建立在私有制基礎上的等價交換原則,已經不能適應生產力的發展水平了,資本主義周期性經濟危機就是例證。理論上講,人類的需求是無限的,但在現實中,受多種因素的制約,人類社會的需求是有限的,其中的因素就是等價交換原則,在社會主義理論中,則叫按勞分配原則。從宏觀經濟上說,國家為保證就業,就必須更多地開設工廠,這就勢必造成產能過剩,而如果不更多地開設工廠,按照等價交換原則或按勞分配原則,一部分人就不能獲得生活資料。從微觀經濟上講,一個企業必須一刻不停地進行生產,如果停頓,就要虧損,就要解雇工人,社會消費能力就會下降。在現實中,沒有一直不會虧損的企業。從金融系統講,人家把錢存進銀行,銀行就需付給利息,銀行就必須不停地放貸,這將會加劇產能過剩;或者投放到投機市場,這回導致貨幣過多,物價上升,抑制消費。所以,不打破等價交換原則,資本主義經濟周期波動的弊病就不會得到解決,計劃經濟想要達到的社會物質財富極大豐富的目的也不會實現,共產主義社會更無從談起。
社會主義理論只改變了生產資料的所有制,卻沒有改變建立在私有制基礎上定等價交換原則,這就注定了社會主義的失敗。因為堅持按勞分配原則,也就必須更多地開設工廠以保證就業,產能過剩的問題就不可避免,如果要避免產能過剩,只好更少地開設工廠,那么就業就無法保證,社會需求就不如資本主義旺盛,這也是計劃經濟的“兩難”?! ?/p>
打破等價交換原則,打破按勞分配原則,適時適度實行按需分配原則,就可以解除“兩難”。從宏觀上講,人民生活不依賴就業,就無需只為就業去開設工廠。從微觀上講,企業可以根據社會需要,能夠靈活決定開工停工,而不受利潤制約。從金融體系講,銀行作為國家宏觀控制的工具,能夠根據宏觀需要去決定放貸多少,而不必受利潤的制約,還具有貨幣回籠工具的作用?! ?/p>
其實,馬恩在描繪共產主義社會的美好前景時,已經提到按需分配了,只不過后來的社會主義理論把按需分配當成了結果而非達到結果的途徑,成了只能看卻摸不到的水中月亮。從一開始,我們就錯了?! ?/p>
而如今,我們重又回到資本主義的道路,熱衷充當消防隊員,四處忙著滅火,卻不問火是怎樣著起來的?! ?/p>
「 支持烏有之鄉!」
您的打賞將用于網站日常運行與維護。
幫助我們辦好網站,宣傳紅色文化!