2005年中國社科院學者在吉林調研的心得
不要讓現實總是與我們隔著一張紙
—— 吉林調研心得
程逸欽
按:2005年8月1日—15日,中國社科院組織50多位青年學者到吉林調研,他們走遍吉林的城市和農村、工廠和礦山、商場等,取得了對國有企業改革的第一手資料和認識。下面是一位學者的調研心得。聯系當前的通鋼事件,大家一定會得出自己的結論。
當接到去吉林調研的任務時,我想到了國企改革改制、下崗分流,想到了振興東北老工業基地;想到了一汽,新中國工業化建設的縮影;想到了長影,新中國電影事業的搖籃;……,當然,更多的還是考慮怎樣完成組織交給的任務,把勞動人民的心聲和他們的生活狀態反映出來。
在長春電影制片廠調研的時候,一位長影的中層干部平靜的說,我們從1993年開始每月只拿400-500元,最低時只有過2元錢。這句平淡的話令我震撼,我突然親身感受到長影的同志們,不只是長影的同志們,而是全國有多少普通的勞動者、普通的家庭,為了企業的生存,為了自己的生存,在默默忍受,在艱苦奮斗。以前也曾在文字中,圖片中感知了改制、分流、下崗等等,可是我與這些都隔著一張紙。在延吉與私營企業主座談時,一位老板當場就對著一位學者說,要想知道什么是勞資關系,什么是剝削,什么是打工,你自己去私營企業干幾個月就能更好的認識。可是,現實的社會生活總與我們隔著一張紙,與我們這些所謂的知識分子隔著一張紙。
面對中國電影界的現狀,一個分廠的廠長在與我私下交流時說,難道所有的改革都是對的?我無言一對,只是馬上想到小平同志的一句話,改革是一場革命,想起了改革開放以來中國共產黨人領導中國人民所取得的偉大成績,想起了中國革命的成功對人類進步事業的貢獻,想起了中國人民的自由和解放;可是在革命的旗幟下,我們也干了很多傻事,傷害了很多普通群眾、普通家庭,最后出現了“告別革命”的惡浪……
在長春市委黨校座談時,一位教員說,中國的社會主義發展方向問題已經擺在了我們面前。吉林社科院的一位同志說,現在老百姓認為:當前的改革就是要錢,就是掏老百姓的腰包,醫療改革,改得很多人看不起病;教育改革改得很多孩子讀不起書;住房改革改得很多人的一輩子交給了銀行,那房子表面上是自己的,實際上是銀行的。那房本在銀行呢。有的同志說的更直截了當,改革就是犧牲廣大勞動者的利益。
人們對于“跑步進入共產主義”、對于“大躍進”的記憶還相當清楚。面對吉林省“快走”變“快跑”的發展速度要求,面對吉林省要求618家國有企業必須在今年內完成改制,有的同志在問,這里的方法論是否有異曲同工之處,經濟建設的目的是什么,經濟建設的規律是否要遵循?吉林方面有的同志提出,要正確處理公有制與私有制的關系,不要走極端,以損害國有資產來發展非公有制經濟,有的私營企業老板連自己都不敢相信自己是怎樣一夜暴富的。他們之中有的人害怕,害怕辯證法的鐵律,害怕歷史的步伐:來得快,去得快,害怕事物總是走向自己的反面。
……
我們看到了燈紅酒綠,
我們遇到了上訪的人群,
我們走訪了下崗工人,
我們參觀了年凈利潤近600萬元的私營企業,
我們聽到了很多在所謂的學術會議上聽不到的聲音,
……
面對這些,我們的觸覺也許已經麻木,我們的思想也許已經鈍化,可是當普通勞動者的衣食住行、喜怒哀樂在理論家的情感之外;或者當理論家以救世主的姿態君臨于世,為所謂“弱勢階層”搖旗吶喊時,這是時代的悲哀,也是勞動人民的悲哀,“知識精英”的自信和優越感恰恰是麻木中的自大,沉醉中的張揚,這種麻木和沉醉不是個人,而是屬于時代。“弱勢階層”從來就不弱勢,他們是歷史的主體,是歷史的創造者。他們是無言的,他們在無言地創造歷史,有時是用汗水,有時是用淚水,有時是用血水在創造歷史。他們的無言顯示了歷史的深沉與寬廣,他們的汗水顯示了歷史的真實與永恒,他們的淚水顯示了歷史的蒼涼與無奈,他們的鮮血顯示了歷史的激越與悲壯。與勞動人民融為一體,與那黑黝黝的土地融為一體是一個正直知識分子的永恒追求和莊嚴使命,不要讓現實的社會生活總是與我們隔著一張紙,不要讓歷史的步伐總是在理論家的視野之外,否則勞動階級的悲劇、民族的悲劇就不可避免。
相關文章
「 支持烏有之鄉!」
您的打賞將用于網站日常運行與維護。
幫助我們辦好網站,宣傳紅色文化!