年12月,蘇聯通過了新的憲法即《斯大林憲法》!斯大林在《關于蘇聯憲法草案》的報告中宣布社會主義經濟體系已經在國民經濟的一切部門中取得了完全的勝利!1941年時,蘇聯已經擁有了很好的技術,這些都是當時世界上最好的技術!
5.工業化開始的頭兩年,工業中的社會主義部分,從1924—1925年的81%增長到1926—1927年的86%。第一個五年計劃執行到1932年,蘇聯工業總產值同1913年相比增加近2倍,工業產量在整個國民經濟中的比重由五年計劃初的48%增加到1932年的70%,制造生產資料的工業比重,從1928年的43%上升到1932年的53.3%。同資本主義國家相比,就工業發展速度來講,蘇聯已占世界第一位,就工業產量來說,蘇聯已上升到世界第二位。
6.第二個五年計劃執行的結果同樣地取得了很大成績。到1937年,工業總產值比1932年增加了1.2倍,比1913年幾乎增加了五倍。重工業在全部:工業中占57.8%。和資本主義世界相比,1937年資本主義世界:工業產量比1913年增長44.3%,而蘇聯在同一時期則增長了7.5倍,比資本主義世界發展速度快了14.3倍。
7.經濟力量的增強,為國防力量的建設提供了保證,二次世界大戰以前,蘇聯的航空工業,兵器工業有了巨大的發展,蘇聯的軍工企業研制出了當時世界上最好的重型坦克——斯大林坦克③(可以與德國虎式坦克匹敵的重型坦克)!改制出先進的火箭炮——喀秋莎火箭炮④!
8.在衛國戰爭中,如果沒有工業化,如果沒有重工業,怎么能夠設想在希特勒突然襲擊的打擊下,處于極為不利地位的蘇聯人民,能在短時間內變失利為主動終于取得了衛國戰爭的偉大勝利呢了?須知,正是由于重視了重工業的發展,有了雄厚的經濟技術基礎,正是蘇聯黨和政府考慮到帝國主義戰爭威脅的增長,而重視和加速了對東部地區工業基地的建設(在第二個五年計劃期間,東部地區得到國民經濟中全部投資的33%,得到重工業中全部投資的37%),蘇聯才能在衛國戰爭期間,每年制造出4萬架飛機,3萬輛坦克,12萬門大炮和15萬挺機槍。
9.計劃完成社會主義工業化的實現,整個國民經濟的發展,以及考慮到戰爭威脅的增長而在蘇聯東部地區大規模地擴建基地,都保證了強大的軍事和經濟潛力的創造。1940年,蘇聯的生鐵已達到1500萬噸,鋼達到1830萬噸,煤達到1億6千萬噸,石油達到3100萬噸,商品谷物達到3830萬噸,棉花則為270萬噸。這就是偉大衛國戰爭前,蘇聯所擁有的物質基礎。
10.蘇聯經濟和國防力量的增強,為第二次世界大戰的勝利奠定了雄厚的物質和技術基礎!蘇聯在科學技術研究領域也取得了舉世矚目的成就,塔姆和弗蘭克因對伽馬射線照射的研究,在1958年獲得諾貝爾物理學獎,巴甫諾夫的神經反射學說使蘇聯的生物學研究攀上了當時世界生物學領域的頂峰!
六.蘇聯農業集體化
1.蘇聯的集體農莊有三種形式(很像是中國的“人民公社”、“互助組”和“合作社”):
①農業公社。生產資料與生活資料公有,實行“按需分配”,實際上是平均分配。
②共耕社。社員在播種、中耕、收獲時共同勞動,生產資料(除土地外)仍歸社員私有。
③農業勞動組合。基本生產資料為集體所有(土地屬國家所有,但撥給農業勞動組合永久使用),加入勞動組合的成員從事集體勞動,實行按勞分配,同時允許農民保留一定數量的宅旁園地,經營家庭副業。
2.早先,蘇共鼓勵建立的形式是“公社”(一切歸社員公有,連伙食也由公社供給),而農民卻寧肯選擇另一種形式“共耕社”(家畜以至土地、耕畜等都不需集體化);由于“公社”要依靠政府補貼、“共耕社”也不利于農產品的抽取,所以蘇共后來改為支持“勞動組合”,這種形式遂成為集體農莊的主要形式(當然是配合著某種特定的收購和分配制度);但農業集體化運動之前的數年內它的發展始終處于停滯狀態,至1928年參加集體農莊的農戶只占農戶總數的1.7%。
3.蘇聯國內戰爭結束后,蘇聯國民經濟的恢復并不是從工業化開始的,而是從農業開始的。因為在當時,蘇聯尚不具備實現國家工業化的必備條件,即在已被戰爭破壞的百孔千瘡的俄國,還沒有廣大的國內市場;在農業上還沒有較為發達的原料生產;在農村尚不能分出必要數量的農產品來供給工業和工人。
4.為了發展工業,必須創造這些條件。而要辦到這一點只有先從農業著手。斯大林在談到這個問題時指出:“要建立我國經濟的社會主義基礎,要擴展工業,就必須從農業開始”。“因為整個國民經濟底發展是依靠農業的”。基于此,蘇聯是到了國民經濟恢復的末期,到了農業已經為實現社會主義工業化創造出了一定的條件后,才開始把重心轉移到了工業方面。可見,蘇維埃俄國是在農業已經發展到一定程度的時候,才把工業化問題提到議事日程上來。
5.在第一個五年計劃期間,蘇聯獲得突飛猛進的發展,蘇聯的鋼鐵,機械,煤炭,冶金等工業生產部門年增長速度高達28.5%,從1928年到1937年,工人隊伍壯大了2.66倍,城市對商品糧和原料的需求陡增,但是落后的農業沒有跟上飛速前進的工業化的步伐,商品糧的供給與需求之間出現了巨大的缺口。20年代后期,蘇聯隨著社會主義工業化方針的實施,開展了大規模經濟建設,工業迅速發展,城市人口激增,建立在個體勞動基礎上的、分散落后的小農經濟越來越不適應工業化發展的需要,1926年以后,出現了糧食危機。
6.蘇聯“十月革命”過了11年之后,經濟仍然走不出“恢復時期”,工業剛超過一次大戰前的水平,農業則還低于戰前水平,社會中充滿了各種矛盾,黨內派系斗爭激烈。當時蘇聯的農業總產量雖比布爾什維克建立政權之初有所提高,但商品率即“上市量”卻有所減少,農產品在出口中的比重從戰前的73.7%下降到1928年的46%;在國家進口機械和各種原料主要依賴農產品出口的情況下,工業建設的目標嚴重受阻;在農產品出口減少的同時,城市和工業中心地區糧食供應不足的現象日趨嚴重,這使“五年計劃”的主要支柱有垮臺的危險。斯大林于1928年決定加速農業集體化,其實是力圖從這種經濟困境中解脫出來的手段。但當農業集體化完成后,蘇聯卻把當初的這種真實意圖遮掩起來,而聲稱這是社會主義建設的必然做法。后來中共完全接受了這一觀點。
7.1927年12月,蘇聯召開蘇共(布)第十五次黨代表大會,著重討論了農業問題,作出了盡快發展農業集體化的決議。斯大林在報告中指出,解決農業落后的出路就是在于把小農,聯合為以公共的互助的集體的耕作制為基礎,利用農業機器和拖拉機,采用集約耕作的科學方法的大農莊!1928年11月聯共(布)中央決定加快農業集體化的速度,向各州提出了全盤集體化的任務。
8.蘇聯通過合作社把個體的小農經濟改造成為社會主義集體經濟的過程。1929-1933年蘇聯大規模開展的將個體小農私有經濟轉變為社會主義大集體經濟的運動。為適應社會主義工業化發展的要求,1928年11月,聯共(布)中央全會決定加快農業集體化步伐。蘇聯在1934年宣布農業集體化基本實現。到1937年,93%農戶參加了集體農莊。農業集體化消滅了富農階級,為農業機械化、現代化開辟了道路,但其中出現的強迫命令現象,也造成了不良影響和后果。
9.黨的十五大,通過了加快農業集體化的決議,同時確定了農民自愿參加集體化的原則,十五大以后,農業集體化和全盤集體化迅速推開,1937年年底,93%的農戶已經加入了集體農莊,集體化的耕地面積達99.1%,農業集體化運動完成了。為了促使集體化運動開展,蘇聯在分配土地,供應機器和拖拉機、種子,減輕賦稅,發放貸款等方面,給予集體農莊以優待。從1929年起,蘇聯建立機器拖拉機站,從組織上、物質技術上幫助集體農莊鞏固和發展。
10.黨和政府貫徹了以機械化鞏固集體化的方針,拖拉機在相當長的一段時間內它是工業化的一個重要標志,因為它解放的是最廣大的農業生產力,1930年和1931年,斯大林格勒拖拉機制造廠和哈爾科夫拖拉機制造廠先后投產,到1937年,36萬6千多臺拖拉機被農民們喜迎回家!
11.第二個五年計劃完成時,蘇聯基本實現了大田作物種植和收割的機械化,谷物收割與播種的43%與56%,秋耕的71%,翻種的83%是以機械化完成的,農業集體化解決了商品糧供需之間的缺口,在糧食總產量未增加的情況下,商品糧成倍增加,1933年,國家通過義務交售制得到的糧食,是集體化以前的2.2倍還多,農業集體化支持了工業化計劃的實現!
12.但是蘇聯通過農業集體化把廣大勞動農民引上了社會主義道路,在農村確立了社會主義生產關系的統治地位。蘇聯的農業集體化是在缺乏可資借鑒的歷史經驗的情況下實現的,曾走過一些彎路。例如:
a.要求過急,強迫命令,出現違反自愿原則、侵犯中農利益的過火行為;對富農不給出路;在開展全盤集體化運動時確定農業勞動組合是集體農莊的基本形式,組織形式比較單一,等等。因此,在全盤集體化期間曾經出現了農業生產嚴重下降的情況,在此期間,農業總產值下降了23%,其中牲畜頭數減少了50%。
b.蘇聯自1929年開始強行推動農業集體化運動,這一運動遭到了農民強烈的反抗,大批生產資料被毀,例如,在統計數據相對可靠一些的家畜數量方面,集體化過程中三分之二的馬匹、五分之四的牛、六分之五的豬和八成五的羊都失蹤了。因此,蘇共采取了極其殘酷的強制、甚至武力手段來剝奪所有富裕的和不愿集體化的農民,在這一運動中有數百萬農民被處死或驅趕出家園、其財產則被沒收;運動也造成農業生產的急劇下降,農業產量在30年代初期降低了30%以上,農村因此出現了嚴重的饑荒,僅在1932年至1933年期間烏克蘭就有數百萬農民被活活餓死。(烏克蘭獨立后控告斯大林犯了反人類罪!)
c.蘇聯的農業集體化不僅是自上而下強加給農民的,而且實際上是依靠近于“國內戰爭”的手段和“大饑荒”才把農民“征服”了的。雖然農村集體化的目標最后是實現了,但農業產量卻多年下降,直到1938年才略微超過1928年的水平(仍未恢復到戰前水平)。
d.集體化的政策 在全盤集體化運動中,蘇聯實行依靠貧農、團結中農、消滅富農的政策。規定沒收富農財產,轉為集體農莊公積金,作為貧雇農入莊費(共約4億盧布),并把富農驅逐出本區、州(邊疆區),不準加入集體農莊。蘇聯農業集體化是在激烈的階級斗爭中實現的,在全盤集體化運動期間,富農殺害牲畜、縱火、暗殺、組織暴動等等破壞活動屢見不鮮。
13.集體農莊唯一的“成就”就是在農產品的征集或所謂“收購”上達到了預期目標。與集體化運動同時發展形成的收購制度規定,集體農莊首先要滿足國家的交售任務(當然是低價的),并規定農業的種植計劃;在這些方面農莊本身沒有自決權,農民所有的人力和財產實際上都被國家征用了。其結果是,在農產品總產量下降的情況下,其“上市量”卻增加了4倍以上!有學者指出:“假如集體農莊可以保留它們的全部收入用來報酬成員的勞動,是否可能適當地組織集體農莊的勞動隊伍還有疑問。當國家拿走這種收入中最大的一部份時,失敗是必然的。”
14.需要指出的是,經濟上蘇聯和中國的經濟傳統也就是集體化的背景和所針對的問題是完全不同的。傳統的中國是個典型的小農經濟社會,生產效率很高。而俄國近代史上實行的卻是一種村社制度,土地定期重分,三圃輪休,使用效率低下;再加上地廣人稀,基本上還停留在粗放耕作的自然經濟階段。十月革命以前俄國農村雖然出現了脫離村社而獨立生產的傾向,但這種傾向直到1906年斯托雷平⑤ 改革時期才得到政府的鼓勵和法律的承認。十月革命勝利后直到集體化之前,個體農戶仍僅占極少數(例如俄羅斯統計中有95%的土地仍為村社所有)。
15.顯然,俄國的傳統和中國的傳統是完全不一樣的,蘇聯的集體化所要解決的問題也與中國大不相同,它提出有效的組織、機械化的耕作,是有所指的,也有一定的合理性內核。從某種角度來看,在俄國特殊的背景下產生的解決俄國農業特定問題的模式,又怎么可以不加分析地照搬到中國呢?可惜,僵硬的意識形態把對所有這些客觀問題的思考都剿滅了,中國為此深受其害。
16.政治上俄共(布爾什維克)是個城市“無產階級”的政黨,十月革命走的是一條先占領城市再占領鄉村的道路(城市包圍農村),俄共向來對農民不信任。在1917年的革命中,沒收了地主及皇室、教會的土地重新分配,并在1918年夏的第二次土地重分中又沒收了舊式富農的多余土地,相當于完成了“土地改革”。雖然布爾什維克出于政治考慮,為了爭取農民在內戰中對自己的支持而承認農民的土地私有權,但在“新經濟政策”時期列寧即指出,農村在革命后會更加小資產階級化,顯然,對蘇共而言,農村集體化不僅僅是為了“工業化”,而且也是為了打擊個體農民、鞏固“無產階級專政”的政治需要。中共與俄共本來有很大不同,與鄉間的農民有密切聯系,是以“農村包圍城市”取得政權的,若效法俄共推行農業集體化,勢必嚴重傷害黨在農村的社會基礎。
七.蘇聯實行社會主義工業化和農業集體化過程中產生過嚴重錯誤:
1.但是蘇聯在實現工業化和農業集體化的過程中,在經濟,政治等領域,也出現了種種不正常的現象,例如在農業全盤集體化中出現了左傾冒進和消滅富農運動,侵害了農民的利益,由于重工業發展優先,輕工業的發展一直滯后,影響了人民生活水平的提高,對斯大林的個人崇拜盛行,這些問題阻礙了蘇聯的發展,但是為社會主義者留下了寶貴的反面教訓!
2.但是斯大林的經濟發展也存在著致命的弱點,首先存在經濟發展不平衡,重工業,軍事工業有了突飛猛進地發展,但是輕工業,農業受到了很大的傷害,尤其是農業!因為以工農業剪刀差的方式來積累工業化資金,讓農業來反哺工業的發展!
3.第二方面就是人民的生活沒有能得到重大的改善,沒有能夠同工業發展同步得到改善,到斯大林逝世的時候,人均糧食產量,人均肉類產量還沒有達到沙皇時代的水平!
4.由于指導思想上過分強調發展重工業,在實踐中就造成了輕工業與重工業比例的嚴重失調,對于由此帶來的嚴重后果,斯大林以及蘇聯黨和政府是有所察覺的,并曾在實踐中采取過相應的措施,但是由于種種原因沒有收到應有的成效,以至使其長期扭轉不過來,形成了先天性的畸形經濟結構(頭重腳輕)!在重工業內部,首先安排的,當然也是為重工業服務的生產資料的生產,未能注意和保證為輕工業,以至為農業服務的生產資料的生產,于是直接影響了輕工業以及農業的發展,以至于蘇聯中后期長期陷于物質短缺的困頓之中,為1991年蘇聯的解體埋下了經濟禍根!
5.從重工業開始的蘇聯社會主義工業化,是高速度并靠內部積累資金,靠廣大人民群眾,說到底主要是靠農民(農業反哺工業),于是農民負擔過重,農民的生產積極性受到挫傷,農業發展一直很緩慢。在社會主義工業化過程中,蘇聯人民特別是農民是付出了極大的代價的。
6.1935年,法國文學大師羅曼羅蘭⑥ 應高爾基的邀請訪問蘇聯,在蘇聯他處于鮮花和歡呼之中,后來他寫信給斯大林說,我看到了一個強大的國家,整個國家在布爾什維克的領導下,跟千百種障礙做不斷地斗爭,在英勇而秩序井然的高潮中,正在建設一個新世界!
7.但是羅曼羅蘭到蘇聯實地考察以后,確實也發現了蘇聯存在著各種各樣的問題,比如說當時對對斯大林的個人崇拜,還有當時的官僚主義的作風,還有廣大農民和一般老百姓的貧困生活,還有國內他們有意識地封鎖國外的情況等等,在日記中,羅曼羅蘭寫道:“目前這些政策,包含著某種消極的東西,這是不可避免的,我絲毫不懷疑,世界更美好的未來是與蘇聯的勝利聯系在一起的!”處于對蘇聯的熱愛,羅曼羅蘭決定這本日記50年后再發表,他不想因為這本書造成對蘇聯的哪怕一點點的傷害,他認為50年后,蘇聯一定已經解決了這些問題!
8.1984年,羅曼羅蘭的《莫斯科日記》⑦ 正式發表了,但是蘇聯的領袖們并沒有像羅曼羅蘭期待的那樣,及時發現和糾正包括高度計劃經濟體制在內的一些政策弊端,以至于積重難返,走進了死胡同,喪失了讓社會主義制度自我完善的機會!
9.世界歷史學家們分析,蘇聯后來走進了死胡同的先天性原因有三個方面:
第一,經濟產業布局上,農業、輕工業與重工業比例的嚴重失調,而且其后長期扭轉不過來,形成了先天性的畸形經濟結構(頭重腳輕)!以至于蘇聯中后期長期陷于物質短缺的困頓之中,為1991年蘇聯的解體埋下了經濟禍根!
第二,經濟體制上,始終實行的是高度集中的計劃經濟模式,計劃經濟在蘇聯剛建國和國民經濟恢復時期成效顯著,但是在后期的社會主義經濟建設中,它的弊端逐漸暴露出來了,但是蘇聯還是抱著計劃經濟模式死不放手(因為蘇聯人始終認為計劃經濟是社會主義的三大基本要素之一,放棄了計劃經濟就等于推翻了社會主義)!
第三,政治上實行高度集權的政治模式,高度集權必然孳生官僚主義,而官僚主義又是孳生消極腐敗的溫床,而腐敗則是國家的癌癥,因此蘇聯的政治模式就決定了它必然會走向腐敗和衰落!(最重要的一個因素)
10.蘇聯社會主義工業化實行過程中所產生的嚴重錯誤和國民經濟體系中的存在的致命缺陷不僅對蘇聯,而且對國際共產主義運動的發展,都產生過不良的影響,都是值得認真總結教訓的。但是,無論如何不能因為有了這些錯誤就全面否定蘇聯以優先發展重工業為方針的社會主義工業化的歷史性作用。至于由此而對斯大林實行這一方針的主觀動機都產生懷疑,那就更是不能被接受的。因為蘇聯人民在社會主義建設中煥發的熱情,才智和勇往直前的氣概,以及蘇聯從落后走向強大才是那個年代的主旋律!
文章轉載于 http://hi.baidu.com/xuelong168
--------------------------------------------------------------------------------
①.馬格尼托哥爾斯克鋼鐵公司是俄羅斯最大的鋼鐵聯合企業,該公司位于烏拉爾車里雅賓斯克州馬格尼托哥爾斯克市東北約10公里的馬格尼特山(磷鐵山)和烏拉爾河(歐亞洲界河)之間,始建于1929年。馬格尼托哥爾斯克是于1929年在原有的哥薩克村莊的基礎上建立的。馬格尼托哥兒斯克鋼鐵聯合企業和附近的工人宿舍區于1931年升級成為市。該廠1932年首次出鐵,1933年開始生產鋼和鋼材。到衛國戰爭前夕,建成了選礦、燒結廠、焦爐、高爐各4座,平爐16座,軋機11臺。1940年生產生鐵169萬噸,鋼163萬噸,鋼材主要供拖拉機、汽車制造業用。衛國戰爭期間,為軍事工業生產裝甲鋼、炮彈鋼,當時蘇聯坦克用的裝甲板有50%是該公司生產的。平爐鋼種達100種左右,優質鋼占鋼總量的80%以上。
②.前蘇聯被載入史冊的采煤工人阿歷克塞·斯達漢諾夫。1935年8月31日,斯達漢諾夫在一班工作時間內采煤102噸,超過普通采煤定額13倍。所獲獎項:列寧勛章、紅旗勛章。
③.前蘇聯斯大林系列重型坦克是前蘇聯在第二次世界大戰后期研發的,英文縮寫為IS或JS,共有八個型號:IS-1(IS-85),IS-2,IS-3,IS-4,IS-5,IS-6,IS-7和IS-8(即后來的T-10重型坦克)。
④.喀秋莎多管火箭炮(俄語:Катюша,俄文羅馬化為Katyusha)是第一種被蘇聯于第二次世界大戰大規模生產、投入使用的自走火箭炮。相較于其他的火炮,這些多管火箭炮能迅速地將大量的炸藥傾瀉于目標地,但其準確度較低且裝彈時間較長。它們雖比其他火炮來的脆弱,但價格低廉、易于生產。二戰中,喀秋莎成為了第一種蘇聯大量生產的自行火炮,并常將其裝載于卡車上。和其他自行火炮相比,這樣的機動性為喀秋莎帶來其他的優勢:能一次投注大量火力,并在遭到反攻炮火前迅速離開。其火箭發射車為美援的雪佛蘭G7100及福特-馬蒙·夏靈頓HH6-COE4和蘇聯自己生產的吉斯6,吉斯151等。
⑤.彼得·斯托雷平(Peter Stolypin),俄國政治家。曾任格羅德諾州和薩拉托夫州州長。因鎮壓農民起義受尼古拉二世寵信。1906年任首相兼內務大臣。1907年發動“六三政變”,解散第二屆國家杜馬,建立軍事法庭網殘酷鎮壓工農群眾,從而開始了“斯托雷平反動時期”,窒息了俄國第一次資產階級民主革命(1905~1907)。但他推行土地改革,使得200萬農民退出村舍,成為富農,活躍了當時的經濟,史稱斯托雷平土地改革,1911年被俄國社會革命黨人暗殺。時至今日,斯托雷平仍被視為俄國最偉大的政治家之一,在“最偉大的俄羅斯人”評選中高居第二位(僅次于沙皇彼得大帝)。
⑥.羅曼·羅蘭 1866年生于法國克拉姆西。思想家,文學家,批判現實主義作家,音樂評論家,社會活動家。諾貝爾文學獎得主。一生為爭取人類自由、民主與光明進行不屈的斗爭,是20世紀上半葉法國著名的人道主義作家。他的小說特點被人們歸納為“用音樂寫小說”。也是傳記文學的創始人。
⑦.《莫斯科日記》:1935年法國思想家,文學家:羅曼·羅蘭應高爾基的邀請,訪問了蘇聯。上到斯大林,下到一般民眾,在與各階層廣泛的接觸中,他看到了蒸蒸日上的蘇聯確實存在的各種各樣的問題。比如,當時對斯大林的個人崇拜,官僚主義的作風,廣大農民和一般老百姓的貧困生活。在其自愿封存50年的《莫斯科日記》中,有著對蘇聯的詳盡描述。
據說俄國現在已經走在民族復興的道路上了,普京總統上臺后立志重振俄羅斯當年的大國雄風!希望俄國的現任領導人:總統普京和總理梅德韋杰夫等人以及現任的俄共領導人久加諾夫同志和前蘇聯加盟共和國的領導人們有空的時候也來瞄一下我這篇文章,沒準從中可以獲得一些強國的靈感和啟示!
相關文章
「 支持烏有之鄉!」
您的打賞將用于網站日常運行與維護。
幫助我們辦好網站,宣傳紅色文化!