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苦難,真是無盡的苦難!”這是我讀完《最后的帝國——沉睡的與驚醒的“滿洲國”》一書最強烈地感受。
該書的作者是一位德國人,恩斯特·柯德士,納粹時期的一名記者。作者出生在中國,有一口流利的漢語,對中國人民有著樸素的感情。“滿洲國”成立時,受德國政府派遣來考察,這本書就是他此行的見聞錄。
書中告訴了我一些驚人的歷史事實:“滿洲國”底層的苦力壽命不到40歲,他們二十歲左右開始出賣體力而生存,三十歲左右體力下降便掙扎在死亡線上,最后往往是倒斃街頭;
一個美國記者要拍攝中國內戰的紀錄片,他向一位軍閥求助,沒想到這位軍閥爽快地答應了。于是這位軍閥手下1000名士兵分成兩部分真槍實彈地打起仗來,最后活著的5名士兵共得到了2000元的獎勵;
“滿洲國”上層的幾個中國人與日本人在一起閑談時,宣稱只有底層的人才勞動,上層的人是不屑于動手的,結果被日本人嘲弄;
無論是“滿洲國”還是之前的張作霖軍閥政府時期,貨幣貶值榨取老百姓的財富都是反動政府慣用的手段。書中舉例說,農民們把糧食賣給統治階級后,政府銀行馬上暗地策劃通貨膨脹,導致現鈔迅速貶值到原來價值的2%;
書中最讓我感動的是,作者為了答謝一個人力車夫把他從擁擠的人群中引出來,堅持邀請下館子,車夫稱自己的裝扮存在“問題“,于是他們就到了最低檔的餐館,兩人邊吃邊劃拳,引來不少苦力加入進來。最后散場時,老板找這位外國人為這段時間發生的費用買單,作者也未做推遲——相當于上等賓館里一杯飲料的價錢。第二天,作者鬧了肚子,不得不請一位歐洲醫生治療。
……
這樣的紀實性文字,帶給我的感受,不是“苦難”這個詞所能包含的,也不是編年體、紀傳體史書所能帶給我的。讓我奇怪的是,這些文字出自一個德國人。幾年前,參觀南京大屠殺紀念館,我發現館中歷史當事者的文字記錄多出自日本人,而中國人當事者的記錄似乎僅只有一份(希望我看漏了),就是這份記錄,還是當事者口述他人代筆的。
國將不國的時候,底層老百姓過得真不是人的日子。而這時候,那些識文撰字兒的人都到哪里去了呢?為什么我們的許多苦難往往要從外國人哪里才能看得更清楚?
記得一部影視作品里蔣介石是這樣回答游行學生的:國家的事情,自有政府處理,學生的任務是好好讀書。
2013-11-12
「 支持烏有之鄉!」
您的打賞將用于網站日常運行與維護。
幫助我們辦好網站,宣傳紅色文化!