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財經》可能是當下最有名的雜志之一,雖說冠名《財經》,其實內容已經遠遠超越了財經范疇,實在是一本《政經》刊物。
《財經》之實力雄厚,從他的廣告商、作者和讀者群可窺一斑。
廣告商一般有這么幾類:國際最有名的奢侈品、名車和跑車、豪華酒店、國內國外頂尖的商業銀行和投資銀行,以及電信和互聯網大佬。
作者呢,一半左右是《財經》自己的記者,再有略少于四分之一是“頂尖”的國內主流經濟學家,略少于四分之一是國際投行的“首席經濟學家”,剩下的就是亦政亦經亦藝的東西了,比如北島的專欄、比如書評。
從廣告商和作者群,自然可以想見該刊物的讀者了:精英分子或者向往精英分子的人群了。當看到名車、奢侈品、豪華酒店,心中要么會想,這才是“自由人的生活”。
曾幾何時,我對《財經》著迷,每期必看,每文必看!
又幾何時,我不看《財經》,或者只是用很短的時間一瀏而過!
無他,且聽過道來:
其一:篇幅太長。原來是月刊,現在是半月刊。在知識、信息、數據、消息爆炸的今天,時間是如此的寶貴。作者云,人生苦短、時日無多,冗長文章、故作深沉,浪費生命、害人不淺,言簡意賅,方能給人收獲。
其二:脫離大眾。屁股指揮腦袋,這是亙古不變的道理。然而,作為一本標榜“客觀”的媒體,確不能一葉障目、不見森林。令人遺憾的是,這本刊物越來越“僅僅”站在資方、站在“精英”的一方,對廣大普羅大眾,報以一種“憐憫”甚至詛咒的態度。古人早就說過“居廟堂之高則憂其民,處江湖之遠則憂其君”。《財經》自然是居廟堂之高了,然而其的“資方”臉譜,令人不齒。請看2009年第16期的刊首語“怎樣與工人對話”中的以下部分“勞資沖突之甚已是明證。從長遠而論,盲目對抗只是斷送了企業通過增資改制走上良性軌道的機會,最終受到傷害的正是靠鋼鐵城為生的通鋼廣大普通職工”。通鋼事件,眾說紛紜,但有一點,各方均在反思。然而從《財經》主編嘴里,將通鋼事件掐頭去尾,剩下的只是赤裸裸的威脅:工人你鬧吧,你不讓我資方進來,今后沒有好果子吃!不知道主編大人可否知道,在沒有資方收購的三年前,“正是靠鋼鐵城為生的通鋼廣大普通職工”月入2500元以上,資方進駐之后很多人下崗,在崗普通工人亦大幅度縮水,而只有資方以及高級管理層收入大幅度上升。這樣的“良性軌道機會”,普通工人,“不要也罷”!
其三:故作深沉。“隨筆”“隨筆”,有文就錄,有感就發,有事就記,有理就說,率性而為,不必拘泥!
隨筆這類文章,或講述文化知識,或發表學術觀點,或評析世態人情,啟人心智,引人深思。在寫法上,它們往往旁征博引,而不作理論性太強的闡釋,行文縝密而不失活潑,結構自由而不失謹嚴,因此,富有“理趣”是它們的突出特色。一般來說,報刊雜志的隨筆專欄,主要是吸引眼球,給人以輕松、愉快、向上的閱讀體會。《財經》,我看不懂他想講什么,同樣是2008年第16期的“隨筆”,北島的《北京四中》,”四中成了北京“文化革命”的中心之一。一個“貴族”學校,突然卸去樸素優雅的偽裝,露出猙獰面目。看著雜志目錄的介紹便被嚇了一跳,不知道是怎樣一個血雨腥風的故事。看了正文啞然失笑,不過是文革期間的幾件故事,而這個作者是普通平民,不過是因為成績考得好,便讀上了當年的“貴族”學校,不像今天,光成績好有何用?還要有錢有關系才行!而同期隨筆登載的“1945:民營企業家的請愿”,“由于國民政府實施了錯誤的產業政策,片面扶持國營企業,后方工業出現了”國進民退“的趨勢”。看到這個標題,多么的似曾相識啊,今年以來,不少“主流經濟學家”呼吁,今年經濟增長是“國進民退”,不可持續,要不得啊!,而當年的三座大山之一國民黨政府官僚資本的窮兇極惡,化解為國民政府錯誤的產業政策,好一個產業政策!不禁要問,《財經》葫蘆里賣的是什么藥?
如此一來,《財經》,不看也罷!
相關文章
「 支持烏有之鄉!」
您的打賞將用于網站日常運行與維護。
幫助我們辦好網站,宣傳紅色文化!