9月9日,《人民日報》5版刊登了一篇題為《敲響“新聞想象學”喪鐘》的短文。該短文針對《南風窗》雜志社就報道“村官腐敗透視”一文存在問題致歉之事,批判了所謂“新聞想象學”。
鑒于相關背景事件真真假假目前尚無定論,故不作贅述。在此僅望文生義,借題發(fā)揮——主要是借概念一用。
以惡意炒作、散布謠言、煽動仇恨、教唆犯罪等等為目的而“想象”新聞,大概可以稱為負面的“新聞想象學”,其危害顯而易見,對此,上列短文的作者也已經講到位了。下面要加以討論的,是另一種“新聞想象學”,即相對而言,存在于某些領域新聞信息寫作的正面的——嚴格地說是看上去正面的“新聞想象學”。
通常,什么樣的思維方式,就引致什么樣的現實行為。部分人們習慣認為一切正面的東西就是好的、都是好的,有意忽略了處在“理型界”之外真實事物具有多樣性、多元性、多面性的事實。在這樣的思維方式之下,凡是面對自己、順著自己、合自己胃口的那一面就是正面,其余都是反面、是負面,于是往往就產生了以“自定義正面”為標準,以傳遞正能量為幌子的無效權威。
信息時代,在各種色調都有權利自由構圖的畫板上,在既如群英薈萃、亦如群魔亂舞的時空里,話語肌肉重不重要?答案是肯定的,所以我們才講要守住意識形態(tài)陣地、要把握輿論的主動權。然而,與此同時,也不該忽視并且必須強調一點:亮話語肌肉,也要實事求是。
如果自認為有理就無限制夸大附會、捆綁打包、意淫成效,那么此種話語肌肉有一天必然轉化為話語泡沫。而這種泡沫,用嚴復講的“始于作偽、終于無恥”來形容,真是恰如其分;再引用白巖松的話——“如果都是正面報道,很多年之后,由于過多的正面報道,讓一代又一代年輕人認為中國一切都OK,危機感全部消失,最后國家衰落下來,今天的正面報道就是明天的負面報道。”——把其中最后一句斷章取義用以形容這種泡沫,也是恰如其分。
這樣看來,對于某些領域新聞信息寫作的正面的——嚴格地說是看上去正面的“新聞想象學”,是不是值得身在其中的所有人時常警惕呢?!
俗語云,“得理且讓三分”。世間很多道理既是講出來、辨出來的,更是且必須是由現實效應證明出來、反襯出來的。有些情況,越較真越失真,越較勁越沒勁,總之都不如不較,差不多就算了。畢竟實踐是檢驗真理的唯一標準,我們不能一邊念著這句半新不舊的歷史老話,一邊忘記了它的現實意義。
正面宣傳為主,當然絕對沒有問題。但與此相對,并不是說對問題就要似乎約定俗成地視而不見。假如無休無止、沒玩沒了地放大某個正面典型,或習慣成自然地杜撰一系列子虛烏有的正面事件,不僅回避問題,還對那些試圖探討問題真相的聲音置若罔聞,以為自居真理,其余皆離經叛道、洪水猛獸,那么這些看上去正面的“新聞想象學”,較之于前文提到類似捕風捉影、無中生有、嘩眾取寵的負面的“新聞想象學”,正向的瞎編亂造和反向的瞎編亂造,二者在效用上并無本質區(qū)別。所以千萬記得,凡事有度,過猶不及。
魯迅先生在《作文秘訣》一文的結尾寫到,“‘白描’卻并沒有秘訣。如果要說有,也不過是和障眼法反一調:有真意,去粉飾,少做作,勿賣弄而已。”論原則,任何的新聞信息寫作自然也屬作文,所以也可以適用“白描”。所以,想要通過回避真相、粉飾太平、裝腔作勢來贏得人心,甚至強按牛頭飲水的做法是徒勞無益的,因為邏輯上只要有一個人不買賬,所謂得人心的結論就站立不穩(wěn),雖然這跟狗吠了一口就要追究被吠者是不是有什么問題是兩碼事兒。
負面的“新聞想象學”,究其根源是利益驅動、價值錯亂。那么正面的——嚴格地說是看上去正面的“新聞想象學”,其根源又是什么?竟又是官僚主義和形式主義。
所幸在自上而下集中解決“四風”的過程中,以正面的——嚴格地說是看上去正面的“新聞想象學”為典型的一些歪風總算稍稍收斂。
希望這些道貌岸然的歪風有去無回。
(2013.09.11)
注:本文最初發(fā)表在鳳凰論壇,鏈接http://bbs.ifeng.com/viewthread.php?tid=16396701
「 支持烏有之鄉(xiāng)!」
您的打賞將用于網站日常運行與維護。
幫助我們辦好網站,宣傳紅色文化!