改革正義之死
(黃鳳琳;中國社科院研究生院)
改革正義之死,是指作為反映1979年以來的當代中國國家改革實踐的改革價值觀在歷史舞臺上的退出。注意,只是作為反映國家改革實踐的改革價值觀的退出。取而代之的,是作為反映2009年以后的幾十年權貴資產階級改革實踐的改革價值觀登上歷史舞臺。
一 改革正義之生
⑴改革實踐是國家實踐
1979年以來的改革,是當代中國的國家實踐,而不是國家構成階級單方面的階級實踐。作為國家實踐的反映,官方的現象學表述肯定是支持這一結論的。而,左右兩方卻未必如此。左翼以馬克思主義國家學說為指導,認為國家是統治階級統治被統治工具的工具,國家實踐即統治階級的實踐,于是,進一步認為改革是社會主義權力階層中的官僚階層單方面的實踐;而右翼以資本主義國家學說為指導,認為集權國家妨礙了民主,竭力強調改革是去除了階級性的人民反抗封建強權的單方面實踐。他們的學說是正確的嗎?歷史是這樣的嗎?都不是。
對相關學說的批判,科學學學派在前面的工作中已經完成。讀者可以參考相關文章。這里旨在對作為國家實踐的改革歷史的還原論述。
所謂國家實踐,是指作為階級調和的國家的實踐,即由階級主體實踐構成的集體主體實踐。那么,1979年以來的改革實踐是這樣的上下各個階級都投入實踐的國家實踐嗎?顯然,答案是肯定的。農民階層改革了過去的公社實踐,開始了新的承包集體土地的實踐;城鎮職工階層也改革了以前的單位實踐,打破了鐵飯碗,開始了新的競聘上崗的實踐。當然,一部份社會主義權力(包括經濟管理)階層也改革了以前的官僚實踐,開始了新的權貴資本化的實踐。可見,各個階層都投入了這場改革實踐中。但是,左翼依據馬克思主義國家學說和意識形態學說,把這解釋為社會主義權力階層通過顛倒反映世界的意識形態欺騙工農階層走上了改革實踐。無疑,這種解釋是唯心的,跟馬克思主義對科學反映人類歷史發展規律的追求是相違背的。右翼也沒有把改革實踐理解為調動了各個階層的國家實踐,認為只是去除了階級性的人民反抗封建強權的單方面實踐。這更是不值一駁。
⑵改革正義之生
改革正義,可以理解為1979年以來當代中國國家主體在改革實踐的過程中形成的改革價值觀。改革價值觀的內容,反映在國家的官方表述中。在社會主義國家中,執政黨的黨章中的表述是最權威的官方表述。其中,黨的基本路線是黨在歷史的國家實踐的經驗總結基礎上,對未來一定時期內黨要領導國家實施國家實踐內容的規定。基本路線是在國家實踐的過程中,逐漸確立起來的,高度抽象和簡潔地反映了歷史國家實踐的內容,也能夠總體上現象學地預測未來一段時間內的國家實踐。改革的過程中,改革價值觀也逐漸反映到了黨的基本路線之中。因此,我們可以從黨的基本路線在改革過程中的變更過程,來認識改革價值觀的確立過程。
⑶改革正義的邏輯前提
我們可以從黨的基本路線中的“以經濟建設為中心,堅持四項基本原則,堅持改革開放”表述,來認識改革正義的邏輯前提。堅持四項基本原則是對國家政治實踐的規定,堅持改革開放是對國家經濟實踐的規定。而這兩個堅持,是以經濟建設為中心的。也就是說,經濟建設的內涵規定了政治實踐和經濟實踐的內涵。經濟建設要求改革,則改革實踐及其正義自然而生。經濟建設要求停止改革,則改革實踐及其正義自然而亡。因此,經濟建設是改革正義的邏輯前提。
經濟建設是什么內涵呢?改革開放的總設計師鄧小平,作了很好的概括:鼓勵先富,再先富帶動后富,實現共同富裕。這個概括中,“實現共同富裕”從結果上規定了經濟建設的內涵,“鼓勵先富,再先富帶動后富”從手段上規定了經濟建設的內涵。而其中,鼓勵先富是改革正義的直接邏輯前提。當經濟建設發展到第二階段而具有“先富帶動后富”的內涵后,改革正義就喪失其邏輯前提,在當代中國國家的意識形態中變為非法,從而作為反映國家實踐的改革價值觀退出歷史舞臺。
二 改革正義之死
作為反映國家實踐的改革價值觀之死,是對國家改革實踐退出歷史舞臺的反映。1979年到2009年的國家改革實踐,是只限于經濟領域的改革。近年來,國家改革實踐趨于停滯。其中原因,左右認識不一。左翼認為改革導致貧富差距拉大,從而反斥改革;右翼認為封建強權阻礙改革。作者認同左翼的看法。
科學學學派依據國家的三重根原理,在其對當代中國國家性質的研究基礎上,認為當代中國國家改革實踐的外部聯系是建國后30年在建國前的革命戰爭建立的國家社會主義國內社會實踐的基礎上選擇先進的國內自然實踐模式以提升國內自然實踐能力的國內自然實踐,外內聯系是由權力階層和工農階層構成的國家社會主義國內社會實踐,內部聯系是工農階層和權力階層分別獲得新的先進性不同的自然實踐的國家實踐。其中,外部聯系和外內聯系規定了內部聯系。可以用改革的基礎、過程和目標來現象地描述國家改革實踐的三重根之間的關系。建國后30年新的國內自然實踐的選擇是基礎,改革傳統社會主義計劃經濟制度是過程,新的國內自然實踐模式的實施是目標。國家改革實踐的目標,應當理解為經濟建設內涵中的“鼓勵先富”。國家改革實踐的過程,應當理解為作為手段的“堅持改革開放”。
左翼的看法,本質地描述出了國家改革實踐的動力缺乏原因。貧富差距拉大,導致了國家構成階層對改革共識的破裂。國家性質變為以國家社會主義為主和權貴資本主義為輔的雙重性質。新階段,經濟建設的內涵遞進發展為“先富帶動后富”。國家改革實踐及其價值觀退出歷史舞臺。取而代之的,是作為反映2009年以后的幾十年權貴資產階級改革實踐的改革價值觀登上歷史舞臺。
三 反映權貴資產階級實踐的改革正義及其邏輯前提
國家改革共識破裂后,改革中形成的權貴資產階級繼續主張改革,而工/農/尚未官僚化的權力階層則反對改革。既然,國家社會主義仍然占主導地位,權貴資本主義處于附屬地位。那么,反對改革的聲音肯定更強烈,主張改革的聲音更弱。盡管如此,我們還是要將兩者區別對待。因為,兩者間明顯可區分地構成了改革共識破裂后的國家。
既然國家社會主義處于主導地位,權貴資本主義處于附屬地位,那么反映權貴資產階級實踐的改革正義的邏輯前提,就不是權貴資本們理解的反對封建強權的實踐,而是對國家社會主義的妥協,是對工農權力階層利益訴求的妥協。沒有這個前提,權貴資產階級實踐的改革就喪失其正義性。當然,我們把也可以把這種正義的邏輯前提理解為“先富帶動后富”涵義的經濟建設。實際上,恰恰是這個邏輯前提為反映權貴資產階級實踐的改革實踐提供了根本的正義根據。但是,我們在理解這個之前,必須經歷前面的論述過程。
作者判斷,妥協的內容是擴大內需。也就是說,權貴資產階級的改革實踐必須以擴大內需為前提。擴大內需規定了改革的領域、方式、步驟和程度。
( 2010年12月6日 )
請讀者依次參考以下博客文章《知識原理》《存在的三重根及其求解》;《國家原理及當代中國國家性質分析》;《經濟的三重根(或經濟學原理)及當代中國經濟分析》;《社會科學學原理》《哲學的三重根或哲學學原理》《社會科學的兩重系統風險及其規避》《傳統社會科學知識體系是某國家主體認識關于社會存在的F()<1的知識體系》;《馬克思主義與科學學原理》;《當代中國權貴資本主義意識形態學或社會科學學》;《馬克思主義學——當代中國國家主流意識形態學或社會科學學》;《現代空想共產主義學》;《當代中國政治改革的性質和過程分析》;《橫斷科學知識批判》;《科學學原理對傳統科學的批判和重構》;《政改的時代主題下左右的較量》;《多極世界下的階級差別和戰爭》;《創新教條主義批判》;《實踐學或科學學學》;《生命科學學批判》。另可參考《科學學原理草稿》和《國家社會主義與權貴資本主義草稿》。
作者郵箱:[email protected] 歡迎與科學學原理對話!
科學學學派博客地址:http://www.sciencenet.cn/blog/HuangFengli.htm
引用新聞網頁:
http://www.ce.cn/xwzx/gnsz/gdxw/201012/02/t20101202_22016213.shtml
「 支持烏有之鄉!」
您的打賞將用于網站日常運行與維護。
幫助我們辦好網站,宣傳紅色文化!