晚不晚?:鄧小平16年前的反思現在才討論
云淡水暖
看到《中國新聞網》7月1日刊載的一篇文章,新浪網轉載時的標題是“鄧小平晚年反思:收入差距發展下去會出問題”,首發的是中央黨校的《學習時報》。看標題就知道不會是經常露臉的王長江主任、周天勇教授們的手筆,比如王長江主任正忙于質問《中央黨校最近究竟觸動了誰的神經?》。
在忙于評功擺好【《實踐是檢驗真理的唯一標準》的文章是中央黨校首先發表的;中央對社會主義市場經濟體制的肯定,也首先是在中央黨校透露的;是中央黨校的教授沖破姓“公”姓“私”的迷霧,率先主張企業進行股份制改革;還是中央黨校的學者,最早提出了發展非公有制企業中的優秀分子入黨、吸收借鑒國外政黨治國理政經-驗、研究政黨執政規律等等觀點。】(《中央黨校最近究竟觸動了誰的神經?》)
在忙于下定論【我只知道,改革開放以來,過去的所謂姓“社”姓“資”的標準已經過時,我們對“什么是社會主義、怎樣建設社會主義”有了全新的認識。】(《中央黨校最近究竟觸動了誰的神經?》)
在忙于對《南方》們談“政改”【這里(中國)的很多人并不在意標簽后的具體爭論,‘社會主義’足夠讓他們感覺良好。…在中央黨校教授王長江看來,一種舊的思潮,正借著它們重新活躍起來,而這是需要警惕的。他認為,反思經濟危機、反思西方模式,不應該成為拒絕改革(尤其是政改)的借口。】(《南方人物周刊》)
在草民的印象里,王長江教授們從來沒有大張旗鼓、大規模地討論過“鄧小平晚年反思:收入差距發展下去會出問題”這樣的話題,所以,偶爾看到《學習時報》上有這樣的標題,就先激靈了這么一下,但也就只限于這么一下,因為鄧小平的這個“反思”,已經很長時間了。就《學習時報》這么些年來的的話語看來,好像也還沒有成為“主流”的跡象。
《學習時報》的文章說:1993年9月,鄧小平與其弟鄧墾的談話,是一篇研究鄧小平晚年關于中國發展思路問題的重要文獻。理解和把握這篇談話所包含的豐富思想,對進一步理解鄧小平理論,在新世紀新階段更好地推動中國經濟社會健康發展有著重要的意義。…談話既有他對主政中國期間發展思路的總結,又有他對中國發展進入新階段后出現新問題的洞察,還有他對未來中國發展問題的提醒。…對改革開放以來中國發展之路存在問題的深刻反思,表明鄧小平對改革開放以來中國發展思路在新的歷史條件下的局限性有了深刻洞察。
草民查過,最先發表“1993年9月,鄧小平與其弟鄧墾的談話”的,是《理論動態》第1644期(2004年8月20日),還不是直接刊載,而是轉述,然后由《解放日報》2004年10月26日再次轉述。“反思”僅有短短的370字,而且是轉述于當時“新近出版的《鄧小平年譜》”。就是說,1993年9月到2004年8月,過去了11年,《鄧小平年譜》中收錄了此反思,然后被《理論動態》披露“中共中央文獻研究室研究員龍平平最近在接受記者采訪時說,要深化對社會主義共同富裕理論的研究。”的時候引出。
應該說,《學習時報》該篇文章把這300多字的反思在理論上提得很高,是“鄧小平晚年關于中國發展思路問題的重要文獻”、是“他對主政中國期間發展思路的總結,又有他對中國發展進入新階段后出現新問題的洞察,還有他對未來中國發展問題的提醒。”、是“對改革開放以來中國發展之路存在問題的深刻反思,表明鄧小平對改革開放以來中國發展思路在新的歷史條件下的局限性有了深刻洞察。”
這些話語,似乎一直在闡述一個概念,就是鄧小平同志是認真在思考“對(他)主政中國期間發展思路的總結”的,鄧小平同志是贊成并且力行了“對改革開放以來中國發展之路存在問題的深刻反思”的。并且,早在1993年,就主動地、高瞻遠矚地進行了“發展思路的總結”和“存在問題的深刻反思”。
不愧是總設計師,比起自稱“受人民之命輔佐鄧小平”的輔佐家皇甫平等人,對“反思”二字的反感和反對來,對一提“反思”就把“反對改革開放”的打棍子掄起來的主流精英們,鄧小平同志的“總結”和“反思”何其可貴。
但稍感遺憾的是,既然1993年就提出來了,而且憂慮、迫切之心充分表達出來了,而且還提出來了總的想法“我們就應該采取各種方法,各種手段,各種方案來解決這個問題。”,那么,應該采取的“各種方法、各種手段、各種方案”有沒有出現大的討論,有沒有在效果、反饋、修正方面得到檢測和進一步落實呢?
草民舉一個例子,《深圳商報》2005年02月18日刊登了一篇報道“周小川樊綱林毅夫聚集一堂 京城激辯收入差距”,看到以上的名字,就可以知道這場“激辯”的分量了,但“激辯”的結論是什么呢?僅舉兩種有代表性的言論:
著名經濟學家樊綱認為,收入差距未來十年內不是縮小的問題,可能還有擴張的趨向。大家在討論收入分配問題時最反感的東西是腐敗、是不公。我們不否認這個問題,但在討論收入分配問題時,應該先把這個問題抽掉。也就是沒有腐敗,發展中也會出現收入分配差距的拉大。因此,必須有一定的公共政策,必須要關注弱勢群體收入差距的擴大。
國務院發展研究中心副主任李劍閣對收入差距這個問題提出了質疑。他說,我有一點懷疑,改革開放以后,中國的地區差距是不是在不斷擴大?我不太同意這個說法。比如,江浙人過去不愿意到外面去,因為外面工資比較低,收入差距是反過來的,但是現在江浙很多人都愿意到外面打天下。城鄉先不說,先說地區,沿海地區的人會到西部的任何省會去生活,只要有固定的收入和工作,我覺得差距不會太大,反而是小了。
“著名經濟學家”并不回避收入差距的拉大,但認為這是“沒有辦法”的事情,而且還要做好即便沒有腐敗,收入差距在未來十年,就是起碼在2015年之前,還要“有擴張的趨向”,或者說,根本對收入差距的拉大別抱什么“縮小”的奢望。
而“國務院發展研究中心副主任”干脆就不承認有什么“差距”,不但沒有“拉大”,反而是“小”了,理由是“現在江浙很多人都愿意到外面打天下。城鄉先不說,先說地區,沿海地區的人會到西部的任何省會去生活”,草民不知道江浙是不是全部人都是富翁了,也不知道西部的省會們是不是也遍地是黃金了,但是,草民在一個正式的場合看到一位官員展示的一些有良知的旅行家拍攝回來的西部農村的照片,貧困的狀況觸目驚心。
鄧小平同志16年前的“總結”和“深刻反思”,11年后才見到報道,再過了5年之后才見到討論式的一篇文章,而且,與“著名經濟學家”和“副主任”們的思維相悖。那么,這種討論是不是有點晚了?
「 支持烏有之鄉!」
您的打賞將用于網站日常運行與維護。
幫助我們辦好網站,宣傳紅色文化!