憤懣與無奈
庫爽生
仿佛生活在一個荒誕的夢的世界,總有一種錯位與離奇的感覺,——主流話語與現實真相相隔何止十萬八千里,簡直就是兩個世界。
比如,某報以很大版面發表標題為《中國決不能搞私有化》的文章,此標題乃文眼,其立論前提或潛臺詞是:中國目前尚未搞私有化。而現實呢?從上世紀末就開始的國有企業、集體企業私有化改制,只要隸屬于地方政府管轄,不管是大型企業,還是中小型企業,也不管其經營狀況是良好還是不好,幾乎全部以“賣光送光”為目標,全力以赴“化公為私”,至今已經所剩無幾了,可以說私有化“大功告成”了。面對現實,卻還在說“中國決不能搞私有化”,叫人“丈二和尚摸不著頭腦”。作者好像還是赫赫有名的中國人民大學教授,該大學并不地在湖南武陵的“桃花源”呀,這位教授怎么“不知有漢,無論魏晉”?
比如,著名作家王蒙在鳳凰電視臺發表演講,稱中國有三千萬人尚未脫貧。王蒙本想說真話,可他的判斷卻無疑過于保守,與現實相差很遠,且不說遠不止三千萬的農村人口生活仍然貧困,即便城市新增貧困人口甚至可以說是赤貧的人,也遠不止三千萬。我的依據是,在公有企業私有化改制中失業而又根本不可能“再就業”的“4050”人員,就是數以千萬計,這批人中的絕大多數陷入赤貧是不可避免的。令人稱奇的是,王蒙此語一出,居然引起一片嘩然:哇,經濟連年高速發展,還有三千萬人生活貧困?其實王蒙客觀上是在粉飾現實,一些生活在“桃花源”里的人不知就里,反倒認為王蒙太夸張了。
比如,前幾天有報道稱,廣東東莞打工者20%的人月薪不到一千元,有不少人為此驚呼打工階層日子不好過。說實在的,有80%的人月薪超過千元,我認為就是值得欣羨的,何況月薪不到千元的那20%的人,也接近千元。經濟發達的南方以及沿海就是不一樣,而內地呢?據我所知,私有企業的打工者月薪四五百元、六七百元的人多得很,而超千元的幸運者倒是罕見的。關注經濟發達地區的打工者當然很好,內地更多工資低得驚人的打工者是不是更應該關注呢?但是沒有媒體提及。
比如,一些權威的黨報經常撰文稱:改革開放使人民生活實現了由溫飽向小康的歷史性跨越。還有,連央視的節目主持人包括文藝類節目主持人,開口就來一句“百姓富起來了”、“人們日子好過了”之類的話。改革開放取得的巨大成就,如GDP高速增長、國家財富總量增加、部分人先富起來等等,沒有人否認。但是要實事求是,漫天撒謊的效果適得其反。現實是,在一部分人率先暴富的同時,作為最廣大人民的工農大眾,農民生活水平有了明顯改善,但大多數農民只能說初步解決了溫飽問題,實現小康還只是目標;而城市里的普通市民呢?毋庸諱言,數千萬下崗失業工人陷入赤貧,不但沒有“小康”,連原本有的“溫飽”也失去了,即便一些有班可上的普通市民,由于工資太低,物價飛漲,實際生活水平的的確確是在下降。這不是有目共睹的事實嗎?為媒體撰文的作者為何睜著眼睛說瞎話呢?
比如,下崗失業職工在公有企業私有化改制中付出了自身難以承受的犧牲,這些人及其家庭的生活都陷入非常嚴重的困境,按照構建和諧社會要以“公平正義”的要求,按照科學發展觀核心“以人為本”的要求,理應引起各級黨委政府的強烈關注,可是對于這眾所周知、清清楚楚明明白白的現實,也是百姓反映最強烈的焦點之一,百姓的呼吁、上訪完全不被理睬,全部進行“冷處理”。而地方政府也好,媒體也好,都是心照不宣,一概采取回避的態度,而反復宣傳渲染的是其中極少數“再就業”或“創業”有成的人。在局外人看來,私有化改制似乎真的是在為工人們謀福利,妥善“安置”了他們,也“解放”了他們。毫無疑問,負有為公眾傳達真實信息使命的媒體,昧著起碼的做人良心良知,有意無意制造大量謊言,久而久之就會完全喪失社會公信力,甚至使很多人表示要“反著看、反著聽”。
一篇短文不能一直這么沒完沒了的“比如”下去,暫且打住。總而言之,言而總之,主流話語的“亦真亦幻”,往往使人產生“莊周曉夢迷蝴蝶”的感覺,“子非魚安知魚之樂”?主流媒體的新聞工作者們非處于底層,安知百姓之苦?當然,這么說也不真實。都是人,也都生活在同一個地球同一個國度,地方政府官員也好,新聞從業者也好,子亦人,豈不知人之苦?
當然,我也知道,主流話語與現實真相背離的荒謬是難以改變的。百姓對此除了憤懣,也只能發出一聲無奈的嘆息。即便如此,我們還是耐著性子,和荒誕派作家貝克特塑造的兩個流浪漢一起,“等待戈多”吧。戈多先生,你何時來臨呢?(“戈多”,我的理解是一種象征,象征著希望。)
「 支持烏有之鄉!」
您的打賞將用于網站日常運行與維護。
幫助我們辦好網站,宣傳紅色文化!