偶爾想起一則很多年前聽過的冷笑話:“你有豬吃得多嗎?”“沒有。”“你有狗跑得快嗎?”“沒有。”“所以你豬狗不如。”“。。。”笑話歸笑話,不過笑的背后,每每引人反思。設想當我們在現實中遇到一些對人的評價,竟然類似是參照了豬狗進行的,那么這種時候,就更是需要深深反思了。
柏拉圖《理想國》的哲學辯論中有個推論:“最優秀的人無用”。一眼看去,這個推論就是個悖論:既然最優秀,怎么會無用?既然無用,又怎么能稱“最優秀”?再一想,更為關鍵的問題,并不在于字面上或慣性思維上的形式邏輯,而在于推論的背景和處境。《史記·日者列傳》說:“非其地,樹之不生;非其意,教之不成。”這邊是不是優秀?那邊是不是有用?兩個判斷之間,是能不能適配對應的平行關系,而不是可以互相求證的邏輯關系。
現行用人標準,為什么要以德為先?因為除此之外,人的能力,更多只有門類之分,少有高下之別——門類不同,自然缺乏一比高下的合理基礎。就像中國象棋不同的棋子有不同路徑、不同功能一樣,現實中,當各自崗位分工不同,也許某人比別人更能適應某項工作,也許某人確實對某項工作適應不足,遇到這種情況,也就不能輕易斷定這兩人能力孰高孰下,甚至引入道德品性的評判,進而基于可能有失偏頗的論斷,用錯人。
用錯人怎么樣?第一,損傷事業、浪費資源;第二,更可能毀掉一個人的生氣。事業永遠后繼有人,可以彌補,這有點像美國科幻電影《解凍》里面的那句絕對黑白灰的臺詞,“死再多的人,也會有人補上”;然而,對于個體來說,生氣可能說沒有就沒有了。所以,要是有人覺得寧可不被“長大”,也不愿被放錯地方,那么這種心情是完全可以理解的。
人世間的錯誤有很多種。錯了就可以改正的錯誤,其實不算錯誤。有些錯誤是沒法改的,越改越錯的厲害,其中涉及個體基因、興趣、態度等多重因素,以及它們同個體自身處境的契合程度。發現這樣的錯誤,比發現錯了便可以改的錯誤重要。換言之,一個人的能力,不等于與別的、特定的一些人對口的能力,而是在最適配自己的地方,把自己的所能,發揮到極致。人不一定要往高處走,但必須朝更適合自己的地方走。
無論處在什么崗位,首先“一切行動聽指揮”,這是組織原則。事實上,有很多處境都并不是發揮自由意志的地方。不過,這同時意味著,作為肩負更大責任的用人者,也要懂得保護正確的自由意志。一方面,大家多少都像機器、都是巨型機器上或大或小的部件;另一方面,大家又都是有血有肉的活物。如何不用錯人、少用錯人?用人的人和被用的人,都可以做些思考的。
(2014.01.06)
「 支持烏有之鄉!」
您的打賞將用于網站日常運行與維護。
幫助我們辦好網站,宣傳紅色文化!