大學生村官:學一學習近平在延安插隊的日子
作者:繆金華
求是理論網 2010年11月05日 09時34分
新華網11月2日刊發了一篇題為《習近平在延安插隊的日子》的文章,其生動地講述了國家副主席習近平在60、70年代到延安梁家河村插隊的真實故事,當時習近平還不到16歲,可他卻在窮山僻壤干了將近7年。由一個涉世不深的少年,歷練成一位業績突出的村支書。1975年秋天,習近平被推薦讀清華大學,可他在延安插隊的日子仍然被鄉親們傳為佳話…… 文章樸實、感人。習近平在延安插隊的日子,雖然已經是上個世紀發生的事,但今天讀起來依然親切,特別是其中的四個方面,值得大學生村官和即將奔赴農村的大學生“準村官”們學習、思考。
一、主動適應艱苦環境 不斷改造自我
習近平當年插隊的梁家河村實際上并沒有真正的河,只有一條溝渠,雨季的時候溝渠里才流淌一些泥水。溝渠兩側是陡峭的山坡,先人們利用這種山坡地形順勢挖出一孔孔土窯洞,全大隊200多名社員就住在這些土窯洞里。在物資極度匱乏、生活條件艱苦、自然環境惡劣的鄉村,習近平與鄉親們摸爬滾打,主動適應艱苦環境,積極投身各項生產建設和實踐,不斷改造自我,把自己融入在鄉村之中。今年79歲的梁有昌,用“吃苦耐勞”來形容習近平。在他的印象中,那是農歷二三月的時候,陜北冰雪剛剛融化,寨子渠打壩,習近平經常卷起褲管、光著腳,站在刺骨冰水里干活,當時社員都評價他是“好后生”。
今天的農村和50年前相比已發生了很大的變化,交通、信息、生活環境等已今非昔比。但是,大學生村官仍然要把主動適應艱苦環境、不斷改造自我放在“落戶”農村的首要位置。只有全身心地融入到農村生活和生產之中,才能熟悉和了解農村的真實情況,發現農村的新問題、新特點,才能讓鄉親們發現你、知道你、認識你、熟悉你,一點一點的接近你,你才能找到工作的目標和方向,這是大學生村官立足農村的關鍵一步。
二、密切群眾關系
習近平在梁家河村插隊將近7年的時間里,無論是當社員還是當村支部書,他始終和鄉親們一起住窯洞,一起睡土炕,一起挑糞拉煤,一起攔河打壩,一起啃著窩窩頭,晴天一身土、雨天一身泥,論家長里短、“掏心窩”交流,向鄉親們學習和請教,自覺地縮短與鄉親們的心理和情感距離。1975年秋天,習近平被推薦讀清華大學?;乇本┥蠈W那天,全村沒人上山干活,排了很長的隊伍送他,足足送了十多里路,還有十幾個人硬是堅持步行60多里送他到縣城……這樣的情景感人至深,這樣的依依不舍、魚水情深的干群關系就是在今天也很少見到。
只有生活在群眾中,真心實意地密切與群眾的關系、“心貼心”地增進交流和信任,才能讓群眾了解你、支持你、信任你,你才能了解到群眾的真實心情和實際需要,你才能發現問題和差距,你才能感受到信任的力量和工作的激情。大學生村官應該學習習近平同志的真誠、質樸,把群眾放在心上,放下大學生的架子和“小資”意識,通過密切群眾關系找到自己的位置和責任,把握思想方向和工作作風。這是大學生村官立足“崗位”的關鍵環節。
三、關注民生從身邊事做起解決實際問題
當時的農村,社員們在冬天里除了搞農田基建外,還有一件事就是拉煤,以供一年做飯取暖用。這些煤由汽車從附近的子長縣拉到文安驛公社,然后再用架子車拉到梁家河村。年年拉煤的日子,給生產、生活帶來許多不便和困難。習近平被選為大隊黨支部書記后,他自費跑到四川綿陽實地考察做飯、照明,既方便,又衛生和廉價的沼氣池建造技術。從四川回到村里后,習近平給社員們講述沼氣的好處,并先建好第一口沼氣池,當社員用第一口沼氣池的沼氣做飯照明的時候,鄉親們從心里佩服這位年輕的習支書“有知識、點子多”。到1975年,全村在習近平的帶領下一共建成幾十口沼氣池,基本上解決了社員做飯、照明的問題。
今天的梁家河村口立有一塊碑,碑文是這樣寫的:“(上世紀)70年代初,為了響應國家大力發展農村沼氣的號召,在時任村支書習近平同志的帶領下,建沼氣(池)60口,這口沼氣(池)是保留的其中之一。1975年8月,全省沼氣現場會在這里召開,村上做了經驗介紹。2007年10月,按照沼氣建設新技術,此井在原先的基礎上改造維修為旋流布料自動循環高效沼氣池,繼續為老百姓服務?!?/p>
新農村建設千頭萬緒,各地情況不盡相同、千差萬別,大學生村官如何開展工作?習近平同志腳踏實地,實事求是,從身邊事做起,把關注民生需求放在第一位,用實際行動解決生產、生活實際困難,從點滴處入手改變農村面貌。因此,大學生村官應該踏踏實實,丟掉幻想,不要好高騖遠,更不要花拳繡腿,貽誤農村的改革發展和個人建功立業的大好時機。這是大學生村官立足農村“干實事、真發展”的基礎。
四、孜孜不倦學習 堅定政治信仰
現任梁家河村村支書的石春陽至今記得很清楚,1969年1月,習近平到梁家河村插隊時,帶了整整一箱子書。“愛看書”、“好學”,是梁家河村人對習近平的又一評價。在他們的記憶中,習近平經常在煤油燈下看“磚頭一樣厚的書”,有馬列,好像也有數理化?!澳菚r候不通電,他就在煤油燈下看書,有時候吃飯也拿著書。”石春陽說。習近平在貧困的鄉村將近7年的時間,他把那里當做“課堂”和學校,一面艱苦的勞動和生活,一面孜孜不倦地學習,通過書本“充電”、在實踐中汲取“營養”,不斷提高思想水平和工作才干,明確政治方向。
習近平同志于1974年1月在梁家河村入黨。據習近平的入黨介紹人、梁家河村農民黨員梁玉明回憶,他介紹習近平入黨“完全是因為習近平本人表現好,踏踏實實干,有想法,能團結群眾、團結隊干部”。梁玉明介紹,習近平向黨組織遞交過兩次入黨申請書。第一次,因為他的父親習仲勛當時正在受迫害,父親的所謂問題影響了他,沒有批準。第二次申請時,組織上按照中央“父母有問題,不影響子女”的精神,就批準他入了黨。習近平同志曾激動地說過“我是在延安入的黨,是延安養育了我,培養了我,陜西是根,延安是魂……”我是在延安入的黨,這句話讓人感動和震撼!
新農村建設面臨許多新情況、新問題,既有機遇更有挑戰。 大學生村官一旦“落戶”農村,就必須及時更新觀念和改變原有的知識儲備與結構,結合新情況、新需要、新特點補充新知識、增長新才干,做一個學習型的大學生村官。同時,新時期的大學生村官更要向習近平同志那樣不斷提高思想水平,明確政治方向。村官雖小卻責任重大,其一言一行體現著黨的意識、宗旨意識、執政意識、大局意識、責任意識,要忠實的踐行黨在農村的各項方針政策,就需要大學生村官堅定政治信仰,排除各種干擾,扎扎實實做好黨與基層群眾的第一“鏈接”!
大學生村官的修養就從習近平在延安插隊的日子開始吧……
只有這樣,大學生村官才能深刻認識到自己所肩負的責任和使命;只有這樣,才能涌現出千千萬萬名副其實、“德才兼備”的大學生村官!
?。ㄗ髡邌挝唬盒聤W特集團宣傳部)
附文:
習近平在延安插隊的日子:帶一箱子書下鄉
2010年11月02日 來源: 南京日報
http://news.xinhuanet.com/society/2010-11/02/c_12728607.htm
在送習近平上大學時,梁家河村民和習近平的合影(前排中為習近平)。資料照片
習近平在梁家河村插隊時住過的窯洞。資料照片
■被選為大隊黨支部書記后,他自費跑到四川綿陽實地考察沼氣池建造技術,回來為社員解決做飯、照明問題
■回北京上學那天,全村沒人上山干活,排了很長的隊伍送他,足足送了十多里,還有十幾個人硬是步行60多里送他到縣城
■從福建回到梁家河村,看到昔日牛一樣勤勞的勞動模范武林娃不再強健時,他眼眶潮濕了,握著武林娃的手半天不肯松開
他帶了一箱子書下鄉
梁家河村40歲以上的村民至今還記得,那年隆冬,公社通知說,上面派來15名北京“知識青年”,要生產隊派人接走。
1969年1月13日,吃過早飯后,大隊支書一聲吆喝,社員們換上拆洗翻新過、準備過年時候才穿的新棉襖,帶著活蹦亂跳的孩子,趕著隊里的毛驢,浩浩蕩蕩朝文安驛公社行進,個把鐘頭后,大伙兒就擁進了公社大院。
交接的場面遠沒有社員們想象的那么熱鬧——公社已經把知青名單提前分好,各大隊支書根據單子招呼分給自己的人,點名確認后,社員幫助知青拿箱子鋪蓋行李,知青跟在社員后面回大隊。
搬運行李的時候,有一個小插曲,現任梁家河村村支書的石春陽至今記得很清楚。“當時有個后生,平時村里人都知道他精明。那天給知青扛箱子的時候,他率先挑了一個看起來比較小的棕箱,結果在路上還是落在了后面。等歇息的時候,他隨手掂量了一下別人扛的大箱子,才發現遠沒有自己的沉,他嘴里嘀咕說,這北京知青是不是帶了金元寶。后來證實,那個箱子是習近平帶的,里面裝的不是金元寶,而是一箱子書。”
當時,這批知青的年齡大多十六七歲,習近平更小,還不到16歲。這15個孩子中間,有10個人的父母正在接受批斗。
吃苦耐勞好后生
梁家河實際上并沒有真正的河,只有一條溝渠,雨季的時候溝渠里才流淌一些泥水。
溝渠兩側是陡峭的山坡,先人們利用這種山坡地形順勢挖出一孔孔土窯洞,就是家。全大隊200多名社員就住在這些土窯洞里。
習近平被安排到二隊一戶社員閑置的土窯洞里。土炕、灶臺、團子,眼前的這一切,知青們都十分陌生。土炕是什么?土炕就是床,和床不同的是它是用泥坯做成,下面留有煙道,做飯時燒火的余熱可以用來取暖。團子是什么?團子就是窩頭……
時任梁家河大隊一隊隊長的石玉興回憶說,知青來到梁家河的第一頓飯,吃的是當地名吃“抿尖”。
抿尖的原料以豇豆或豌豆面為主,也可以摻入一些小麥粉或玉米粉。面團和好后,放在
一種類似擦子的器皿上(叫“抿尖床”),下面是沸騰的鍋。用一個“工”字形木板(叫“抿拐”)在抿尖床上往下搓面團,抿尖就會落入鍋內——有點像面條,但不到一寸長,兩頭是尖的,故名“抿尖”。抿尖爽滑筋道,味道好,營養高。不過,在那個年頭,這東西逢年過節才能吃得上。平時鄉親們吃得最多的是團子,也就是玉米面窩頭。
23年后的1992年秋天,時任福建省委常委、福州市委書記的習近平再次回到梁家河時,鄉親們依然你一斤我兩斤地給習近平送來禮物——“雜面”、豇豆、芝麻、小米,讓習近平回福建后吃家鄉的“抿尖”和小米湯。習近平也惦記著鄉親們,他挨家挨戶看望了大家,還給每戶人家帶了一只鬧鐘,讓它提醒上學的孩子們按時到校。
習近平插隊梁家河很長一段時間是在基建隊勞動?;牭闹饕蝿帐谴驂斡俚?。
梁家河村村民梁新榮那時只有十多歲,今天回憶起習近平在基建隊干活的情景時,還是歷歷在目:“他是真干呢!穿一件藍色的舊棉襖,腰里系一根點炮時用過的導火索,沒有一點書生的架子?!?/p>
今年79歲的梁有昌,用“吃苦耐勞”來形容習近平。在他的印象中,那是農歷二三月的時候,陜北冰雪剛剛融化,寨子渠打壩,習近平經常卷起褲管、光著腳,站在刺骨冰水里干活,當時社員都評價他是“好后生”。
“愛看書”、“好學”,是梁家河村人對習近平的又一評價。在他們的記憶中,習近平經常在煤油燈下看“磚頭一樣厚的書”,有馬列,好像也有數理化?!澳菚r候不通電,他就在煤油燈下看書,有時候吃飯也拿著書。”石春陽說。
“我是在延安入的黨”
2008年全國“兩會”期間,已擔任中共中央政治局常委、中央書記處書記的習近平來到人民大會堂陜西廳,與出席十一屆全國人大一次會議的陜西代表團一起審議政府工作報告和人大常委會工作報告。
聽完代表的發言后,習近平激動地說:“我是在延安入的黨,是延安養育了我,培養了我,陜西是根,延安是魂,就像賀敬之那首《回延安》的詩里所描繪的:我曾經幾回回夢里回延安。我期盼著在一個合適的時候,能去陜西再去看看延安,向老區人民學習,向陜西的各級干部學習。”
按照新華社公布的簡歷,習近平1974年1月入黨。據習近平的入黨介紹人、梁家河村農民黨員梁玉明回憶,他介紹習近平入黨“完全是因為習近平本人表現好,踏踏實實干,有想法,能團結群眾、團結隊干部”。
梁玉明介紹,習近平向黨組織遞交過兩次入黨申請書。第一次,因為他的父親習仲勛當時正在受迫害,父親的所謂問題影響了他,沒有批準。第二次申請時,組織上按照中央“父母有問題,不影響子女”的精神,就批準他入了黨。
入黨后不久,習近平即被選為大隊黨支部書記。冬天里,社員除了搞農田基建外,還有一件事是拉煤,以供一年做飯取暖用。這些煤由汽車從附近的子長縣拉到文安驛公社,然后再用架子車拉到梁家河村。
據石春陽講,有一天,習近平在報紙上看到四川綿陽一些農村在搞沼氣,用來做飯、照明,既方便,又廉價。想到村里年年拉煤的日子,他再也坐不住了。幾天后,習近平到公社請了假,自費跑到四川綿陽地區實地考察沼氣池建造技術。那時,延安還沒有通火車,他要坐兩天汽車到西安,然后再坐火車到四川。
回到村里后,習近平給社員們講述沼氣的好處,從未接觸過化學、不知道沼氣為何物的大多數鄉親們聽得云里霧里。習近平知道這是一件新生事物,他決定先建好第一口沼氣池,用事實來說服社員。
幾個月后,當社員用第一口沼氣池的沼氣做飯照明的時候,鄉親們不得不佩服這位年輕的習支書“有知識、點子多”。據梁玉明講,到1975年,全村在習近平的帶領下一共建成幾十口沼氣池,基本上解決了社員做飯、照明的問題。
今天的梁家河村口立有一塊碑,碑文是這樣寫的:“(上世紀)70年代初,為了響應國家大力發展農村沼氣的號召,在時任村支書習近平同志的帶領下,建沼氣(池)60口,這口沼氣(池)是保留的其中之一。1975年8月,全省沼氣現場會在這里召開,村上做了經驗介紹。2007年10月,按照沼氣建設新技術,此井在原先的基礎上改造維修為旋流布料自動循環高效沼氣池,繼續為老百姓服務?!?/p>
2005年3月22日,時任浙江省委書記的習近平到淳安縣視察的時候,專門參觀了當地下姜村的沼氣池。他風趣地說:“我曾經是建沼氣的‘專業戶’。30年前我在陜北農村插隊當黨支部書記時,建成了陜西省第一個沼氣村。當時還沒有這么好的條件,現在條件好了,我們一定要把建沼氣這件事辦好,讓群眾真正受益?!?/p>
“鄉親們還吃團子不?”
1975年秋天,習近平被推薦讀清華大學,這時他已經在梁家河干了將近7年時間。
由一個涉世不深的少年,歷練成一位業績突出的村支書,梁家河的一草一木,對他來說都有著不可割舍的情結。
聽說習近平要回北京上學了,隊里家家戶戶都要請他吃飯。
當年10月7日那天,全村人都沒上山干活,他們排了很長的隊送習支書,足足送了十多里。有十幾個人硬是步行60華里送他到縣城,晚上一同擠在國營旅館的一間平房里打地鋪睡。第二天,他們一同到照相館照了紀念照——那是他們第一次照相,花了5元5角錢。習近平要付錢,大伙兒不讓,最后你三角他五角湊夠了這些錢。
習近平和鄉親們的這張合影,至今還留在梁家河村的好多村民家里,呂侯生就是其中一個。
習近平初到梁家河大隊時,被安排在一戶人家的窯洞里。不多久,因為這戶人家的孩子要結婚,習近平就搬到呂侯生家的窯洞里住。呂侯生的母親去世早,他從小學會了做飯。習近平住進呂侯生家的窯洞后,就主動向他學習做飯。呂侯生與習近平年紀相仿,兩人經常住在一起。
習近平離開梁家河后,一直關注著這里的鄉親們。習近平擔任福建省的領導后,接到呂侯生的一封信,說他的腿出了問題,在當地治不好。習近平就讓呂侯生到福建,自己花錢為呂侯生看病,雖然腿最終還是沒能保住,但這些幫助讓呂侯生終生難忘。
“近平見到我后,第一句話是問鄉親們還吃團子不了?我說基本上不吃了。他笑著說那是吃白面了?我說是的,他就很高興。”呂侯生說。
梁家河大隊有個勞動模范叫武林娃,智力障礙。生產隊時期因為干活過于賣力,腰和手指落下殘疾,不能伸直。習近平從福建回到梁家河看望相親們時,看到昔日牛一樣勤勞的林娃不再強健時,他眼眶潮濕,握著林娃的手半天不肯松開,隨后從口袋里掏出幾百元錢塞給林娃,在場的鄉親們無不為之動容。
摘編自央視《紀錄片》欄目
延安市東北方向,有一個叫文安驛的小鎮。文安驛往南,沿著一條新建的柏油路向山里走幾公里,就到了梁家河村。1969年1月,這個偏僻的小山村來了一群北京知青,其中一人就是現任中共中央政治局常委、國家副主席、中央軍委副主席習近平。來到這里后,他們和鄉親們一起睡土炕,一起挑糞拉煤,一起攔河打壩,一起啃著窩窩頭……
「 支持烏有之鄉!」
您的打賞將用于網站日常運行與維護。
幫助我們辦好網站,宣傳紅色文化!