孔子說,樂者,通倫理者也。意即,音樂與倫理是相通的。孔子聽見韶樂而三個月對吃肉都不感興趣,可見孔子成為偉人,與他熱愛音樂是分不開的,由此亦可見藝術教育對培養人的心靈的重要性,人的美好情操豈是對教條的死記硬背可以培養出來的?
孩子對父母的愛是天生的,孩子長大了孝順父母是從小時候對父母的愛開始的,如果要小孩子從小就背誦三字經、弟子規,則是把孩子的純真的情感踐踏了,孩子會以為愛父母是知識是教條,而非天性。孩子從小把天性當做教條來對待,那么他以后就會把很多本應是天性的行為當做教條來進行一種強制性的自我規范,甚至會認為愛父母就是一種教條,既然是教條,那么這種教條是既可以接受也可以拋棄的。所以中國人為什么虛偽,為什么總是給人口是心非的印象,看來都與封建統治階級強制人民接受儒家思想從而心靈被嚴重戕害有關,都與儒家把忠于封建君主的教條等同于熱愛父母的天性混為一談有關!
其實孩子在成長過程中對于人倫之愛的學習和思考是可以啟迪智商的,是可以增加他的創造性的,而如果從小把一種天性中的愛的學習當做教條來規范自己的行為,那么他的天性就喪失了,他的創造能力也喪失了,所以中國人的創造能力和歐美人以及日本人相比都是比較差的。三字經誕生于元朝初年,在明代得以推廣,弟子規產生于清朝。元和清,對于漢族來說,都屬于外族統治時期,統治者希望人民麻木不仁、失去斗志,于是作出這樣愚民的精神麻藥來給老百姓洗腦,明朝的統治者在愚民方面的確也是特別在意的,麻將就誕生于明朝。有歷史學家曾說,明清的五百年,中華民族被愚民政策搞壞了。可見今天的一些人提倡這種東西,恰好說明社會失去公平正義,人民的不滿情緒正在加劇!
魏晉時期的竹林七賢之一的詩人阮籍喜好道家,反對儒學名教,他母親死時,他開始沒有哭,有儒生就說他不孝,后來他舉聲一號,竟因哀傷過度而吐出一口鮮血,時人謂之至孝。另一位竹林七賢中的詩人兼古琴大師嵇康,同樣反對儒家的虛偽禮教,后來寫文章影射提倡儒學的司馬昭有篡位謀逆的野心,而被司馬昭借故殺害,提倡儒學禮教的司馬昭是“司馬昭之心,路人皆知”,而反對儒學禮教喜好道學的嵇康,仁義,率真,這二人形成了鮮明的對比!這也充分證明了老子的名言:上德不德,是以有德;下德不失德,是以無德。
「 支持烏有之鄉!」
烏有之鄉 WYZXWK.COM
您的打賞將用于網站日常運行與維護。
幫助我們辦好網站,宣傳紅色文化!
注:配圖來自網絡無版權標志圖像,侵刪!
聲明:文章僅代表作者個人觀點,不代表本站觀點——烏有之鄉
責任編輯:執中