偶然的機會,翻出十多年前寫的一篇建議稿子。內容是建議洛陽市區擴建要避免'順川發展",選擇"順山發展"。要吸取重慶人的思維方式,珍惜耕地,將不毛山地作為人群繁衍生息的居住場所,讓出川地為人們生長生命必須的糧食。
因我至今仍認為這種思維方式符合我國國情,故想舊話重提。
眾所周知:民以食為天。糧食從哪里來?從地里來。洛陽從東到西幾百里一馬平川,"川"是洛陽人賴以生存的糧倉。而今從東到西,城區飛速發展,數十里長的大糧倉幾乎蕩然旡存,全被高樓大廈所吞食。
人和糧爭地,爭的莫名其妙。糧食說:先生,我是你的命。你毀了我生存之命,你不要命了嗎?人卻說:大家都要房不要命,我還要什么命?
城市是要發展,但必須要可持續發展。城市發展必須珍惜耕地,作到既有發展,又不占耕地特別是良田為上策。以洛陽為例:北有邙山,南有龍門山等諸多山。邙山歷來是塊寶地,至古連皇王老子都選擇死了以后葬在邙山,永遠生活在那里。中國人誰不知道"生在蘇杭,葬于北邙"的名言?
過去,科學不發達,城市建在川上,那是為了生活的方便。同時也是因為人少,土地問題尚示未危及人類生存。如今不同了。你占了一片川地,就等于砸了許多人的飯碗。常言說,一畝園,十畝田。一座大樓占一片良田,一占就是幾十年幾百年幾千年,這不能說不是件重大選擇。非同兒戲,必須慎而又慎。
還是思維方式出了問題。重慶為何選在山里?一是那里土地珍貴,二是習慣思維以習以為常。久而久之,科學選擇深入人心。城市避開川區順山發展對他們來說成為慣性思維,想改都難。其實城市順山發展不是同樣美好嗎?重慶人的聰明智慧實令人欽服。
還以洛陽為例:若能改變思維方式,讓出川地,在邙山修一條數十里邙山大道,在龍門山修一條龍門大道,中間川地稻花飄香,兩廂山地高樓大廈順山林立,走一條俱有洛陽特色的可持續發展之路不是更符合科學發展理念嗎?那條川呀,可以養活多少生靈呀!本來可以保全確被高樓大廈吃擰掉了,不可惜嗎?
其實全國都一樣。城市建設就這樣咔哩咔嚓天天在砸自己的飯碗!
科學嗎?
不心庝嗎?
讓出平川,順山發展好。
「 支持烏有之鄉!」
您的打賞將用于網站日常運行與維護。
幫助我們辦好網站,宣傳紅色文化!