兩岸“政治互信”本身就是不可信的
司馬平邦
法國最大的中文報紙《歐洲時報》9月2日就達賴訪臺發(fā)表評論文章說,民進黨借天災邀請極具爭議的達賴喇嘛訪臺,搞所謂“祈福”,完全是一次“臺獨”勢力和達賴合作的“政治秀”,《歐洲時報》還說,而兩岸關系雖然自去年以來出現(xiàn)了重大轉(zhuǎn)折,但仍有脆弱的一面,兩岸間的深度互信仍需漫長時間、更需共同呵護,惟有如此,兩岸間才能禁得起各種沖擊,兩岸關系才能最終完成轉(zhuǎn)型。
其實,關于兩岸關系的“政治互信”已經(jīng)無數(shù)次在對兩岸關系起著主導作用的諸多人士的發(fā)言中被表述過,無論是濤哥還是小馬哥,兩岸級別最高的當權(quán)者也都把“政治互信”當成兩岸關系要追求的目標之一,而且,彼時彼刻這一目標看似正接近實現(xiàn)。
但不想達賴一來,“政治互信”變成“誰都不可信”。
或者把“政治互信”作為兩岸關系的大目標或大原則本身就是錯的。
因為有可信的,就有不可信的。
兩岸之關的關系若旨在追求“信任”,而所謂的“信任”本身又是一件模糊和囫圇個兒的事,這也就是把兩岸關系建立在模糊和囫圇個兒之上。
對于“信任”這兩個沒有原則只有情感的撞大運意思的字眼,“政治互信”的執(zhí)行者們的誠信品質(zhì)將起到?jīng)Q定作用,即跟可信的人談互信是享受人生,跟不可信的人談互信是浪費生命。
而政治本身就是一件勝者為王敗者寇的現(xiàn)實事兒,在兩岸來說,除了那個較為充足而不可逆轉(zhuǎn)的民族血緣做基礎,真正決定兩岸關系走向的必然是兩岸之間的經(jīng)濟力量和軍事力量的強弱比較,用真金白銀和槍桿子建立起來的兩岸關系比用任何“政治互信”建立起來的兩岸關系永遠是更可信。
“政治互信”只不過是建立在強大的經(jīng)濟和軍事壓迫之下的一個禮節(jié)性寒暄,現(xiàn)在卻不小心成了兩岸關系追求的大目標之一,所以又輕而易舉地成為那些不守誠信的組織和個人堂而皇之大行不信之事的借口。
就如達賴喇嘛入臺這件事,明明是民進黨搭臺,臺灣的所有政治力量都出來唱戲,全臺灣的政客一起往大陸政府和人民的傷口上撒鹽,他們卻也要轉(zhuǎn)臉拿出什么“政治互信”來呼吁兩岸關系不要因此而失去信任――兩岸關系的那層“政治互信”的膜已經(jīng)被你們捅破了,丫還裝什么處女呢?
兩岸關系,何止是國民黨和共產(chǎn)黨的關系,又何止是中華人民共和國和中華民國兩個政府之間的關系,更何止是兩岸政治精英和領袖之間的關系,這些關系和事關中華民族統(tǒng)一大業(yè)的民族關系這樣的公關系和大關系相比,都是私關系和小關系,私關系和小關系里,可以有對兩邊關系方的人格信任、行為信任和能力信任,但在如此的公關系和大關系里,所謂的“政治互信”只能是一個較為安全以及和平方式的過程而已,而不應成為最終目的,這個過程要達到的目標很明確,而且大陸也有責任和義務知會對方,就是要達成中華民族的統(tǒng)一,這豈是你馬英九和國民黨值不值得大陸信任所能決定和阻擋的。
也豈是海峽對岸的大陸政府是不是有信任對方的容忍和耐心所能代替的。
即如這次邀請達賴訪臺的最重要決策人之一的陳菊,剛剛來過大陸買好,這樣的臺獨政客早就不應該被大陸和那些向往統(tǒng)一的兩岸人士列為值得信任一族,此等政客最應被相信的是他們或她們的不可信,信任和被信任只是他們拿出來做政治交易的一個砝碼罷了。
兩岸關系、兩岸人民的情誼,這些都是可以用人性化的詞匯來表述,來感動,但中華民族統(tǒng)一事業(yè)其實卻是一件冷冰冰的鐵板一塊的必須達成的現(xiàn)實目標。
馬英九先生總是寄希望于對岸先撤下對著臺獨的那幾百枚飛彈再談兩岸關系,豈不知只有這幾百枚飛彈才是兩岸關系中最值得相信和值得托付的談判基礎,達賴訪臺事件發(fā)生后,這種現(xiàn)實已經(jīng)更加明顯凸顯出來。
兩岸關系,不是臺灣政客們自己的事,也不是2300萬臺灣人民自己的事,而是兩岸政治家們共同的事,而是所有14億中國人(含海外華人)共同的事,為什么近30年里在兩岸關系偶見好轉(zhuǎn)之時總有波瀾興起總有妖人作怪,就因為某一部分政客某一部分“人民”和某一部分政治勢力總以為兩岸關系可以被他們納入到小關系和私關系的層面上考量,而如這次達賴喇嘛被邀請訪臺,其實就是建立在臺灣某些或者是當權(quán)的政客們以為大陸給予的所謂的“政治互信”已經(jīng)事實上代替了那幾百枚飛彈的軍事壓迫。
子系中山狼,得意便猖狂。
而對大陸而言,這次達賴訪臺和賴在臺灣不走,是不是也要引發(fā)自己一些反省和思考,即那種片面強調(diào)“政治互信”的兩岸關系訴求本身是不是已經(jīng)偏離,已經(jīng)離兩岸關系真正的大原則漸行漸遠了。
為什么香港能夠統(tǒng)一,澳門能夠統(tǒng)一,我覺得除了大陸強勁增長和經(jīng)濟及軍事力量是決定力量之一外,帝國主義當年的租借合同也是有期限的――這一事實也是推動大陸當局全力促成統(tǒng)一的主要驅(qū)動力――之前的國家領導人說過,如果期限內(nèi)收不回香港,就是歷史罪人。
但海峽兩岸的關系呢,卻沒有任何人于任何時間里給出一個時間表,即兩岸即使是拖到18000年之后的公元20000年再完成統(tǒng)一,也看似是件偉大的事業(yè),中間運作這件偉大事業(yè)的人也都是偉大的人。
這樣意義的“政治互信”還有什么意義呢?
馬英九希望大陸撤飛彈,那他就應被明確告知,沒有飛彈控制的兩岸關系必須一步一步走向統(tǒng)一,而不是什么子虛烏有的“政治互信”,否則,我覺得還是把讓那幾百枚飛彈老老實實待命著好了,這些冰冷堅強的鐵家伙比任何政治人物噴滿“政治互信”的兩片肉嘴唇要可信和負責任得多。
相關文章
「 支持烏有之鄉(xiāng)!」
您的打賞將用于網(wǎng)站日常運行與維護。
幫助我們辦好網(wǎng)站,宣傳紅色文化!