常辦“哈佛班”是否必要?
楚 揚
《南方人物周刊》披露了清華公共管理學院舉辦“公共管理高級培訓班”(清華內部簡稱“哈佛班”)的消息,文中稱該班學員均為司局級(地市級)以上的干部,集中培訓的時間(國內、國外的時間加在一起)總共3個月,學費每人20萬。文章對“學費”引起的爭議說得不多,卻對學習班的“收獲”書之不絕,說學員通過三個月學習后“醒腦”、“印象最深的就是案例教學”、“近距離觀察了美國社會”、“初步掌握了現代公共管理的基本理論和分析方法”、“出版了專著”等等。筆者不贊成光在“錢”上論短長,但這些“碩果”究竟能說明啥問題,卻值得人思量一番——
其一,“醒腦:
這些學員身份都屬于地市級以上高官,難道說二十幾年的改革開放之后頭腦還是“混飩”的?一定要用“洋理論”才能醋酸灌頂?那么,人們難免要問:建設中國特色的社會主義究竟要靠什么觀念來指導?我們建設的是社會主義市場經濟,西方經濟學家有過社會主義市場經濟的實踐嗎?其諸多“理論”真能使生在中國這個國情下的管理者大徹大悟嗎?以其惛惛,能使人“昭昭”嗎?
其二,“印象最深的就是案例教學”:
“案例教學”,這也算“收獲”?中國哪本教科書沒有案例?學員自己每年的工作總結、現場匯報難道都是耍“空手道”?我看哪一個“數字”不是由“案例”統計出來的?可否說:我們工作中、生活中對我們很有價值的“案例”不是沒有、也非廖廖、而是無處不在?而是我們熟視無睹?污染的例,事故的例,輟學的例,盲目的例,浪費的例,管理瀆職的例,前人、同行的例……。可謂舉不勝舉!怎么獨獨“洋例”’就那么驚心動魄?難道是“外來的和尚會念經”?有資料顯示,中國每年引進與吸收的比例是10:1,而日本、韓國、新加坡是1:10以上。不同的學習方式其效果是肯定不一樣的,所以有政協委員大聲疾呼我們應當加強自我知識產權的建設!
其三,“近距離觀察了美國社會”:
這個“收獲”未免太“一般化”!“觀察”是什么意思?旅游算不算?何況,我們有的國民生于斯長于斯都對自己的文明不甚了了,你去人家那里一個來月就能“觀察”一到人家什么東西?
其四,“初步掌握了現代公共管理的基本理論和分析方法”;
一個學習班從頭到尾也就三個來月時間,每天不吃飯不睡覺學它二十四個小時,至多也就抵得上人家讀個一年吧?如此快就“初步掌握了”,要真的培訓個一年、二年豈不都成了“專家”?真是這么輕易就能“掌握”,從另一面是否也說明“洋理論”算不得“真經”?誰不知唐三藏一行取得真經可是經過了九九八十一難的!
其五,“出版了專著”:
出了書,這也算個“碩果”!對一般人而言,出書不是一件說干就能干出來的事——有其才,未必有其力(財力,影響力)!然而,地市級一把手出書,即使不用“捉刀”,出版社也得“不看憎面看佛面”吧?要是再“冤枉一下把有的書說成“天下文章一大抄”雖然難聽,在出版界卻是無人不知的“潛規則”。但可以肯定一點的是:這些“冒號”型作者,是不大可能去走“自費出版”這一條“窮途末路”的!
現在回過頭看為此“求學”付出的二十萬元“學費”——從中國當前的國情而言,建設節約型社會勢在必行,每個公民從節約一滴水一度電開始行動,每個地區不論多么發達,也還有為數不等的困難職工、低保居民、輟學兒童等等急需救助!“二十萬的學費”如果不是自己掏腰包,這在百姓眼里、在納稅人眼里,絕對是個天文數字!同時,人們更無法預期它所帶來的負效應——如果都指望“高學費”才能“學出名堂,結出碩果”,那等于是說越“貴族”超出“人才”。那些因為未接受“高級培訓”的官員碌碌無為也“情有可恕”了?又如何解釋在工作中干出更多更好業績而“未繳學費”的其他官員行為?
筆者毫無反對學習西方某些先進科技與管理的本意,筆者只是覺得人家的東西畢竟是人家的,是在人家的國情人文下誕生的。何況金無足赤,洋理論也是在不斷變化的。古人說“橘生淮南則為橘,生于淮北則為枳”,離開國情、離開實際,再好的理論也難以結出好果甚至可能連“芽”都發不出來!白交“學費”的教訓這些年人們見得多了……在游泳中學習游泳,在戰爭中學習戰爭,本本主義解決不了問題,洋本本同樣難以解決問題。中國式的市場經濟問題只能用中國式的方式去解決,別指望泊來的洋理論、洋案例包治百病!更何況“學習”的方法多的去了——不花錢、少花錢而見效快的路徑有的是,未必只此“華山一條路”?!
中國人不缺少聰明才智,中國人也不缺少有效的管理經驗:早些年的“鞍鋼憲法”中的“兩參一改三結合”就被日本人學了去,邯鋼的“模擬市場成本核算”、海爾的“日清日高”、“市場鏈”等比洋經驗管用得多,我們一直提倡的“集體主義思想”與外企力推的“團隊精神”也無本質區別!閉關排外不對,妄自菲薄、眼睛盯著“洋大爺”也無必要!
(《環球視野》摘自《西藏青年報》)
「 支持烏有之鄉!」
烏有之鄉 WYZXWK.COM
您的打賞將用于網站日常運行與維護。
幫助我們辦好網站,宣傳紅色文化!
注:配圖來自網絡無版權標志圖像,侵刪!
聲明:文章僅代表作者個人觀點,不代表本站觀點——烏有之鄉
責任編輯:荷戟