不如把“子弟兵”加上!
——獲點化于章關培先生的發現
馬望野
=========================
偶爾在《報刊文摘》(1010/12/22)上,見到章關培先生的大作:《新版〈辭海〉為何剔除“父母官”》(原載《新民晚報》2010/12/16),頗受教益。可惜,其摘錄的并非全貌,因而去網上查閱《新民晚報》,但是在那里只能剪貼,于是又要搜索《百度》,終于下載了全文。為什么如此追尋?因為,這篇文章,把“父母官”一詞的來龍去脈講的很清楚,對“父母官”一詞的引用張揚評的很在理。我之頗受教益,確非虛言,所以,也要在這里向章關培老師致謝。同時恭請大家也來細讀;
++++++++++++++++++++++++++++
新版《辭海》為何剔除“父母官”
章關培
++++++++++++++++++++++++++++
“父母”和“官”本來風馬牛不相及,合二為一,稱“父母官”,成了專有名詞,有非常深遠的歷史淵源,廣泛的社會影響。
老的《辭海》及新版《辭源》,都有“父母官”詞目,但解釋得并不完全,沒有明確指出“父母官”究竟源于何時、盛于何時、歷史演變,引證也有孤寡欠足之嫌。比如,宋王禹偁有《謫居感事》詩:“萬家呼父母,百里撫惸嫠。”該詩后有自注:“民間呼令為父母官。”這個“自注”就比《辭源》更明白,是將地方官稱作父母官最早的一個出處。
《禮記·大學》:“《詩》云:‘樂只君子,民之父母。’民之所好好之,民之所惡惡之,此之謂民之父母。”《孟子梁惠王上》:“為民父母,行政,不免于率獸而食人,惡在其為民之父母也?”明張志淳:“《書》曰‘元后作民父母’,《詩》曰‘豈弟君子,民之父母’……則父母二字,皆人君之稱也。”在這些先秦文獻中“父母”是指百姓的統治者國君。
秦漢后,隨著封建專制主義的建立、發展,以天子自居、雄踞九五的皇帝,對臣民僅僅稱其為父母,顯然覺得不夠意思,皇帝把先秦以來戴在頭上的“父母”冠扔了,遂稱“萬歲”、“萬歲爺”。
漢代曾出現了兩個有非常政績的地方官:西漢的召信臣、東漢的杜詩。西漢元帝時,南陽郡太守召信臣,其治視民如子,吏民親愛信臣,尊為“召父”。荏苒百年,至東漢光武帝劉秀建武七年(公元31年),杜詩為南陽太守,深受百姓愛戴,百姓將之與前代的召信臣相比,于是就有了“前有召父,后有杜母”之說,“父母官”一詞即源于此。這時“父母”一詞已有了地方官的含義,自此廣傳后世。稱官為“父母官”,盛于明朝,風行天下,是明中葉以后的事。
父母官兼具領導與愛護兩種特點:“為民做主”與“愛民如子”。在漢語中,“父母官”還有一種用法,就是指稱“家鄉地方官”。朝廷命官為避嫌,常要離開家鄉異地為官。朝中的大官,極少有祖籍在京城,大多數父母都在京都外的地方。這些官對家鄉官也稱“父母官”。“父母官”的兩種含義、所稱適用對象雖然都是地方官,用法上卻有講究:前者是百姓對長官的稱謂,是對長官的一種敬畏和贊譽,后者是朝中高官對比自己地位低得多的地方官的一種尊稱、自謙表示。縣官不如現管,是希望對方對自己的父母親眷有所照應。
“中國人民站起來了”以后,公民與政府、老百姓與各級領導的關系,成了主人和公仆的關系,成了衣食父母和兒子的關系。鄧小平說:“我是中國人民的兒子,我深情地愛著我的祖國和人民。”他闡明了這種關系。
說“父母官”,不是當官的把老百姓當作父母,而是把自己當作老百姓的父母,這就顛倒了國家政府領導與公民的關系,有著濃厚的封建色彩。“父母官”是“人民公仆”的對立面,實質是封建特權加草民意識形成的政治怪胎。也許這就是新版《辭海》刪除父母官詞目的原因之一吧。
(原載《新民晚報》2010-12-16 B537版)
大家看完上述文字,大概對我在前面貢獻給章先生的擁護,不至于持有異議吧?不過,我卻要在這里,對“新版《辭海》刪除父母官詞目”的作法,表示我的異議。當然,這并不是沖著章先生來的。因為,章先生在他的文章里,也并沒有表示,他是在認可“新版《辭海》刪除父母官詞目”。
我為何對“新版《辭海》刪除父母官詞目”會有異議呢?說來話長!
我有許多同志,都是從革命根據地出來的。剛參軍的我,打他們的嘴里,第一次聽到了一個自稱的新名詞:“子弟兵”。也因此聽說了“子弟兵母親戎冠秀”的動人故事。后來,有一次我寫文章評說原河北省委書記、老作家李爾重同志文風的大眾化,他見到我的時候就說起其來源:抗日的那個時侯,在我們新開辟的地區,你說話、行事不跟群眾一樣,你就生存不下去。我連腸胃都大眾化了;到現在還愛吃地瓜,就是那時侯養成的習慣。特別是在游擊區,你不吃地瓜能有什么吃的?鬼子來掃蕩,你跑不出去了,大爺、大娘認你是他們的兒子,兒媳婦認你作她的男人。那是我們重生的親父母啊!一家人能說兩家話嗎?在這些老同志的教育下,我也就對我軍指戰員自認為“子弟兵”,對老區老百姓把人民軍隊昵稱為“子弟兵”,有了更親切而深刻的理解。革命根據地的群眾知道,子弟兵是為他們流血拼命的,是為他們求解放謀幸福的,是全心全意為他們服務的。“子弟兵”區區仨字,那里面表達著革命戰士無比的忠心,更透露著老百姓無比的信賴啊!因而,他們也就愿意聽從我們,愿意跟著我們走!這就是中國人民熱愛中國共產黨的最根本原因。可惜,我們有很多不懂事的同志,他們不明白道理,顛倒因果,混淆先后,不分主次,竟然把“子弟兵”變成了“父母官”,這是多大的誤會、多大的曲解、多大的糊涂、多大的昏庸!前幾天,偶閱七千人大會的文件,看見一位同志在他的發言稿中講到:這些年來,我們一些同志,濫用了人民對黨的信任,濫用了黨的威信,群眾是不滿意的。但是,當我們犯這樣的錯誤的時候,群眾還是這樣想:共產黨不見了。當我們改正錯誤的時候,人民群眾就說,共產黨回來了。這樣的人民,是很好的人民。我們不依靠人民,不走群眾路線,是毫無道理的。由此看來,大言不慚自命“父母官”,或低三下四恭維“父母官”,既不合乎我們中國國情,也不合乎巴黎公社原則——把官吏變為公仆!從這個角度來說,“父母官”的稱謂,應該由我們的政治生活、黨群關系、軍民相處、官兵之間徹底刪除,這是理所必然,毫無異議的。
我查了《現代漢語詞典》(修訂本,1998年7月修訂第3版)。里面既有“子弟兵”的詞條,也有“父母官”的詞條。
“子弟兵”的釋義:原指由本土的子弟組成的軍隊,現在是對人民軍隊的親熱稱呼。
“父母官”的釋義:舊時指地方長官(多指州、縣一級的。)
查《辭海》(1979年9月第1版)。沒有“子弟兵”的詞條,只有“父母官”的詞條。
“父母官”的釋義:舊時稱州縣官為“父母官”,大抵始于宋初。王禹偁《謫居感事》詩:“萬家呼父母”自注:“民間多呼縣令為父母官。”《水滸傳》第十四回:“本待便解去縣里見官,一者忒早些,二者也要叫保正知道,恐日后父母官問時,保正也好答應。”
詞典收不收這個詞或那個詞,是那個詞典的編者的自由。因為每一本書,都有自己的立場、觀點、感情、意愿。。。。。。。或各有其志,或各有其主;讀者無權參與,也無權改變。“新版《辭海》刪除父母官詞目”,悉由其便,我等無須或不必置啄。但是,作為讀者,人們卻可以表示各自的意見。而我,對“新版《辭海》刪除父母官詞目”,就有自己的看法。當然,只是看法,并非強求。僅供參考,說當沒說。
我的意見是:應該保留“父母官”的詞條,同時增加“子弟兵”的詞條。理由如次:
作為詞典類書籍,應該根據自己編著的宗旨,讓讀者盡可能滿足在這方面的需求。力求具有百科全書式的功能。雖然,掛一漏萬,難以避免,人們是可以理解的。但是,力求全面,滿足需要,卻并非不可爭取的。以“子弟兵”、“父母官”為例,甚至旁及“公仆”、“清官”、“污吏”,以至巴黎公社、人民政府。。。。。。等等,全都收入,也無不可。當然,還可以全都刪去,干凈利落,不予羅嗦。如此這般,讀者將來能否青睞呢?那就要另說了。
我之希望詞典類書籍,力求具有百科全書式的功能,是因為,我們長期以來,閉目塞聽,自我封鎖,把自己搞傻了,搞苯了,搞“菜”了,搞“水”了。不能眼觀六路,耳聽八方,見風避雨,聞香下馬,分清是非,鑒別好歹,敏捷反映,快速應對。一個人對知識的探求,應該是至死方休的;君不聞早有活到老、學到老的箴言么?竊以為,我們辦事、處世,說得牽強一點,就跟指揮員進入戰斗準備一樣,需要掌握敵情、我情以至社情,了解天時地理、刀槍糧草,甚至人情世故,而那就是知識。你有知于“子弟兵”,就不會當“父母官”!可惜,我們有些人物,就是不愿意我們周圍的人聰明起來,因為別人不犯傻,他就鎮不住,騙不了啦——這是要保住自己。又怕別人知道反面的東西,就會被污染,被教唆——這是怕下邊出問題。總之,是擔心自己吃不了要兜著走!其實,犯傻的是他自己,出問題的是他自己。刪去“父母官”,人就不能吸取教訓,這是不必的。添上“子弟兵”,人就能豐富經驗,這是必須的。
當然,和世界上的一切事物一樣,知識,學問,以至文化的整體,也是一分為二的。良莠不齊,好歹雜存,黑白混淆,有香花也有毒草,有黃金也有泥沙,還免不了牛鬼蛇神、黑黃賭毒。即使是牛鬼蛇神吧,連毛澤東主席也說過嘛,“有一點也可以”。他說,“我們要提倡正確的東西,反對錯誤的東西,但是不要害怕人們接觸錯誤的東西。單靠行政命令的辦法,禁止人接觸不正常的現象,禁止人接觸丑惡的現象,禁止人們接觸錯誤的思想,禁止人們看牛鬼蛇神,這是不能解決問題的。”(《毛澤東文集》第七卷280頁《在中國共產黨全國宣傳工作會議上的講話》[1957年3月12日])他還說過,“正確的東西總是在同錯誤的東西作斗爭的過程中發展起來的。真的、善的、美的東西總是在同假的、惡的、丑的東西相比較而存在,相斗爭而發展的。”“馬克思主義者不應該害怕任何人批評。相反,馬克思主義者就是要在人們的批評中間,就是要在斗爭的風雨中間,鍛煉自己,發展自己。擴大自己的陣地。同錯誤思想作斗爭,好比種牛痘,經過了牛痘疫苗的作用,人身上就增強免疫力,在溫室里培養出來的東西,不會有強大的生命力。”(《毛澤東文集》第七卷230頁《關于正確處理人民內部矛盾的問題》[1957年2月27日])近日,在《解放日報》(2010/12/17)報道中,復旦大學大學現代哲學研究所俞吾金所長有幾句話就說到了點子上了。他認為,重要的是塑造民眾辨別是非、鑒別各種思潮、把握客觀價值觀關系的能力。他發現,有太多的社會問題一直得不到深入研究和認真解決,正是緣于這種獨立思考能力的缺失。所以,依在下看來,要彌補這種缺失,就必需按照毛澤東主席上述的意見去辦才對頭。
而今,社會上坑蒙拐騙之人之事,多不勝數,日見其熾,被害者眾。如果你讀過連闊如先生的《江湖叢談》(當代中國出版社2005年8月第一版)這部比較客觀、全面介紹昔日江湖行當、行話和內幕、伎倆的杰作,那么就等于有人給你揭露詭計、指點迷津了。那豈不是讓你有了火眼金睛,或者用上了顯微鏡、望遠鏡,從而煉就不敗之身,水泡不爛,火燒不化,不再墜落陷阱,不再上當受騙了嗎?
讓人們盡可能如實地、全面地、準確地認識客觀世界包括人類社會,離不開盡可能多的知識,給人們提供盡可能多的知識,是文化人和文化工作部門的責任,也是全人類的不可忽視和忽略的需要啊!
現在互聯網上有的搜索網站,功能很強大,你要尋找什么答案,都可以提供;所以就很受廣大網民的熱烈歡迎。據傳,已經有人在琢磨和打算把《大不列顛百科全書》和《中國百科全書》,以至新、舊不同版本的《辭海》、《辭源》等等百科全書式的各系列的各類各種、各式各樣讀物,設法弄到網上,屆時誰需要查閱,鼠標一點,就可以手到擒來,找到自己需要的東西,而且可以下載到自己的知識倉庫、材料儲存間里,甚至直接在學術寫作中使用。這不就讓求知者大大開闊了眼界,豐富了頭腦,促進了思維,解除了疑惑,回答了問題嗎?這是好事還是壞事?答案大概是不言而喻的了。
我曾經聽說,有一位專家編了一本專供基層干部使用的簡明詞典,竟然在某家大報上自詡起來,說他不收入“階級斗爭”的詞條,是一大優點,甚至好象是無比的正確。其實,這是一大不足以至缺陷。難道,你不說“階級斗爭”, “階級斗爭”就不存在了嗎?那是人類社會的客觀存在,說也有,不說也有。我們要做的,就是恰如其分地去辨析、處理“階級斗爭”,而不是回避它,掩蓋它。舉個例子吧!在過去的農村里,農民如果要細分,就有地主、富農、中農(還可以分上、下兩種)、貧農,雇農等等。你要不細分,就只有農民一個名份了。你也沒錯。不過那只是表明你不了解農村罷了!你要去那里辦成事,就真要看你的本事了。又比如,現在有人把我們的社會成員分為十個階層,很細,很具體;但是,籠統看來,要是兩極分化下去,也就是貧富兩類而已。你能騙誰?誰能相信?當然,你也不算有錯,不過這只表明你不了解現在的社會罷了!你要到這里辦成事,就真要看你的本事了。
基如上述,在下希望,不要把人們應該知道的知識、情況、態勢、問題。。。。。。等等,從書本上,從生活中刪去,讓我們都成為有知識的人,明白人。閉目塞聽,一腦子糨糊,那難免會盲人騎瞎馬,夜半臨深池。危險呀么,哥哥。
(2010/12/30)
「 支持烏有之鄉!」
您的打賞將用于網站日常運行與維護。
幫助我們辦好網站,宣傳紅色文化!