旗幟——紀念毛主席誕辰120周年
一、毛澤東思想是怎樣替代儒家文化的
1840年之后,中國人逐漸認識到儒家文化已經不能保國保種。儒家文化在中國長期的歷史中其職能主要是“對內治理”,以“忠孝”為核心調整統治者與被統治者之間的關系以及其他人際關系。其“對外職能”則是弱小的。而1840年之后,中國政府的第一要務恰恰是“對外職能”。中國的有識之士廣泛學習西方文化,以求建設適合自身的新文化。儒家文化受到深深質疑,尤其民國之后。民國之后,中國的一大批知識分子認為西方的資本主義體制可以救中國,這是文化界的主流認識。
主流的文化界所主張的資本主義性質的改革是自上而下的,主要指向政治領域和文化教育領域,這些主張確切說是一種“改良”。他們并不打算對中國的經濟基礎進行變革,——農村依然是土地的地主占有制,并不打算進行土地改革;工業上依然是依附性的工業,做帝國主義國家的附庸。也就是說這些人的改革主張是脫離經濟基礎的,是脫離群眾的。和群眾沒有關系。這就必然導致其理想的落空。也就因為這一點,胡適先生對蔣總統常常失望。
不論從理論上還是從實踐中,都已經證明,舊中國做為一個工業落后的半殖民地國家,在當時的國際背景下是不可能成為一個獨立富強的資本主義國家的。中國的統治者在經濟上依附于帝國主義國家,對本國人民進行嚴重剝削,他們的利益和人民是對立的,所以他們也沒有能力領導人民與外國勢力做斗爭以實現民族獨立。
共產黨是怎樣取得民心的?共產黨所創造的新文化,集中體現為“毛澤東思想”。毛澤東思想在對內職能上走的是“群眾路線”。用毛澤東思想武裝的共產黨是沒有私利的政黨,他們所做的一切都是為了最大多數的人民。解放前和解放初期搞土地改革,接著實行農業合作化,農業、工商業的社會主義改造,這一切都不是為了一黨之私,而是為了人民。新中國面對當時的國際環境,當務之急是要實現工業化,將國防建設搞上去。在一個落后的農業國要短時期內實現工業化,是要付出很大犧牲的,要高積累、低消費。這就決定了,中國人民必須勒緊褲腰帶進行建設。共產黨這樣做不是為了一黨之私,而是為了中國人民的長遠利益。
“群眾路線”具體體現在經濟、政治、文化等多個方面,其核心就是“一切為了人民”。
毛澤東思想在對外職能上,堅持“獨立自主的原則”。不做其他國家的附庸。一個落后的農業國要實現工業化,常常需要依附于發達工業國。中國建國之初在經濟上是依附于蘇聯的,在七十年代后,由于大量從西方引進先進設備,對西方國家又有了依附性。毛主席是怎樣對待這種依附的呢?依附是因為沒有辦法,依附只能是暫時性的,依附的同時要想方設法“去依附”,逐步發展自己的科技水平,最終擺脫依附。所以,當蘇聯領導人在57年試圖在中國與中國共建聯合艦隊時,——蘇聯是想在軍事上控制中國,毛主席勃然大怒,慨然拒絕。
毛澤東思想所以能代替儒家文化成為中華民族的“指導思想”,是因為這種文化實現了中華民族的獨立,實現了中國的工業化,使中國成為一個有尊嚴的國家而自立于世界之上。
二、毛澤東思想是對儒家文化和馬克思主義的繼承和發展
儒家文化,事實上是所有的文化,其目的都是希望實現人際關系的和諧。只不過由于時代的局限,很多文化不能達到這個目標。就如儒家文化,在理論上其“民本主義思想”是很明確的,即“民為貴,君為輕,社稷次之”。但是,儒家文化不能實現這一點。毛澤東思想是繼承了這種民本主義思想的,也即“群眾路線”。在這一點上,毛主席作出了極有開創性的實踐和理論論述。
毛澤東思想立足本土,又吸收了馬克思主義的精華。以土地革命的形式得到民心,又以社會主義的方式實現了國家的工業化。社會主義理論雖來自西方,但中國傳統文化中也有社會主義的元素。“天下為公”的理念就具有社會主義性質,只不過在毛澤東思想產生以前,人們沒有找到實現天下為公的途徑。
三、鄧小平理論對毛澤東思想的替代
近代之后,儒家文化的缺點顯露出來,于是,有識之士開始創造新文化以代替之。毛澤東思想也是時代的產物,其必須隨時代的發展而發展。在新中國建立的前二十多年,由于要實現工業化,要高積累、低消費,不得不限制人們的私欲,要求人們為國家利益做出個人犧牲。到七十年代后期,一方面,經過多年的艱苦奮斗之后,人們自然希望個人的物質生活獲得改善;另一方面,在文革中,主流輿論過分強調“斗私批修”、“滅私立公”,對人的品德提出了過高要求。“個人自由”“個人享受”完全被忽略了。這顯然是主流輿論的弱點。此時這種輿論卻是以毛澤東思想為旗幟的。這種輿論顯然已經過時,是到了需要調整的時候了。
毛主席去世,新領導班子上臺。經濟體制、政治體制上的各種改革都展開了。文化領域的改革也必然地展開。這種改革卻是徹底否定了毛澤東思想,將“人的私欲”提高到了無以復加的地步。這種新的輿論的代表即“轉型接軌理論”。如果說毛澤東思想的旗幟上寫的是“為人民服務”五個大字,大字下面是雷鋒、焦裕祿、王進喜的肖像的話,轉型接軌理論的旗幟上寫的就是“致富光榮”四個大字,大字下面畫了一只白貓,一只黑貓,在爭奪一只老鼠。
“五四時期”,為了推進中國的變革,魯迅等知識分子曾經全盤否定儒家文化,其目的是在中國創造新文化。因為舊的會阻礙新的,死人會拉住活人。鄧小平時期,出現了同樣的情況,為了變革毛主席時代的社會體制,就需要全面否定毛澤東思想。但魯迅等人否定了儒家文化卻沒能建立起適應中國的新文化,歷史的相似之處在于,鄧小平理論同樣不屬于“文化”。魯迅等資產階級知識分子否定了儒家文化,最終卻是毛澤東思想替代了儒家文化,完成了這些知識分子的愿望。鄧小平理論否定了毛澤東思想,但鄧小平理論不屬于文化,當然也不可能替代毛澤東思想。在儒家文化被否定,毛澤東思想沒有建立起來之間的這段時間,是建立新文化的探索時期。毛澤東思想是扎根中國大地的,“土地革命”就是儒家思想中的均貧富。封建社會的知識分子所津津樂道的“井田制”,不就是否定土地兼并,要實行土地革命嗎?所以,資產階級知識分子否定了儒家文化,卻沒有建立起新文化,毛澤東繼承了儒家文化,從而建立了新文化。
轉型接軌理論不是文化。因為我們知道,文化的本質就是限制人的私心,避免人類像動物一樣弱肉強食。這樣,人們才能和諧相處。人類所創造的各種政治制度、經濟制度,不都是一種規范嗎?規范人的行為,給人一種“是非觀念”,知道什么能做,什么不能做,也即“道德”。而轉型接軌理論強調的卻不是“是非觀念”,而是將人的私欲提到無以復加的高度。這顯然有違文化的本質。
鄧小平理論的產生有其歷史背景,是對“滅私立公”——用古代的話說就是“存天理,滅人欲”——這種極端要求的反撥。所以,這種理論的產生有其合理性。但正像資產階級文化不能救中國一樣,鄧小平理論也不能讓中國的發展走上一個新臺階。民國建立了,中國沒有擺脫落后的面貌,資產階級文化救不了中國,毛澤東思想應運而生。轉型接軌開始了,國內,產生了嚴重的社會分裂,人人自私自利,損人利己成了人際關系的主流;對外,中國日益成為西方國家的附庸,獨立性日益喪失。中華民族重新呼喚著一種新文化,以實現保國保種。中華民族又到了一個鳳凰涅槃的時期。
轉型接軌使中國走上資本主義道路,成了西方國家的附庸。經濟危機的爆發是不可避免的。今天,中國人的物質生活還可以,社會矛盾雖日益嚴重,但還沒有全面激化要,一旦大的經濟危機爆發,其典型惡果就是“嚴重失業”,社會的動亂就不可避免。
毛澤東思想繼承了儒家文化。將來中國要建立的新文化也必然是對毛澤東思想的繼承和發展。“群眾路線”和“獨立自主”仍將是新文化必不可少的要素。
近代以來的中國文化的路線圖可以這樣來畫:儒家文化——資產階級文化——毛澤東思想——鄧小平理論……新文化。儒家文化不能保國保種,所以資產階級文化進入中國,資產階級文化不能救中國,毛澤東思想引領中國實現了獨立和工業化;毛澤東思想需要調整時,鄧小平理論出現;鄧小平理論導致危險的局面出現,一種新的建立在毛澤東思想的基礎上的文化將要出現。
毛澤東思想是在中國社會崩潰(半封建半殖民地的現狀)的情況下建立起來的,鄧小平理論之后的新文化也必定要在社會的崩潰中產生并發展。中國人民雖然會因此付出極大代價,但這是不可避免的事。這就是歷史唯物主義。
「 支持烏有之鄉!」
您的打賞將用于網站日常運行與維護。
幫助我們辦好網站,宣傳紅色文化!