張五常認為濟濟學最基本的原理就兩條:其一是自私,即理性人追求利益最大化;其二是需求定律,即需求曲線向右下傾斜,也就是其它條件不變,物品的價格下降,其需求量上升。經濟學家就是在此基礎上研究約束條件,進而作出經濟解釋。而且據說,經濟學已經“科學”到媲美牛頓力學的程度了。
那么,什么是科學呢?一般的說,現代的科學,采取的都是歐幾里德幾何這種形式的公理體系,根據一些前提假設(也就是什么原理,公理,公設,都一個意思)進行演繹推理。希爾伯特曾對公理體系提出三個邏輯標準:相容性、獨立性、完備性。所謂相容性,就是要求體系的前提假設不能相互矛盾;獨立性,則要求體系中的每一個前提假設都是必要的,不可能由其它前提假設推出;完備性,就是說體系中的前提假設對于所研究的領域是足夠的,不可能再添加新的獨立前提假設。其中相容性是最重要的,這是邏輯基礎;獨立性比較復雜,像非歐幾何就是數學家們在證明歐幾里德平行公設的獨立性時構建的;完備性可能不重要,科學總是慢慢發展完善的(而且,對于某些體系,完備性也許是不可能的)。
照張五常的說法,經濟學基本也是采取的這種體系。其最基礎的一個原理是理性人假設。所謂理性人,就是在相同的條件下,人的行為具有可重復性;通過對人的可重復性行為的研究,經濟學家們抽象出一個準則:人是自私的,即理性人追求利益最大化。關于這一條原理,我們以后再扯,這里扯第二個原理,也就是需求定律。我左看看右看看,無論怎么看,都覺得需求定律是脫了褲子放屁,也就是說它是不獨立的,是不需要的。
數學家們為了證明歐幾里德平行公設的獨立性,就把平行公設的否命題作為公設和其它公設一起重新構造一個體系,通過推理,如果有矛盾,就表明平行公設是不獨立的。當然,結果是發現所有的公設仍然是相容的。不過這活只有數學牛人才能勝任,我們只是學點皮毛,做做樣子,來看看所謂的需求定律。需求定律的否命題就是:其它條件不變,物品的價格上升,其需求量也上升。就是說,東西越貴你越買得歡;顯然,種地的農夫都會罵你蠢,理性人不干這事兒。
那么我們再具體看看這個需求定理。首先,我就對價格的含義有點迷糊,是均衡價格還是偶然價格(比如商場降價促銷)?如果是偶然價格,這個定理就沒什么大意思,而且這會讓計量經濟學家很尷尬,簡直就是要砸他們的飯碗。是均衡價格了?可是,均衡價格是生產者和生產者、生產者和消費者、消費者和消費者之間博弈的結果(不喜歡博弈的就用競爭吧),大家都利益最大化了,其它條件不變,價格為什么要變?從可操作性來講,對于個體而言,是沒有所謂需求曲線的,或者說從計量經濟學家的角度看,那個閉門造車出來的個體需求曲線是沒有意義的,從而加總出來的總需求曲線也是沒有意義的。如果有需求曲線的話,它一定是對于整個市場而言的,而且市場要有變化,否則就只有一個點而已。也就是說,需求曲線反映的是市場狀態的變化過程,這有點類似于熱力學的準平衡過程。(據說均衡是從物理學借來的,我想了想,最恰當的應該就是熱力學的準平衡過程。)當然,需求曲線是從消費者角度而言的,從生產者角度來看,需求曲線就是供給曲線:那個所謂的伊薩定律,就是這個意思。有人說,上次不是說需求曲線就是邊際收益曲線?那么三線合一?狡辯的話,也沒錯,因為均衡點一定在邊際收益曲線上。那馬歇爾的供需剪刀沒了?從根本上說,我們說的曲線代表的是一個準均衡變化的過程,馬歇爾的不是。馬歇爾的剪刀倒可以保留,但是要用虛線表示:因為計量經濟學家們無法得到馬歇爾的所謂曲線,只能得到馬歇爾的交點,一系列馬歇爾剪刀交點的連線就是我們說的曲線。也就是說,馬歇爾剪刀中的價格,除了那個交點,其它都是一些可能的偶然價格。好像有點長期與短期的區別那意思,但并不是這樣,長期與短期都是準均衡過程。
總之,有了利益最大化,需求定律就不應再出現在前提假設里了。后面是有點各說各話的意思了,拿熱力學的準平衡過程做類比,算是我的一點新意;但伊薩定律意味著需求曲線就是供給曲線的觀點,凱恩斯在他的通論里早說過了。
「 支持烏有之鄉!」
您的打賞將用于網站日常運行與維護。
幫助我們辦好網站,宣傳紅色文化!