按:看網上右右們抹黑建國后,前三十年共和國艱苦奮斗的歷史,我十分憤慨。特紀錄自己的親身經歷,看被資改派變賣的資產是怎樣積累起來的。人沒有良心,不知其可。
我于1963年出生在寶雞秦嶺南麓的山溝里。1967年從本公社另一個生產隊,移居到叫曲家溝的生產隊生活成長了12年。遷入時,全隊共有20戶75口人,散居在長5公里的河溝兩岸。居住三代以上老戶有10戶,其余都是戰亂時期從河南、四川、甘肅、陜南等地逃荒要飯來定居于此的。獨自一人之家有4戶,子女夭亡或無子女只有兩老人之家有3戶,爺父二人之家1戶。包括我家在內,僅有四戶人家中,有小學畢業以上文化程度識文熟數之人。我家父母和兩個哥哥都識字,在當時被認為是很了不起的事情。
一、少年玩伴的名字
生產隊和我年齡相差兩、三歲的共有12個孩子。因大多數家長沒有文化,不會給孩子取名字,順口而叫,即成乳名。現羅列如下:一樊姓人家先生一女孩叫變過,意思是下一個要男孩,結果又生一女孩皮膚較黑,就直接叫黑子;一王姓人家牛年生的女孩就叫丑女,兔年生的男孩就叫兔娃;還有一王姓人家先生了兩個女孩,第三個是男孩就叫存兒;一吳姓人家生了個男孩,因手的大拇指長成了兩瓣,象羊奶模樣,就叫羊奶奶;一宋姓人家兩個男孩分別在牛年和兔年出生,大的叫牛兒,小的叫兔娃。有兩個有文化人家庭的男孩一個叫胡愛社,一個叫袁長虹。還有請人起名的:一王姓人家男孩叫長生,女孩叫存娥;一汪姓人家獨生女孩叫雙鎖。我們姊妹的乳名,寄托了父母的美好愿望,“天”字輩,以“真善美齊全好勤儉”排列類推,我排行老五,即叫天全。
通過這些小伙伴的乳名,就真實地反映出了我國上世紀六十年代初期,山區農村的文化基礎現狀。在這樣的基礎之上,進行社會主義建設,并在短短的二十多年時間里,取得了舉世矚目的成就。領導者克服解決了多少困難和問題,全國人民做出了怎樣的犧牲和奉獻,聰明的你算得出來嗎?
二、少年時代的社會奮斗
1、教育文化:我71年上小學的時候,基本是大隊有小學,公社有初中,二到三個公社有一個高中。我們大隊因入學適齡兒童較少,就和相鄰大隊在交界處和辦了一所小學,這在全公社也是唯一的。后來,到74年由我大哥當代課老師,在生產隊人口居住地理中心,辦了一個有一到三年級課程的教學點,把7到13歲的孩子都收羅到一起。并給家長和小孩都愿意另起大名的孩子安了新名字。如黑子叫淑芳,丑女叫翠萍,存兒叫躍清,羊奶奶叫志強。按學習接受能力和理解程度,而不按年齡分級。主要進行語文和算術教學,也教一些美術、音樂、德育、體育基礎知識。達到四年級學習要求后,再到大隊小學繼續學習。遇到雨天和農閑時節,生產隊就組織青壯年在一起開會,進行學文化掃盲、聽收音機學唱歌、學廣播體操等活動。有線廣播基本實現家家通,一個月在大隊部可看一到兩場露天電影。冬天公社和大隊搞修梯田、修水利設施會戰,或召開群眾大會,還能看到文藝演出。一本連環畫一毛錢左右,一本雜志幾毛錢,一本長篇小說一兩塊錢,互通有無傳來傳去,翻爛了還在傳看。也有手抄本傳看。生產隊訂有《人民日報》、《陜西日報》、《人民畫報》、《群眾藝術》等報刊雜志,只要是文字性的東西,凡是識字的人都愛看,也能看,都是積極、健康、向上的文章,沒有亂七八糟污濁的東西。
七十年代中期以后,農戶家庭逐步有了鐘表、收音機、自行車和縫紉機。生產和生活條件水平一年一步扎實推進提高,人民群眾切實感受到了付出帶來的收獲,變化帶來的喜悅。人人愛學習,愛勞動;個個爭先進,講貢獻;大家有激情,有信仰;人們有奔頭,有希望的火紅年代,其精神狀態確實讓人永遠懷念。
2、基礎建設:首先就是解決吃飯問題,改變靠天吃飯的局面。種植和田間管理遵循農業“八字憲法”,修水平地和水利設施學“大寨精神”。充分利用農村集體經濟組織優勢,“愚公移山”不等不靠,自力更生艱苦奮斗,依靠自己力量,改變生產生活條件面貌。在隊干部的帶領下,團結一致不怕困難,男女老少能干活的全部上。本著先易后難、先小后大的順序,戰嚴寒斗酷暑,依靠一把镢頭,一把鐵锨,一把鐵錘,一根鋼釬,一個背篼和一輛架子車,人拉背馱,認定目標鍥而不舍全力拼搏。十幾年下來,逐步把生產隊90%以上的坡地改造成了水平地;把通過自然落差能導流到地里的河水,都修建了引水渠以備抗旱之用。使得50%農田成了旱澇保收的穩產田。反正我是沒有見過或聽說有餓死人的事情發生。68年冬天,我家居住草房著火,只搶救出很少一部分口糧。生產隊就從儲備糧中給我家借糧,幫助我們度過了難關。69年生產隊新修建了一座水磨,結束了人推牛拉磨面吃的歷史。73年生產隊開始陸續購買了柴油機、脫粒機、粉碎機和抽水機等農業生產機械。在“鼓足干勁,力爭上游,多快好省建設社會主義”的總路線指引下,努力向“農業的根本出路在于機械化”目標邁進。
其次是交通電力建設。1952年國家從成都開工建設寶成鐵路,1954年從寶雞開工建設。我父親就是為了支援這條鐵路建設,解決建設資金結算問題,受人行漢中中心支行委派,年帶領四個人到秦嶺南麓,嘉陵江源頭第一村------東河橋。設立了一個專門為寶成鐵路建設服務的分理處。1958年鐵路建成投入運行,“蜀道難,難于上青天”成了歷史。父親領導的分理處使命結束,全家也就留在了鳳縣。1964年國家進行“三線”建設修通了縣城到公社的公路。1966年修通了公社到各大隊的公路,公社從各生產隊抽人組成了公路連,長年從事公路的維修養護工作。我二哥就是其中一員。之后,又陸續修通了公路到各生產隊林區的架子車路。每年按分配的指標砍伐木材,運到山外就成了我們生產隊的主要副業。出賣木料及木制品就是勞動工分工資分配的主要來源。公社到縣城每天都有一趟班車,是解放牌卡車搭上帆布棚的那種。從那時起,公路就一直是生產隊社員的富裕路和通往外邊世界的幸福路。為了解決社員生活用電問題,1973年開始,公社動員全公社的力量,組建專業隊伍修攔水壩、機房等重要工程。我父親就在專業隊干了三年。每個生產隊則根據人口多少修幾十米不等的渠道,栽幾公里不等的電桿。終于用了兩年多時間,建成了一座水力發電站。我當時讀小學四、五年級,春天的時候,每到星期天學校就組織我們去掐野菜,送到修水電站工地的食堂,也算是我們的一份貢獻。讀初中時,教室里有了明亮的電棒,別提多高興了。
第三是房屋建設。在我家入住該生產隊的12年間,我親眼目睹了生產隊修建磚瓦窯場,社員相互出工出力幫忙,燒制磚瓦,砍伐木料,踏墻蓋房的熱鬧場景。特別是立木上梁那一天,有扔過梁饃的習俗。寓意是房蓋好后不缺吃的。拳頭大小的燒餅饃,在中午時分,伴隨鞭炮聲,從剛架好的房梁上前后扔過。誰接到、撿到、搶到,就是誰的,大家笑成一團,尤其是孩子們比過年還高興。先后共有5戶新蓋了大瓦房,有5戶新蓋了廚房,有3戶翻新了草房,多數人的居住條件有了改變。生產隊也新蓋了一座倉庫。貧窮落后并不可怕,只要有好的帶頭人,能把大家的心思和力量聚集在一起,依靠群策群力,什么人間奇跡都能創造出來。
現在右右們說的所謂“文革十年是動亂浩劫”,留在我記憶中的都是勞動人民,甩開膀子大干社會主義的事實。在這里假想一下,如果沒有建國后,前三十年黨領導人民,大公無私,忘我奉獻所形成的社會物質財富的巨大積累。農業靠一家一戶單干,能解決全國人民的吃飯問題?工業靠資本家白手起家,能建成門類齊全的工業體系?科技靠漢奸洋奴哲學:“造船不如買船,買船不如租船”的理論,能有“兩彈一星”的成功嗎?有網友說得好:“叫中國的資改派去非洲的一個國家,搞一下改革開放,看是什么結果”。習總書記“兩個三十年不能相互否定”論段是十分英明的。六十多年來,一代又一代的勞動者,為了國家的繁榮富強,獻了青春獻子孫,無怨無悔辛勤勞作,到處都有可歌可泣的故事。
三、少年時代的社會管理
上世紀七十年代,農村社會管理的明顯特點,就是成本低,效率高,效果好,社會安定。我所在公社轄九個大隊,四十四個生產隊,人口不多4000多人,面積不小300多平方公里,為七山一水二,分地的地貌特征。人民公社脫產半脫產干部總共就十幾個人,大隊和小隊干部根本就不脫產。全社會實行計劃經濟體制運行,農業生產春播夏管秋收冬儲,農村基礎設施建設管理維護,社員的衣食住行,吃喝拉撒睡,生老病死,婚喪嫁娶,鄰居間的矛盾糾紛調解,政府都得操心。關心老百姓的冷暖饑飽,喜怒哀愁就是他們的責任。以公有制為基礎的集體經濟,自私自利沒有大的環境土壤條件,大家伙有意見、想法好溝通達成解決共識。社會成員基本達到了各盡所能,各得其所,沒有閑人,政令暢通,做事沒有人為阻力。集體內部上下同欲,心往一塊想,勁往一處使,干公事不分你我,很容易形成合力。人民政府說話算數,言行一致,一般開春時,全縣一個三級干部工作會,就把一年的事情安排妥了,根本不存在文山會海。我在上小學四、五年級的時候,大隊支書就是我們小隊人,他除了參加上級召開的會,或由他組織的大隊會議外,其余時間都在參加生產隊的勞動。而且表現的比其他人還要吃苦耐勞,積極肯干,以樹立威信,達到令行禁止,一呼百應的正能量效果。有時候,他就把我當成了通訊員,捎幾句話或捎一個字條給某人安排一個公事。后來,我上了初中,公社干部也如法炮制,讓我在星期六回家的時候,給支書捎話或通知,安排事情。我也認真負責從未失誤過。那個時候,社會風氣純凈,人們相互信任相互幫助,人人助人為樂不分彼此是很平常的事。只要是力所能及的事情,遇上了都愿意伸出援手幫一把。少有人為了私利面紅耳赤爭吵,打架斗毆爭奪的場面。全社會多數人有信仰,守道德,講道理,愛臉面,護尊嚴。和現在金錢萬能,見利忘義,厚顏無恥,沒皮沒臉確實有天壤之別。那時候,農村基本沒有坑蒙拐騙偷搶,很少有黃賭毒事件。有廣大人民群眾主動參與的社會監督機制發揮作用,壞人壞事露頭就打,使得全社會風清氣正,人民安居樂業,國家長治久安有了可靠基礎并得以完全實現。當時公社就一個武裝干事既管征兵和民兵日常訓練管理,又兼管社會治安工作。四個公社近三萬人口,設置了一個派出所,四個人一輛偏三輪摩托車。很少有刑事案件發生,社會安定,居民有安全感。老百姓知道的法律一個是《憲法》,另一個是《婚姻法》。有大家的自覺尊守,就形成了道不拾移夜不閉戶的朗朗乾坤。全社會是非清楚,愛憎分明,人人恪守原則,勤勉盡責,假丑惡事件露頭就處理打擊,根本沒有害人性命的假貨存在的空間;根本沒有今天結婚,明天離婚;八十二歲娶二十八歲的丑劇產生;根本沒有報復社會,濫傷無辜的惡性事情。
現在回想起那個時代的農村田園生活,雖然物資不豐富,但是集體道路有奔頭,生活變化年年有,改變面貌精神足,山青水綠心自由。就像陶淵明想象的世外桃源一樣,人歡馬叫,雞鳴狗叫,豬走牛跑,真好啊!物質和精神都不空虛的社會,那才是人類追求的理想境界,少了哪一項都是不長久的,偏向哪一項都是不完美的,我們必須為此而努力奮斗。為了自己,為了大家,為了子孫后代!
「 支持烏有之鄉!」
您的打賞將用于網站日常運行與維護。
幫助我們辦好網站,宣傳紅色文化!