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四篇 探索農村建設之路
三、抓點樹旗三枝花開
張懷英無論干什么工作,從來不盲目干,都會從全局考慮,有他一整套的部署,都要做到事前有準備,事中有落實,事后有總結。凡是了解他的人,都對他這一點給予肯定。
抓典型樹標兵,以點帶面,再全面推進,是張懷英的一個顯著工作特點。1953年,張懷英走上縣委第一書記的崗位以后,他的腦袋里首先裝著兩個勞模,一個是刀把口的黨支部書記,牧業上的典型張老太,一個是白羊峪村的黨支部書記,林業上的典型王殿俊。這兩個人都在抗戰時期成為太行先進典型,張老太在開國大典時被邀請進京,受到毛主席的接見,毛主席還送給他三個特制信封,便于聯系,使他能夠直接向新中國的國家主席反映情況,提出建議。王殿俊也由太行勞模成為全國勞模,五次進京受到毛主席的接見。張懷英擔任昔陽縣委書記后,對這兩個勞模非常重視,他試圖要通過這兩個勞模把全縣的工作帶動起來。然而在組織合作化的進程中,王殿俊率先扛起了農業合作化的大旗,張老太卻在這條路上猶豫不決,經過張懷英的工作才走上合作化的道路。沒想半路上又殺出個程咬金,大寨的陳永貴開始嶄露頭角。他以老少組為基礎,在大寨辦起了農業生產合作社,引起了張懷英的高度重視。大寨的農業合作社,從訂立10年造地規劃開始到治理白駝溝,一下子成為昔陽縣的掌上明珠,隨著糧食產量的不斷提高和糧食統購任務的超額完成,再加上三戰狼窩掌不斷取得勝利,陳永貴已經和張老太,王殿俊齊名,大寨也和刀把口、白羊峪成為張懷英樹立在昔陽的三支花。張懷英大張旗鼓地通過這三個典型來發揚光大,不僅推動了當時的農業合作化運動,也帶動了其它方面的工作。
為能推動當時的農業合作化運動,張懷英不僅以三支花為表率,還在幾個合作化搞得好的地方進行調查和研究,總結了東豐稔、下思樂、團里莊、小東峪等許多農業合作社辦社的經驗,在全縣推廣普及,也把張貴祥、王不里、鄭奎選等一大批省級勞動模范樹立起來,使全縣各個村莊學有榜樣,趕有目標。
歷史上有一句“公生明,嚴生威”的老話。張懷英就是“明”和“嚴”的典型。郭鳳蓮稱張懷英是“嚴肅人”。這話也頗有一定道理。因為他“嚴肅”,有不少人對他有敬而遠之的感覺。他在街上行走,往往是目光直視前方,而對街上兩側來來往往的閑散人員從來不掃一眼;有人找他辦事,也就不敢輕易上門。但這樣的個性并不意味著張懷英是脫離群眾的,或者說他是目中無人。了解張懷英的人總是說:“張懷英心里有人”。上世紀50年代的昔陽人都稱張懷英為“張縣委”,說,張縣委說一句話就能號召多少人,一個舉動就能影響多少人。可見他在昔陽人民的心目中有著深刻的印象,也證實了他那威嚴的面孔卻聯系著廣大的昔陽人民。
張懷英把目光放在了整個昔陽,同時也關心著城關附近的一個個村莊。他經常和城關一帶的干部和群眾接觸,更善于了解城關一帶各個村莊的具體情況,在張懷英的視線里,東關的大隊黨支部書記孔慶喜,南關黨支部書記李明,西大街黨支部書記田金鎖,北關大隊黨支部書記宋志寶,還有李夫峪大隊黨支部書記焦三科,這些人的面孔不僅使他熟悉,而且每個人是什么情況,每個村有些什么長處,存在什么問題,他心里都有一本賬。孔慶喜在掃盲中和陳永貴的對話說明了什么?宋志寶常談人生教化反映出什么樣的人生哲理,體格豐滿的田金鎖處事如何胸有成竹,身材瘦小的李明又如何小心謹慎,這些人有什么事都愿意往張懷英的身邊走,不管張懷英表現得多么威嚴,他們嘴里有什么話都愿意從自己的嘴里吐出來,覺得不吐不快。張懷英只要有時間,總要到他們那里轉轉,不是東關便是河西,甚至不騎馬也要到河東李夫峪轉上一圈。特別是哪個地方發生了什么問題,張懷英要么派人前去處理,要么親自去那里解決問題。就是到了晚年,離休在家的張懷英,家中也斷不了周邊村莊那些白發蒼蒼的老支部書記,他們一旦發現張懷英缺米缺面或者有什么事情,用不著張懷英來吭聲,就有人去幫他。張懷英在他的晚年也念念不忘這些人,過年過節總要在家備一桌酒菜,請這些人敘敘舊事。
張懷英在五十年代跑慣了大寨,同時也帶起了大寨周邊的一片典型。厚莊的黨支部書記王崠周,井溝的黨支部書記趙銀全,龍鳳腦的黨支部書記李顯謨,都圍攏在他的周圍。他團聚著這一群基層干部要干什么?說大寨的工作上去了,陳永貴的工作上去了,你們上去上不去?你們敢不敢和大寨比一比?敢不敢和陳永貴比一比?為了鼓勵他們進行比學趕幫,張懷英曾設計了一個比賽標準,什么紅旗臺,火箭臺,一直到懶豬臺,黑旗臺。你們是扛紅旗還是扛黑旗?所以在比賽的表態會上就出現了“急死陳永貴,氣死拐銀全”和“別看銀全拐條腿,攆不上永貴倒有鬼”的“豪言壯語,”也出現了在1958年刮五風時期,因為搞浮夸弄得陳永貴實在下不了臺,自己扛著紅旗向別人送和扛黑旗的故事。他也注重聽取方方面面知名人士的意見,有一年,他召集了一個知名人士座談會,其中還有兩個清代的名人參加,一個是丁峪村的王化普,一個是黃巖底的陳景玉,這兩個人都是清代未期的秀才,張懷英對他們說,你們是光緒年間的人,經歷了新舊兩個不同的社會,一定有兩種不同的感受吧!這兩位清代的秀才談了他們對舊社會和新社會的不同認識,對昔陽五十年代的變化大加贊賞,張懷英聽了說,我還是想聽聽你們的意見。張懷英在聽取了省級勞模鄭魁選的發言后,感概地對鄭魁選說:“老鄭呀,你要年輕30歲,縣政府就不缺你的事干了。”那一段可歌可泣的歷史,不僅影響著他們那一代人,也影響到他們的下一代。就是到張懷英去世的時候,我曾經看到張老太的子女,其秘書(后任山西省臨縣縣委書記)劉乃柱的子女抬著挽帳送在張懷英的靈前,也看到王崠周的女兒忙忙碌碌地為張懷英的后事奔忙,可見張懷英的影響波及到了幾代人。
抓典型樹標兵是張懷英的一慣做法。他在任期間,總要拿出各個行業,各個層面的典型,比如說在干部參加勞動方面,他要樹大寨的陳永貴,北川的耿德華,沾尚的公社書記李千周。在文化方面,不僅有聞名的四大家,還有象里安陽溝那樣一批文化村,甚至在五十年代大掃盲那一陣,下思樂的掃盲也在中央掛了號。
大寨在上世紀50年代做為后起之秀,能與抗戰時期的太行先進村刀把口、白羊峪一并成為昔陽縣農業戰線上的“三枝花”,與張懷英的關心與培育是分不開的。張懷英任一區區委書記時,大寨是一區的先進村。張懷英任昔陽縣委書記后,大寨又成為了全縣的先進村,成為了全縣學習的榜樣,這不能說與張懷英沒有關系,因為生產典型既需要培養又需要保護,生產典型與勞模培養起來后如果得不到保護引導,往往也是難以長久的,更難以推向全國。可說,張懷英為大寨典型的形成與發展,奠定了堅實的基礎,也耗盡了他畢生的心血。
張懷英作風正派,工作扎實細致,所以他的一言一行號召力大,影響面也廣,干什么事都能聞風而動。同時對各項工作進行好壞對比,對在工作上不踏實、不認真的人嚴厲批評,對貪腐違紀之人果斷決策嚴肅處理,決不手軟。以致許多人在張懷英面前存在著一種畏懼的心里,生怕因什么事惹張懷英生氣,吃不了兜著走。張懷英在擔任七區武委員主任時,正是土改時期,分浮財對干部的黨性就是一個嚴重的考驗,面對大量的銀元細軟,張懷英從不心動,但他身邊的一個工作人員卻經不起財物的誘惑,而被組織嚴肅處理,在大事大非面前他從來是既正已又正人,這就是張懷英。一切財富、名利、地位對他都是身外之物,唯有德行、黨的利益、人民的需求才是根本,厚德載物這句話在張懷英身上得到了充分體現,這種不圖名利的精神在其子女身上也得到了傳承。
相關文章
「 支持烏有之鄉!」
您的打賞將用于網站日常運行與維護。
幫助我們辦好網站,宣傳紅色文化!