人能不勞動嗎?不行,道理不用說。勞動是活動的一種。活動的概念很寬泛,人無時無刻不在活動。只說睡醒了以后,人要走路,要穿衣,為各種事情煩惱,胖了節食,瘦了健身,自己強迫自己做事等等。只是奇怪的是,這些活動竟然沒有薪水!
占據我們精力最大的往往不是工作,而是生活本身。但人們從來未想過為生活要求報酬。人即便吃飽喝足之后,也要活動,當然也勞動。很多是無酬勞動。幫鄰居解決糾紛,不要錢,借給鄰居東西,也不收租。人們非但沒有感到有收取報酬的必要,反而有助人為樂的光榮感。
工作這種勞動,能不能不收報酬呢?所有人回答,我不干。但日常生活的活動,沒報酬,沒人不干。享受也罷,折磨也罷,總要干。人不能不勞動,哪怕生活已經滿足了。這只是因為,人活著,不能冬眠,總得做點什么。生活中碌碌無為,活動沒有結果,人們說,無所謂。但工作不拿錢,人們感到很有所謂。若工作能成為日常的生活,而人們又能無償地得到生活用品,那么關節就打通了。工作也可以不要錢,這可以作為享受。雖然人工作只八小時,但勞動絕非只八小時,活動更是二十四小時。工作即便減到了一小時,人們還會在工作之余,大量勞動,這是人們心甘情愿的,并且,不付酬。
問題出在哪里呢?什么讓我們感到生活的勞動與工作的勞動不一樣?是因為我們與鄰居之間的關系,是小范圍的,而工作的關系是全社會的嗎?范圍的不同,不應成為如此劃分的依據。關鍵是,工作不能沒有報酬,這是用來糊口的東西。人得要先生存,讓自己生存無虞,才能夠考慮去助人為樂,幫助別人。像雷鋒這樣的道德模范,不是人人能夠做到的。但在生存得到保障的條件下,助人為樂等等不收取報酬而為別人服務的行為,才能夠推得開,推到全社會。
但是,生存壓力能夠解除嗎?在資本主義社會,不行。資本主義的觀念就是,必須為生存而斗爭,這叫競爭,資產階級學者們認為這天經地義。要讓每個人置于生存的壓力之下,如果誰要敢于無視競爭,那么誰就要出局,面臨失業。這樣的過程,生存壓力時時存在,讓人如芒在背。人們要時時刻刻地計較報酬,小心翼翼地清點這些能夠保障自己生存下去的條件。工作不能沒有報酬,否則人們就失去了生存的條件。
生存的壓力只有在公有制的社會主義條件下能夠消除,這當然要消除競爭這種威脅人們生存條件的社會運動方式。當人們的生活得到了全面的保障,沒有了失業帶來的威脅。那么工作也可以變成生活。人們計較報酬,這與生活條件有關,人們生存的需求還沒有得到滿足,那么人就要計較報酬。這是個人的勞動,也是所謂的資產階級法權。而當他的生活條件改善到自認為工作不再是為了生存而已,而是為了滿足人們的需要的時候。那么報酬就不再是激發他工作積極性的方式了,這種方式歷史地退出了經濟領域。他的認識水平提高了。這就使工作如同生活。像鄰里相互幫助一樣地對待工作了。當他不再為報酬而計較的時候,個人勞動也就變成了社會勞動。這是大范圍的社會勞動,從而超越了鄰里關系的小范圍的社會勞動。他不計較報酬,是由于生存壓力消失,生活足夠好了。這樣不再計較報酬的方式就是按需分配的方式,勞動與追求勞動報酬的按勞分配的法權關系終結。
「 支持烏有之鄉!」
您的打賞將用于網站日常運行與維護。
幫助我們辦好網站,宣傳紅色文化!