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三篇 精心培養
十、一生的情懷
1964年12月,在三屆一次人民代表大會上,周恩來總理在《政府工作報告》中旗幟鮮明地把大寨和大慶、人民解放軍以及我國第一顆原子彈爆炸成功并列在一起,提出了“工業學大慶,農業學大寨,全國學人民解放軍”的偉大口號。大寨的聲譽傳遍了國內外。就在這次人代會議上,毛澤東主席在他的生日這一天,即12月26日特地宴請了陳永貴,并和導彈之父錢學森,大慶奠基人余秋里,大慶鐵人王進喜和知識青年董加耕、邢燕子一并坐在毛主席身邊,并親耳聆聽了毛主席號召農業學大寨,學習大寨精神的有關談話。
這一巨大的消息通過媒體遍跡中華大地,當然也在第一時間里就傳到了張懷英的耳里。那時的張懷英已經被調到山西省文水縣擔任縣委書記,并受到“十月事件”那種不公正的對待。這一消息的傳來使張懷英熱淚盈眶,對他觸動之深,這么多年來付出的汗水、心血與委屈總算有了成果。總理的《政府工作報告》,毛主席對陳永貴的宴請這個消息絕非一件小事,所以他的心情不能不激動。雖然他人在外地,心卻一直牽掛著大寨,大寨的糧食產量有沒有提高,大寨人的收入是不是增加,大寨社員的口糧夠不夠吃,這都是張懷英經常關注的事情。在他離別昔陽的時候,大寨己經是山西省的一個先進單位,今天這個結果,張懷英最初可能預測到了,也可能沒預測到。因為當時貧窮落后的中國,首要的問題就是糧食,國家需要糧食,昔陽需要大寨這樣的生產典型,山西需要大寨這樣的生產典型,國家必然也需要這樣的生產榜樣。因此,大寨這個糧食生產典型走向全國,也是在他設想之中的。
鑒于張懷英對大寨的關注,他同陳永貴的關系也就非同一般。張懷英的工作調動,陳永貴并不情愿,因為張懷英對他的支持他是從心底里感覺到的,再來一個縣委書記究竟對他怎么樣?他還估計不到。所以,陳永貴說他一生掉過三次淚,其中張懷英調走是他最痛苦的一次掉眼淚。雖然他舍不得讓張書記走,但他的胳膊扭不過上級領導的大腿,也只能聽天由命。
然而張懷英卻是自信的,他知道大寨在社會上的份量。大寨的每一個信息都會隨時傳遞到他的心里。1963年昔陽發生七天七夜下大雨的洪災,使他更看到了大寨的力量,大寨人“三不要,三不少”的壯舉震撼了社會,也震動了張懷英。他從內心里感到大寨還是他心目中的大寨。那一年冬天,昔陽籍的原中南局書記處書記李一清視察大寨,以及李一清在北京和中南局對大寨的宣傳影響了好多中共要員,接著又是國家計委副主任張勁夫來到大寨視察,再接著是第二年3月28日至29日山西省委第一書記陶魯笳向毛主席匯報大寨,都使張懷英感到大寨精神大力推廣的日子到了。
直到1990年4月,張懷英去北京看望闊別多年的老上級陶魯笳,陶魯笳又向他回顧了當年向毛主席匯報大寨情況的經過,和毛主席宴請陳永貴的情況。說我前兩天還和董加耕打了電話,核實了一下當時的情況,特地糾正了一個細節,說毛主席稱陳永貴是“莊稼專家”,不是農業專家,是陳永貴聽不懂毛主席的湖南話,回來傳錯了。他向張懷英安排道:“懷英,你回去以后可以去山西省檔案館查一下省委常委會議的記錄,盡力把情況搞準確。”
陶魯笳是張懷英心目中很佩服的一個領導人,從抗戰時在昔陽當中心縣委書記開始到省委第一書記,他和陶魯笳之間都有接觸,對于他的指示,張懷英心領神會。
歷史是不會忘記的,張懷英更是把這筆歷史藏在了他的記憶里。既然新中國農業發展的道路選擇了大寨,張懷英更是那么信心百倍。他希望大寨繼續成長,但對大寨也有擔心。事情往往是一分為二的,出名之后應該再想到什么?這就是對人的考驗,也是辯證法。善于博覽群書的張懷英自然能想到這些。他到文水縣工作以后,和陳永貴打電話也是千叮嚀萬囑咐,怎樣怎樣,如何如何,甚至以古比今,用楚霸王的驕傲自滿來說明現實,說劉邦為什么能以弱變強,項羽為什么會被逼在烏江,這些歷史經驗不能不去研究。陳永貴雖然文化不高,但對張懷英的說古道今卻一聽就明白,這就是所說的心領神會吧!即使張懷英當時己經身陷囹圄,但他依然是很自信的。可以說,張懷英對大寨的建設與發展,是他一生的情懷,好耗盡了他畢生的精力。
相關文章
「 支持烏有之鄉!」
您的打賞將用于網站日常運行與維護。
幫助我們辦好網站,宣傳紅色文化!