在黨史學習教育動員大會上,習近平特別強調:“要旗幟鮮明反對歷史虛無主義,加強思想引導和理論辨析,更好正本清源、固本培元。”近年來,隨著大量的揭露批判,歷史虛無主義的錯誤思潮已被整體遏制,但卻仍未偃旗息鼓,而是變換了更加隱蔽、更加迂回的策略手法,可以稱之為軟性歷史虛無主義。特別是在網絡化、新媒體的助推下,軟性歷史虛無主義借助民眾消遣娛樂的時機,在“娛樂包裝”下暗流涌動、滲透傳播,受眾群體大、擴散速度快,隱蔽性、欺騙性和迷惑性也都越來越強。
一、喬裝改扮 暗度陳倉
與以前直接、顯性的表現方式相比,“娛樂包裝”下的軟性歷史虛無主義往往從人們休閑娛樂、放松身心的精神需求入手,善于把虛無歷史的意象和觀點掩藏于形形色色、熙熙攘攘的娛樂信息之中,讓人們在興奮愉悅的狀態中悄然接受。這種類型的歷史虛無主義披上了大眾娛樂的“偽裝”、戴上了流行文化的“面具”,虛無手法隱蔽迂回,表現形態也靈活多樣,突出體現在以下四方面。
第一,用“偶像明星”的套路包裝歷史。“追星文化”“粉絲文化”業已融入當代不少青年人群體的日常生活,成為他們構建社會認同、尋求情感寄托的重要渠道。青年人崇拜偶像、追逐明星的心理和行為,直接催生了娛樂傳媒領域的不少業態,一些產業和品牌貼上“偶像明星”的標簽往往就意味著高人氣和大流量,眾多文創產品和文藝作品主打“偶像明星”的招牌,瞄準的也正是年輕人的龐大市場,希望吸引更多青年群體的關注與喜愛。
由此,軟性歷史虛無主義也學會了借“偶像明星”的流量“夾帶私貨”。與前幾年“抗日神劇”的離奇荒誕和夸張雷人有所不同,軟性歷史虛無主義主動迎合青年人趕時髦、愛追星的潮流,運用“偶像明星”的套路創作革命歷史題材的影視文藝作品。為營造“青春偶像”“明星秀場”的效應和場面,在演員選取上追求形象俊美,在道具服飾上制作得精美華麗,在劇情設置上渲染凄婉的愛情、曲折的糾葛和炫酷的場景等,以此來吸引青年人群的注意力和興趣點。然而,這些影視文藝作品在突顯“偶像明星”的同時,卻有意無意地偏離了歷史的真實和原貌,把歷史裝扮成了“另類”的模樣:壯懷激烈變成了花前月下,艱苦卓絕變成了舒適安逸,激情燃燒變成了爾虞我詐……凡此種種看似光鮮亮麗,套上了“精致”的外衣,實則與真實歷史相去甚遠。在這類影視作品中,軟性歷史虛無主義的目的正是通過明星“走秀”式的炫麗表演,讓青年人過度關注偶像明星人物本身,卻忽略了歷史事件與歷史場景的真相與細節。長此以往,青年人的歷史觀和歷史志趣就很容易被“拐跑帶偏”,逐步喪失對歷史原貌的認知。
第二,用“懷舊復古”的情調渲染歷史。都市生活的復雜和喧囂很容易引發焦慮感和不安定感,以至于人們更愿意通過懷念、回憶來緩解內心的緊張與疲憊。于是“懷舊復古”的情結開始受到追捧,從藝術到生活、從大眾文化到流行文化,儼然形成了一股風潮。特別是在城市白領和中產階層的群體中,“懷舊復古”不僅是慰藉心靈的良方,還是彰顯思想格調或藝術品位的象征,不可避免地滲入人們的文化生活。
軟性歷史虛無主義便由此進行“移花接木”。借助“懷舊復古”元素營造小資情調、烘托文藝范兒,采取“藝術加工”“意象重現”等手法,有選擇性地美化、拔高某些特定歷史斷面,將其渲染描繪成溫存美好的“流金歲月”,引發人們重溫舊夢,留戀其中。比如,曾風靡一時的“民國熱”,就有不少網絡文章和文化作品將中華民國時代吹捧、美化成所謂“大師輩出”的“黃金時代”和“自由浪漫”的“美好時代”,對同時期黑暗動蕩、民不聊生的舊社會和落后腐朽、壓迫百姓的舊制度卻存而不論、避而不談。這種為了“懷舊”曲意逢迎、投其所好的做法,實際上是用“局部拔高、片面美化”的方式解構整體的歷史,讓人們在貌似“重溫舊日”的美好感覺中忽略、放棄了真實、客觀、立體的歷史全貌,衍生出以偏概全、以支流代替主流的歷史意象。這不僅破壞了歷史的真實完整的圖景,也容易形成崇古非今、今不如昔的不良導向。
第三,用“消遣取樂”的心思惡搞歷史。在繁忙浮躁的工作生活中,人們需要通過文化娛樂的方式舒緩壓力、調劑心情,從而獲得精神層面的宣泄和放松。與經典藝術、高雅文化的曲高和寡相比,淺顯化、通俗化的大眾娛樂更容易進入尋找百姓茶余飯后的日常生活。人民大眾在消遣娛樂、休閑放松的同時,一些較為膚淺、庸俗的文化“快消品”、文化“奶頭樂”等也開始借勢冒頭滋生。追求突破傳統、標新立異,以荒誕、爆笑、搞怪見長的惡搞娛樂便是其中之一。惡搞娛樂的主要手法就是嘲弄、調侃嚴肅的主題,通過顛覆經典、解構傳統等制造戲謔、反諷的喜劇效果。
軟性歷史虛無主義便借此找到“可乘之機”。采取消遣、搞笑的方式娛樂歷史、消費歷史,將莊重嚴肅的歷史事件和歷史人物等作為嘲弄、調侃的對象。特別是在互聯網和新媒體的助推下,一些公眾號、段子手為了博眼球、引流量,大肆惡搞、戲謔歷史話題,把嚴肅的經典、正統的歷史和崇高的英雄演繹、編造成一個個“包袱”“笑料”在網絡上推送傳播,不少正面的歷史事件和歷史人物就是在惡搞中被歪曲和丑化。軟性歷史虛無主義正是利用了惡搞娛樂與人們減負釋壓心理需求的某種契合,將對歷史的否定、對真相的歪曲及對英雄的丑化等掩藏于膚淺的娛樂和縱情的狂歡之中,讓人們在陣陣短暫的精神快慰中模糊了對歷史真相的認知。
第四,用“獵奇求異”的噱頭演繹歷史。好奇心和求知欲是人們與生俱來的心理活動,可以引發對未知世界的探索,培養積極進取的精神;也可以驅使對新奇事物的嘗試,帶來興奮奇妙的樂趣。不少影視作品和藝術創作正是抓住了這一點,制造扣人心弦、新穎別致的視聽沖擊和心理效應,讓人們獲得極具新鮮感和刺激感的精神滿足。不可否認,以求新、求異、求變為宗旨的獵奇文化,已經在人們的娛樂生活中占據了一席位置,不少新媒體平臺和娛樂網站也都把獵奇求異作為話題設置和內容營銷的噱頭,獲得一定關注量。
軟性歷史虛無主義也利用了大眾的好奇心和求知欲,通過捕風捉影、偷梁換柱等方式篡改史實、編造史料,把嚴肅認真的歷史編纂成“很刺激”“很新奇”的“奇聞異事”,穿插在一些媒體平臺和文化作品中吸引人們圍觀和傳播。有的打著“揭秘”的旗號,炮制出所謂“內幕”“秘聞”的奇談怪論,迷惑了歷史的視線;有的頂著“質疑”的名頭,煞有介事地算數據、作對比,將原有歷史定論推導成標新立異的“驚人之論”;還有的舉著“還原”的幌子,抹黑正面英雄、美化反面人物,刻意營造“巨大反轉”的效果。編造這些獵奇材料時,軟性歷史虛無主義往往從人們歷史知識的邊緣或盲區入手,用貌似潛心挖掘和精心考證的“獨家材料”虛構各類稀奇古怪的歷史“橋段”,讓人們感到好奇著迷、信以為真,也讓真實的歷史變得愈加“撲朔迷離”甚至“面目全非”。
二、盤根錯節 包藏禍心
“娛樂包裝”下的軟性歷史虛無主義看似“輕松愉快”,實則包藏禍心,與流行元素和大眾娛樂密切糾纏,對文化生產和文化消費雙向操縱;在主觀唯心主義支配下,潛移默化地滲透到大眾的日常生活和精神世界,在“潤物無聲”中對人們的歷史觀、價值觀和世界觀形成腐蝕和毒害。這種類型的歷史虛無主義,究其根源錯綜復雜,觀其后果危害嚴重。
第一,在“過度娛樂”中消弭歷史認知。現代社會生活節奏快、壓力大,人們緩解疲勞、放松身心的精神需求在商業化浪潮的裹挾下與享樂主義、消費主義交匯碰撞,催生了“泛娛樂化”的現象。“泛娛樂化”最鮮明的價值特征就是“追求享樂”“娛樂至上”,被推至“大眾娛樂”領域就極易轉化為用淺薄、庸俗、消遣、快感等因素消弭文化的深度和厚度。軟性歷史虛無主義借助“大眾娛樂”掩護的手法,正是在“泛娛樂化”消解意義價值、顛覆嚴肅深刻的背景下消費歷史、娛樂歷史,用享樂化、兒戲化的方式解構正統的歷史敘事,擾亂正常的歷史認知和歷史記憶。
共同的歷史認知是鞏固文化認同、凝聚民族情感的重要依托,也是塑造國家精神和民族價值的重要文化基因。軟性歷史虛無主義搭載“大眾娛樂”的潮流虛無歷史,看似通過膚淺、低劣的“包袱笑料”和“雞湯軟文”等搔到了人們精神需求的“癢處”,實則在陣陣喧囂、歡鬧掩映下將錯誤的歷史觀念無聲無息地滲透到人們的思想之中,久而久之就會形成一種累加式的心理暗示和成見,普通大眾也就不知不覺地會參與歷史虛無主義的作祟。當這種對歷史認知的淡化和虛無變得“見怪不怪”“習以為常”時,其結果必然是擾亂了追求崇高、堅守意義的歷史思考,模糊了“我們是誰”“我們從哪來”的歷史記憶。
第二,在“方位迷失”中瓦解主流價值。用輕松、鮮活的方式講述歷史故事、傳播歷史知識本無可厚非,歷史題材的文化創作和傳播也有必要吸納當今的技術手段和思維理念。然而,“泛娛樂化”之所以能夠大行其道,軟性歷史虛無主義之所以能夠有機可乘,很大程度上也源自文化生產者和消費者雙方精神方位的迷失。一方面,部分文藝界和媒體從業人員的人文修養和政治素養不夠,缺乏應有的文化格調和立場導向意識,容易模糊真善美的價值標準,也容易陷入“去思想化”“去價值化”“去主流化”創作傾向,給娛樂歷史、虛無歷史的流毒留下“空隙”;另一方面,部分受眾群體圖消遣、求快活,遺失了主體思考和文化鑒賞的能力,更喜歡直接、即時的精神快感和感官娛樂,更愿意通過膚淺、低俗的娛樂方式宣泄壓力、消磨時間,這就為低級無趣的文化產品打開了“消費市場”,也為歷史虛無主義的滲透傳播提供了“便利條件”。
在軟性歷史虛無主義的影響下,人們用消遣化、娛樂化的方式解讀歷史、傳播歷史,歷史被戲說、英雄被調侃、經典被篡改,其結果就是直接對社會主流價值觀念造成沖擊和消解。這種對歷史的娛樂消遣,實際上是一種“去價值化”的沖刷,感官愉悅和精神快感讓人們觀察歷史時模糊了真相、黯淡了真理、混淆了善惡是非,喪失了對嚴肅問題的深刻思考,日漸變得思想空虛、精神荒蕪;這種對歷史的編造篡改,實際上也是一種“負價值化”的堆積,一切皆可娛樂和消遣的背后是物質欲望的膨脹,是個人主義、享樂主義蔓延,與社會主義核心價值觀完全相悖,也為錯誤價值觀念的滋生提供了土壤。當歷史的價值僅歸于娛樂的“附庸”之時,軟性歷史虛無主義也就開始直接瓦解著社會的價值根基和人們的精神信仰。
第二,在“主觀唯心”中動搖唯物史觀。“娛樂包裝”下的軟性歷史虛無主義實際上是“泛娛樂化”背后的享樂主義、自由主義,裹挾夾帶著歷史虛無主義背后的主觀主義和唯心主義。多種錯誤思想的合流融匯深度侵蝕了人們的歷史意識和歷史觀,使人們在認識歷史、觀察歷史的過程中嚴重偏離了實事求是的思想路線和客觀全面的分析方法,從而墜入“主觀唯心”的迷霧。普通大眾很難區分和辨識這類極具隱蔽性、迷惑性的錯誤思想,而一些主流文章和理論報刊有時又批判駁斥得不夠:或缺乏斗爭精神、難于亮劍論戰,寫出的文章四平八穩、不痛不癢;或揭露剖析蜻蜓點水、浮于表面,難以做到一針見血、入木三分。這些都助長了錯誤思潮對社會主義意識形態的沖擊和破壞。
社會主義意識形態的靈魂所系就是堅持馬克思主義的指導地位,具體到歷史領域就是堅持唯物史觀不動搖。而軟性歷史虛無主義套著“娛樂”的偽裝任意捏造歷史、歪曲事實,本質上就是從唯心主義出發將歷史當作可以隨意涂抹的畫布,從源頭上沖擊了唯物史觀的思想基礎。這種唯心主義歷史觀,徹底顛倒了社會存在與社會意識的關系,認為社會歷史發展依賴于主觀精神;徹底否定馬克思主義群眾史觀,無視黨和人民群眾的主體作用;徹底反對人類社會形態演變的一般規律,把歷史進程說成是隨機和偶然的。此類錯誤觀念滲透蔓延,最終后果必定是從根本上虛無、否定歷史唯物主義,虛無、否定馬克思主義的指導地位。
三、敬重歷史 抵制虛無
面對“娛樂包裝”下軟性歷史虛無主義的暗流涌動、興風作浪,必須頭腦清醒、態度鮮明、行動堅決,沖破其虛假偽裝和重重迷霧,采取扎實有力的思路舉措,旗幟鮮明地反對和抵制這類錯誤思潮。
第一,培養精深厚重的歷史認知。習近平指出:“歷史是最好的教科書,也是最好的清醒劑。”歷史與文化總是一脈相承、渾然一體,要把中華民族深沉厚重的歷史文化作為洞鑒成敗興衰、汲取經驗教訓、照亮前行道路的智慧燈塔,作為塑造民族記憶、支撐民族自尊、增強民族凝聚力和向心力的精神源泉。要夯實文化自信的歷史根基,充分認清中華優秀傳統文化的歷史意義和現代價值,弘揚以史明智、以史育人的人文精神;充分繼承黨和人民在偉大斗爭中孕育的革命文化,煥發對革命先烈和革命精神的崇高敬意;充分弘揚社會主義先進文化,不斷激發堅守馬克思主義真理、堅持中國特色的精神力量。要突出以黨史學習教育為重點,抓好“四史”學習教育,引導黨員和群眾深刻感悟黨和人民進行革命斗爭的艱苦卓絕,感悟新中國和改革開放的來之不易,感悟社會主義幾百年發展的高潮和低谷,在“四史”教育的精神涵養中厚植家國情懷和使命擔當。讓廣大民眾特別是青年人感知中華民族光榮歷史的源遠流長和滄桑厚重,啟迪青年人對歷史心懷尊重、心懷敬畏。
第二,抓住守正祛邪的關鍵因素。習近平指出:“文藝是鑄造靈魂的工程,文藝工作者是靈魂的工程師。”“人”的因素始終是貫徹落實習近平總書記文藝座談會講話精神的關鍵,無論是繁榮文化事業還是傳播先進文化,都需要一支德藝雙馨的文化工作隊伍。要不斷加強廣大文藝和媒體從業人員的思想積累、知識儲備、文化修養和藝術訓練,特別是樹立正確的價值導向、歷史觀念和社會責任。引導他們堅守崇高、追尋意義,堅持傳播真善美的精神旨趣和審美情趣,堅持用文化的力量溫暖人、鼓舞人、啟迪人;引導他們深入學習研究中國歷史、深入挖掘感悟優秀傳統文化和國家民族精神的重要內涵,堅持尊重歷史、敬畏歷史,充分按照歷史背景、藝術規律開展文化創作,堅決抵制和反對任何形式的歷史虛無主義;引導他們正確處理好社會效益與經濟利益之間的關系,努力創作為歷史存正氣、為世人弘美德、為自身留清名的優秀作品。同時,還要堅持以人民為中心的價值導向,不斷激發文化消費大眾的主體能動意識,加強文化熏陶和實踐養成,培養高雅的文化品位和高尚的精神追求,引導大眾以溫情與敬意對待歷史,不為消費歷史、娛樂歷史的文化劣品買單,也不在混亂歷史、虛無歷史的庸俗娛樂中迷失。
第二,構筑思想文化的堅強陣地。習近平指出:“宣傳思想陣地,我們不去占領,人家就會去占領。”歷史虛無主義表面上在虛無歷史,實際上與社會經濟、政治、思想、文化等方面緊密相連,是錯誤社會思潮擾亂思想、扭曲價值、動搖信仰的思想文化工具。要充分了解多元文化交流交融交鋒背景下思想輿論生態的嚴峻性和復雜性,從政治和全局高度認清抵御錯誤社會思潮的重要性和緊迫性,不斷提高政治敏銳性和政治鑒別力,增強反對歷史虛無主義的思想行動自覺。要大力發揚馬克思主義的批判精神和斗爭品質,直面歷史虛無主義對主流思想文化的危害破壞,堅持不懈揭露剖析其內在本質、批判駁斥其錯誤論調、抵御消除其負面影響,引導人民群眾明辨是非、澄清謬誤。要牢固確立唯物史觀的科學思維,學習了解社會形態演進的科學規律,充分認清人民群眾創造歷史的偉大作用,準確把握歷史動力、歷史規律、歷史創造者、歷史認識論等一系列基本問題,構筑抵御唯心觀點和虛無謬論的思想“防火墻”。
「 支持烏有之鄉!」
您的打賞將用于網站日常運行與維護。
幫助我們辦好網站,宣傳紅色文化!