據香港《南華早報》網站10月12日報道,就在北京批評美國航天局作出禁止中國研究人員參加一個會議的“歧視性”決定之際,中國科學家正為另一項明顯的不公待遇惱火。他們覺得,這一不公待遇的后果要嚴重得多。
港報稱,國際熱核聚變實驗反應堆(ITER)被譽為世界最重要科學項目之一。很多中國科學家感到沮喪,因為他們認為,中國未能充分參與到該項目中去。
報道指出,盡管中國已經承諾提供9%的資金,該項目卻只有4%的科學家和其他人員是中國人。
中國科學院的核聚變專家劉華軍說:“ITER對中國的歧視是一個公開的秘密。”
報道稱,位于法國的這個實驗核聚變反應堆在未來某一天可能帶來清潔、安全和取之不竭的核能。有些人將它稱為“人工太陽”,因為這個反應堆模仿恒星制造能量的過程——將小的原子合并成較大的原子,從而利用這個過程中釋放的能量。
2006年,中國加入印度、日本、俄羅斯、韓國、歐盟和美國的行列,一起研發這一開創性技術。
報道指出,由于沒有哪一方愿意獨自承擔該項目最初100億歐元的成本,各方同意各出一份錢。它們也都希望能夠派遣相應比例的科學家和其他人員到ITER工作。歐盟提供了最大份額——46%。包括中國在內的其他國家分別承擔了9%的成本。從那以來,該項目的成本已上漲到160億歐元。
然而該機構的網站說,到1月份為止,只有18名中國人參與該項目,約占452名雇員的4%。而且大部分中國人都在非核心部門工作。相反,三分之二的人員來自歐盟。日本則占雇員總數的7%,印度、韓國和美國占6%,俄羅斯占5%。
一些中國科學家說,這種結果可能會讓中國無法獲得所需的專門技術,以利用該研究中產生的任何突破。
對于被排擠在敏感的國際項目之外,中國科學家日益感到不滿。而ITER則說,它的雇用過程是公平的。該組織發言人米歇爾·克萊森斯說,有關歧視的說法是“完全錯誤的”。
然而報道指出,一名中國求職者申請獲得ITER項目中的一個重要職位遭拒。她的經歷顯示,歐洲人把持了該項目的大多數職位
「 支持烏有之鄉!」
您的打賞將用于網站日常運行與維護。
幫助我們辦好網站,宣傳紅色文化!