原編者按
竊聽電影題材的成功,一定程度上可以理解為意識形態(tài)的力量通過藝術形式表現(xiàn)的成功,而不是真相的揭示。好萊塢以流暢的敘事講述了“忠誠”的必要,在復雜的故事中塑造了對國家的認同。這里,個人對國家的忠誠不只是政治上的認同,也包括對童年、父母、故鄉(xiāng)、信仰的深厚情感,這就是好萊塢“主旋律”的高明之處。
Editor's notes
竊聽題材電影與好萊塢的國家認同
李云雷
《竊聽風暴》很有沖擊力,造成的藝術效果很成功,但這是意識形態(tài)的力量通過藝術形式表現(xiàn)的成功,不是真相的揭示。《竊聽風暴》沒有呈現(xiàn)出德國經(jīng)驗的復雜性,而只是以一種既定的意識形態(tài)來確認當前的世界秩序,呈現(xiàn)出一種單向性思維,比如其中只強調“自由民主”的價值觀,卻缺乏對民族主義與民族感情的表現(xiàn),而后者才是德國統(tǒng)一的重要動力之一。但正因為簡單而出色地表達了一種意識形態(tài),所以它獲得了西方世界的廣泛歡迎。
意識形態(tài)問題怎么才能闡述得更清楚?《全民公敵》的處理方式跟《竊聽風暴》有點像,但不一樣的是,它處理的是內部問題,國家內部竊聽,這種通過內部危機處理的方式,造成了一種意識形態(tài)的正確性。面對斯諾登,就很難以這樣的方式處理。
從國家的角度,不能不提到《007》。《007》里面很重要的變化是他的敵人不是來自外部,而是來自內部,如果和斯諾登事件聯(lián)系在一起就很值得思考。在以往的007電影中,敵人來自外部,如蘇聯(lián)、中國或非洲某個國家。但是在這部影片中,哈維爾·巴登飾演的席爾瓦此前同樣在M女士手下為國家工作,但是他在執(zhí)行任務時,在生死關頭被M女士放棄,他雖然活了下來,卻對M女士及國家充滿了仇恨。
影片的核心情節(jié)便是席爾瓦的瘋狂報復,以及007與他的斗智斗勇。好萊塢這一次所指認的“敵人”不是外部因素,而是內部的離心傾向。不僅如此,在片頭部分,在007與恐怖分子在飛馳的火車頂上糾纏打斗的關鍵時刻,M女士同樣選擇了犧牲,她命令伊芙射擊,子彈射中了007,007與席爾瓦一樣經(jīng)歷了被犧牲的命運。
不同的是,席爾瓦選擇了反抗與報復,而007在隱藏了一段時間,看到總部大樓被炸毀之后,又毅然回到了M女士手下,開始了與席爾瓦驚心動魄的斗爭。007與席爾瓦的斗爭,也是他克服自我內部離心傾向的過程。這兩個同樣被國家犧牲的人是一體兩面,在007忠誠的內心中蘊藏著背叛的因素,而在席爾瓦背叛的行動中隱藏著忠誠的情結,007與席爾瓦的斗爭既是與敵人斗爭,也是與“自我”斗爭。
影片最后,007戰(zhàn)勝了席爾瓦,也克服了內心的懷疑、猶豫與反省,在個人與國家之間達成和解,再度形成了穩(wěn)固、忠誠的“自我”,而在清除了席爾瓦的離心傾向后,影片也重建了一種新的認同秩序。
好萊塢以流暢的敘事講述了“忠誠”的必要,在復雜的故事中塑造了對國家的認同。除去驚險的場面、精彩的故事、正邪之間的斗爭之外,童年生活場景的再現(xiàn)、M女士的人情味及其犧牲、最后的宗教場景等,這些訴諸個人情感的因素,在個人與國家之間建立起了有效的聯(lián)系。
這里,個人對國家的忠誠不只是政治上的認同,也包括對童年、父母、故鄉(xiāng)、信仰的深厚情感,這就是好萊塢“主旋律”的高明之處。
美國或其他西方資本主義國家強調犧牲個人來維護國家整體的運轉,大我犧牲小我,這可以說是其意識形態(tài)上一個重要的轉變。從這個角度看,他們將斯諾登視為“叛徒”,有其內在的邏輯,只是無法彌合意識形態(tài)的縫隙。
本文轉載自公眾號“媒介之變”
「 支持烏有之鄉(xiāng)!」
您的打賞將用于網(wǎng)站日常運行與維護。
幫助我們辦好網(wǎng)站,宣傳紅色文化!