哲學的馬克思與哲學的毛澤東
——紀念偉大領袖毛主席誕辰117周年
1、按照馬克思主義理論,人類對資本主義社會這個歷史上最大的統治惡魔進行的斗爭,空前地波瀾壯闊。按照馬克思主義理論,毛澤東領導中國人民對半封建半殖民地社會的革命和社會主義革命與建設,采取的政策和策略、走過的道路、經過的艱難曲折、付出的巨大犧牲,將永垂史冊,光照千秋!
將馬克思與毛澤東放在一起去認識是最合適不過的。這兩位偉人,他們的思想,通過巴黎公社、俄國十月革命,前后相繼,超越古今,為人類的前進矗立了又一座新的燈塔。
2010年12月26日,是毛澤東誕辰117周年。又逢偉人的誕辰,人民群眾自發地紀念毛澤東,通過各種不同的方式懷念他,表達對于歷史的更進一步的覺悟。真摯的情感和正確的理解必將匯成一個總體:堅信資本主義必然滅亡,社會主義必然要在全世界取得勝利!
從偉人個人的特點出發,去理解他們,也許是有意義的。馬克思與毛澤東有很多相似的地方,兩人不僅是偉丈夫,而且個性坦率隨和,思慮精深而又不拘小節;更重要的是,兩人都是嗜書如命,哲學是他們認識分析問題、制訂革命政策的思想基礎。馬克思創立的哲學思想體系,經過以列寧為代表的俄國革命家領導的十月革命,從古老的歐洲傳到古老的東方,傳到一個有著五千多年文明史并渴望變革的中國,通過毛澤東的領導,更加發揚起來,形成了世界社會主義革命的又一座高峰(也許是又一個階段)。紀念偉人,不能不談哲學。通過哲學,能從根本思想上看到馬克思和毛澤東的思想的聯系,由這個聯系,更可以透視當今中國與世界發展的重要問題和前途。
2、作為偉大的革命家,馬克思是思想體系的創立者,毛澤東繼承了馬克思主義(通過十月革命),他們的思想有著共同的唯物主義哲學基礎,認識世界、分析問題、制定革命的政策和策略,一刻也沒有脫離這一哲學思想基礎,這是他們思想共同的前提;馬克思的這個思想前提,是從批判了古典唯物主義和唯心主義(主要是宗教神學)而得來的。雖然這還不是馬克思主義,馬克思主義還前進一步,但他的思想是在這個基礎上前進的。前進的方面就是還看到了世界是改變的,自然界也是改變的,人本身也是改變的,至于社會形態,具體地說,資本主義形態,也是每時每刻都在改變的。只是資本主義和資產階級不懂得或者有意回避這個事實罷了!
毛澤東從馬克思那里繼承了古典唯物主義,同時,中國古典唯物主義特別是明清時期的唯物主義哲學成就,與馬克思的唯物主義基礎又是完全吻合的。
馬克思的《資本論》分析資本主義經濟發展規律,他承認資本主義發展是有規律的,而且與古典政治經濟學家一樣,也將這個規律稱為“自然的發展規律”,但對這個“自然”的理解不同。他認為自然是改變的,呈現在人們面前的這個當前的“自然”,是經過了人類一代又一代生產和再生產的自然,所以說“經濟的自然規律”,不過是說這個規律是通過自然的形式反映出來,從本質上說與人類生產有關。他不認為這個規律是這個經濟基礎和人類物質生產勞動之外有某種“神秘意志”的創造和支配,認為這個“規律”不在資本主義物質基礎之外,而是就在這個基礎本身。沒有資本主義經濟基礎,就無所謂“資本主義發展規律”,而這個基礎是人類生產和再生產的結果。所以,他在《資本論》中反復說,資本主義剝削和壓迫勞動人民,人類社會總是一部分人受苦受難,資產階級經濟學家總是說,這是“自然規律”,否定資本家的剝削,甚至認為是智力沒有資本家好,還有甚者,如馬爾薩斯之流更認為要以殘酷的手段將這些人“清除”,沒有必要同情。馬克思堅決批駁的,就是這樣的世界觀,而是認為這不是所謂的“自然規律”,而是資本主義生產本身的結果,所以要改變它,而且相信能夠改變。
馬克思與他同時代的經濟學家的爭論,爭論的主要的就是這個問題——“規律”到底是在基礎之外?還是在基礎本身?古典經濟學家解釋不了這個問題,認為這是自然決定的,為這種生產合理性辯護,就在頭腦里以設想一個以資產階級的語言說出來其實與封建神學沒有區別的“自然規律”的理論,馬克思的發展就在這里——他認為,“規律”就在經濟基礎本身。
這一揭示,是通過他的政治經濟學完成的,但又是哲學的。他在《關于費爾巴哈的提綱》中,也以哲學的方式作了提示——《提綱》已經說到,他已經知道了包括黑格爾和費爾巴哈在內的這些古典唯心主義和古典唯物主義哲學家由于理論上的不徹底性而“把理論引向神秘主義方面去的神秘的東西”是怎么產生的,這個“神秘的東西”就是就是古典學家理解不了的問題就神秘化了的“規律”。《資本論》就是解決了這個“神秘的東西”的總結。
馬克思的這個唯物主義,與中國古典唯物主義走的道路基本是相同的,一比較就能看得清清楚楚。
中國明清時期的哲學思想取得了偉大的成就,形成了全新的世界觀理論體系。這個理論的代表一個是湖南的王夫之,一個是安徽的戴震。他們不約而同地對程朱理學的以“心”與“物”、“理”與“欲”為綱領的二元對立理論體系提出了系統的質疑,認為朱熹的理論,認為“理”在世界之外,這個“理”支配世界的一切,人和人類社會是為實現這個“理”的目的而存在的,人和人類社會是這個“理”的奴隸。到了明代,一些唯物主義哲學家如王廷相等人就開始對此懷疑和批評。到了清代,王夫之、戴震等人更形成了新的理論體系。他們都不約而同地認為,“道”不在世界之外,而是就在世界本身;認為離開了具體事物,就無所謂“理”與“道”。王夫之更提出了“道者,器之道”,“無其器則無其道”。由此發展,就形成了一個比西方費爾巴哈等人還要博大精深的博大精深的中國古典唯物主義世界觀理論體系。這個理論體系,與馬克思的歐洲古典唯物主義的理論前提,是基本相同的。馬克思就不同意黑格爾等人認為物質世界是由物質世界之外的一個“絕對理念”支配的,而是認為物質世界本身就是“道”,人和人類社會就是目的本身,而不是實現“道”的手段,也不承認古典政治經濟學認為的“經濟規律”是人類經濟活動之外的某種“神秘的東西”,而是認為這個規律本身就是人類勞動的產物,包括商品生產、貨幣和以這些生產與工具為基礎的人與自然、人與人之間的關系等,到了一定時代都將得到改變,從而使之成為歷史。
馬克思的唯物主義基礎理論與中國明清時代的唯物主義理論成果是相通的。
毛澤東為什么比黨內其他人(如張國濤、王明、張聞天等人)能更容易和全面地地理解和繼承馬克思主義的這個唯物主義基礎?與他早年在長沙湖南第一師范的學習經歷有很深的關系。
岳麓書院和湖南一師,可以說,就是中國古典唯物主義哲學大師王夫之的精神殿堂。毛澤東學習的時代,王夫之的學說正是受到傳播的時代,毛澤東的老師如楊昌濟、徐特立、黎錦熙等人,都是非常尊敬王夫之并對王夫之的學說有很深的研究和理解的人。毛澤東與蔡和森等創辦的新民學會和《湘江評論》,使馬克思主義新潮與中國古典唯物主義思想成果得以匯聚,毛澤東就是這個中西文化完美融合的實踐的和精神的代表!
毛澤東從思想上非常清楚,有了物質基礎,就有了物質基礎存在的“道”。廢除資本主義私有制,是歷史的必然,不是人類主觀盲目的行動;建立了社會主義公有制,就有社會主義公有制的“道”。這個存在,從一開始也許是“渺小的”,但它是新生的事物;雖然它可能經歷曲折、磨難,但是它是歷史的新的起點,總的趨勢不會逆轉!
3、階級和階級斗爭,是馬克思主義學說體系中具有相對獨立意義的具有體系性的理論,是馬克思主義革命理論的精華。這一點,列寧最早指出,但蘇聯時期并不是所有的共產黨人都能懂得。獲得和平建設環境以后,連蘇聯最高層的很多人都已經忘掉了這個理論,與帝國主義也開始“和平”,十月革命的革命精神,到赫魯曉夫時期,不是已經減弱,而是已經喪失,更不要談對于國內已經大量出現和存在的資本主義生活現象的不斷革命和改造了。
中國同樣也已經獲得了和平建設的環境,但毛澤東保持了清醒的頭腦,沒有形而上學地看待已經獲得的政權,而是從社會生活的各個方面,看到了資產階級的意識的回潮,甚至看到了有的地方已經是資產階級專政而不是無產階級專政。
這些,是只有革命家才能最先看得出來的。
列寧就看到,由他親自領導建立起來的各類蘇維埃機關在不到兩年的時間內,很快就出現了舊習慣、舊作風,并立即采取措施加以糾正,甚至決定不惜代價重建蘇維埃。只是因為身體狀況無法完成這一工作。列寧沒有形而上學,毛澤東始終堅持反對形而上學,對待革命的事業,更不能有任何形而上學,這是與馬克思的思想完全相同的,是繼承了馬克思的不斷革命的理論的。
在《法蘭西內戰》中,馬克思將“不間斷地革命”作為革命的重要原理,對未來革命的領導階級作出了明確的指示。要走公社的道路,而不是走傳統的道路。走公社的道路,就是堅持在無產階級專政下的繼續革命,就是不間斷地革命,其中不僅包括要進行世界性的階級聯合,而且包括對舊習慣的改造等等,只有這樣,公有制才能不斷地擴大,超越國家和民族的界限,直到在全世界獲得最終勝利,只有到了那時,才能說社會主義勝利了。這就是新的世界,只有這樣的世界觀才能完成這樣偉大的事業。(2010。12。25)
「 支持烏有之鄉!」
您的打賞將用于網站日常運行與維護。
幫助我們辦好網站,宣傳紅色文化!