最近又有熱鬧看了,大嘴任志強和著名的“三劍客”展開了一場被媒體稱為的“隔空對罵”的論戰(zhàn),吵鬧的焦點在于誰懂CPI,雙方的立場出奇地“一致”,都是“我懂CPI,你不懂!”
看了看,雖然大家都認為CPI是“常識”,可這幾位大名鼎鼎的人物中,還真有不懂的。(當然,這是句廢話,互相指控對方不懂的時候,只有兩種可能,即有一方不懂或者雙方都不懂。)。盛名之下,犯常識性錯誤幾乎是不可原諒的,事關面子問題,萬萬妥協(xié)不得。于是雙方互不相讓,爭了個臉紅脖子粗。
什么是辯論,辯論的一個最起碼的前提是要對“同一個”問題或觀點發(fā)表看法,一方贊同,另一方反對,各自拿出自己的理由來試圖駁倒對方,這才能叫辯論①。我們時常看到的“辯論”卻并非如此,常常是一方攻擊的是自認為的“對方觀點”,而實際情況并非如此,于是他的辯論就成了形影競走,左右互搏。這樣的辯論充其量只能叫爭論,爭論不加控制地激烈下去,就成了對罵。
也許是出于誤會,因為中央臺把“常識”部分刪除了,任志強先生指控時寒冰不懂CPI的統(tǒng)計中不包括房價,而這并非“對方觀點”,從而導致了這場不能叫辯論,只能叫隔空對罵的事件。
本來一場誤會,把事情說清楚了,不知者不作罪,事情也就該過去了,大家的觀點本來是一致的嘛。節(jié)外生枝的是,仔細看看幾位在一些文章中的其它表述,又讓我對他們是否真懂CPI產生了懷疑。
CPI到底是什么?它是怎么統(tǒng)計出來的?還是費些口舌把這個常識說明一番吧。它是一個用來評估城市居民家庭購買日用消費品和服務平均價格的工具,可以用來對同一個地區(qū)或國家同一名錄(所謂的市場購物籃market basket)下的消費品或服務不同周期的價格變化進行量化的比較。
CPI統(tǒng)計的是按照特定的取樣方法獲得的特定地區(qū),特定人群,在特定周期內購買特定種類商品和服務所支付或愿意支付的價格。那些特定的商品或服務也就是上面提到的“市場購物籃”內所“裝”的東西,這些東西都是“最常用”的。這份“購物清單”反映了該地區(qū)居民的典型日常消費習慣。
由此可見,CPI比較側重縱向比較,孤立地把不同國家間的CPI放在一起進行橫向比較并不十分科學,原因是不同國家居民收入水平、生活習慣不同,購物籃中所裝的商品和服務的也不盡相同,存在不可比因素。
購物籃內商品基本都是居民日常生活所必需的消費品,而房價是不計入CPI的,這一點經過時寒冰先生和任志強先生一個回合的較量,已經通過自我澄清和相互教訓的方式達成一致。
房價、和證券、債券、壽險的價格不計入CPI,原因在于資產類或稱投資類的產品的購買并非“日常”行為。
不過三劍客當中的牛刀先生卻有不同意見,在近期發(fā)表的《任志強根本不懂CPI如何影響房價》一文中,他驚世駭俗地指出美國的CPI比中國“科學的多”,因為他們把房價算進去了,引用一段原文:
“2009年,美國的CPI權數(shù)是這樣構成的:居住類(包括住宅建筑、燃料和公用設施、家具與房屋維修)權重為42.1%、食品與飲料為15.4%、交通運輸16.9%、醫(yī)療6.1%、服裝4.0%、娛樂5.8%、教育與交流5.9%、其他商品和服務3.8%等。從中可以看到,在美國居民居住類消費權重最大,超過了四成;其次才是交通運輸、食品和飲料。這三者所占比重達到了74%以上。這樣的權重構成要科學的多。”
嚇出一身冷汗,這可是個新情況,按照本人喜歡追根問底的陋習,急忙到美國勞工部網(wǎng)站查個究竟,果然發(fā)現(xiàn)他們的“籃子”里裝了上述八類,其中居住類的原文如下:
HOUSING (rent of primary residence, owners' equivalent rent, fuel oil, bedroom furniture),(居住類包括:基本住所房租,OER②,燃料油,臥室家具)
有關房地產,后面還有一段特別的說明:
The CPI does not include investment items, such as stocks, bonds, real estate, and life insurance. (These items relate to savings and not to day-to-day consumption expenses.)
這里白紙黑字寫著CPI不計入房地產這一項目。
一幢疑案基本查清,原來牛刀的論據(jù)居然出自對原文的錯誤翻譯,已經有人指出牛刀所說的另一個項目,教育與交流,準確的說應為“教育與通訊”(communication這樣含糊不清的翻譯,我已經多年沒看到了。),而牛刀前面那段話的準確出處應該在同一網(wǎng)站的BLS Handbook of Methods, Chapter 17里面③。因為內容大同小異,不贅述。
牛刀先生,為避免以訛傳訛,出來澄清一下吧!人非圣賢孰能無過?相信你不是故意的。
在談及房價與CPI的相互關系時,時寒冰先生搬出了“比價復歸”④的概念,認為“在房價大漲數(shù)年后,農業(yè)生產資料價格持續(xù)大幅上漲。”,而任志強先生則認為“房價與CPI的波動沒有任何關系”。
對這兩種觀點本人都不贊同,房價與CPI一定存在某種關聯(lián),只不過它們之間的微妙關系還沒有被總結出人們普遍接受的成熟理論。
比價復歸是我國經濟學界1988年前后觀察到的工業(yè)品和農產品價格相互作用的一種“現(xiàn)象”,僅僅停留在猜想或概念階段。而樓價與農產品價格之間的相互作用,本人目前尚未看到任何有說服力的理論或者實際觀察到的事實依據(jù),如果時寒冰先生有這方面的資料,請不吝賜教。
本人持“通縮繁榮”的觀點,即在出現(xiàn)通貨緊縮的情況下,資產價格會出現(xiàn)“異常”繁榮,其中的機理是逐利資本從無利可圖的實體經濟流向樓市、股市和大宗商品期貨市場,造成這些市場的價格上漲。這一點已經在我國經濟中得到了充分證明。
在實體經濟實質性回暖的情況下,由于資本回流,反倒可能造成資產價格的下跌。
由此可見,CPI與樓市價格之間存在某種逆相關的關系。
最后補充兩點,第一,CPI并非衡量通貨膨脹的唯一標準,雖然人們通常用它的數(shù)據(jù)來定義通脹或通縮,實際上這種做法雖然方便,卻是有偏差的,衡量通脹的指標還有PPI和勞動力成本指數(shù)等等,即使把這兩個因素包括進去,恐怕也未必能完整地反映通脹水平,比如房價的因素就仍然沒有被考慮。
第二,CPI也沒有完全涵蓋居民日常生活中的所有開支,因此它同樣也不能完整地充當衡量一個地方的居民生活成本的標尺;
如同GDP一樣,盡管CPI存在上述不足,它仍然不失為一項十分重要的經濟指標。指望一兩項指標就能完整地反映經濟運行狀況,就如同希望量一次血壓就能全部了解一個人的健康狀況一樣不切實際。標桿沒有錯,錯在人們對它的錯誤解讀和超出其能力的期望值。
CPI就是CPI,準確地說它是消費者價格指數(shù)而不是通脹指數(shù),了解了這一點,就可以看出那種試圖拉郎配,把房價納入其中的想法是非常牽強的,不是做不到,這么做技術上沒什么難度。問題在于這個指數(shù)做出來以后一定非驢非馬,讓人更加無法解讀。
CPI歸CPI,房價指數(shù)歸房價指數(shù),不同的人根據(jù)不同的要求各取所需,豈不痛快?
時寒冰先生在《任志強先生,莫把無知當博學》一文中有這么幾句話:“如果還拼命拿一個嚴重失真的CPI來粉飾通貨膨脹,已經沒有任何意義了。我相信任志強先生在忽悠我的同時,連他自己都會對這個CPI嗤之以鼻。”
什么叫做“嚴重失真”、“沒有任何意義”以至于要對它“嗤之以鼻”?莫不是時先生也把CPI等同于通脹率?也要像牛刀那樣對它進行“科學”矯正嗎?
誰懂CPI?看來這還真是個問題!
①《墨子》云:“辯,或謂之牛,或謂之非牛,是爭彼也。”,“辯也者,或謂之是,或謂之非,當者勝也”,此乃狹義之辯。
②OER即有房人等值租金,在一個有競爭的市場內,業(yè)主愿意把自住房租出去,自己另找住處所要求達到的租金數(shù)額。
③請參看孫斌藝先生的《借美國說事也要弄清楚CPI各項目的含義》一文,http://blog.sina.com.cn/s/blog_52183d230100h8gh.html
④比價復歸的概念,由量子渾沌理論嫁接而來,說的是兩大類商品的價格比受到破壞后,具有恢復原先比例的傾向。
其它資料來源:美國勞工部網(wǎng)站
「 支持烏有之鄉(xiāng)!」
您的打賞將用于網(wǎng)站日常運行與維護。
幫助我們辦好網(wǎng)站,宣傳紅色文化!