懷念我的故鄉
金秋九月,收獲的季節。故鄉的人,此時在忙碌著收獲花生和稻谷。遠在外地求學,閑暇之余,心里始終懷念著故鄉的一切。懷念著年邁的雙親,懷念著屋前的野花,屋后的古井,懷念著那個我們翻山越嶺才能抵達的破舊小學。所有的這些,構成了記憶中故鄉的細致輪廓。
大別山似乎是上天贈送給故鄉的天然注腳。連綿的丘陵,群涌起故鄉寬闊、厚實的土地,伸向無邊的天際。我的童年便是,徜徉在群山與流水之間,與牛羊做伴,觸摸著大自然最自然的肌膚,享受著無憂無慮的快樂。那時的天,湛藍湛藍的;水,碧綠碧綠的;山,青翠青翠的……純真、美麗,就像是沒有添加作料的農家菜,讓人回味無窮。在自然的懷抱里,與小伙伴們一起,放肆著農家小孩的野性與粗獷,肆無忌憚的奔跑著,叫嘯著。讓那份天真的快樂,在夕陽的照耀下,閃爍著它最為動人的光芒。偶爾調皮時,還會偷偷溜進張大爺或李大叔的西瓜地里,摘得一兩個西瓜,在草地上,在牛背上,吃得不亦樂乎,直到聽到叫罵聲時,才一哄而散。
屋后那連綿的山,也藏匿著我與小伙伴數不盡的故事。春時,我們結伴提著菜籃子,去尋找雨后的野蘑菇。此時,滿山的野蘑菇,承擔著我們肚里蛔蟲的咀嚼的誘惑。提著滿籃子的蘑菇回家時,往往就會換來讓我們解饞的豬肉,那種味道,勝過了世間一切的美食。夏時,我們相約去山上捉知了,捉麻雀,玩的不亦樂乎。總是到日落西山時才牽著牛兒蹣跚而歸,在夕陽的余暉中,傾盡我們一天的快樂。秋天,我們摘打著滿山的板栗,把那一個個滿身是刺兒得家伙,收拾的服服帖帖,山里也充滿著我們小伙伴們的歡歌笑語。冬天,就更好玩了。雪下得越大越好,我們三五成群的,拿著各種誘餌去山上逮野雞,捉兔子,干得熱火朝天……提著野雞兔子回到家,坐在火塘邊等著母親做好香噴噴的野味,以成為我腦海里關于童年不可或缺的美好記憶。當我回家再次看望屋后的群山時,她不因四季的變幻,而失去生機,滿載著我童年的歡笑,在故鄉代代人的陪伴與守護之下,反而越發顯得蒼勁挺拔,閃耀著絲絲的溫暖與感動。
趟過門前那條小河再翻座山就能低抵達的學堂,更是在我的記憶里留下了不可磨滅的印象。每天早飯后便于伙伴們一起,手拉著唱著屬于那個時代的兒歌一起去上學,“小呀嘛小二郎,背著書包上學堂,不怕太陽曬不怕風兒狂……”,童稚的歌喉,天真的快樂,在幽幽的青山間飄蕩著,與藍天白云一起構成了一幅最為美妙的兒童上學圖。貧瘠的土地,簡陋的學堂,卻養育了了我們頑強的生命力和高漲的熱情。小小的校園里,每天風雨無阻的飄蕩著朗朗的讀書聲,“我們是祖國的花朵,老師是辛勤的園丁……”,直至今日,這些句子我都還耳熟能詳。課后,我們玩的最多的便是老鷹抓小雞了,一簇簇一團團,你追我趕,你躲我藏,跑呀、跳呀、追呀、趕呀、打呀、鬧呀……整個操場都蔓延著天真的快樂和無邪的笑聲。隨著上課鈴聲的響起,一剎那間,人群便都涌向教室,吵吵鬧鬧、熙熙嚷嚷的操場頓時就變得鴉雀無聲,空無一人了。“一二三、坐端正”,伴隨著老師的口號,我們便迅速的進入了課堂的狀態,聚精會神的聽著老師講課……
閑暇或放假之余,便在父母的吆喝下,下地幫忙干一些零碎的農活兒,摘花生、倒芝麻、挖紅薯、揀豆子等等。但調皮、貪玩的的天性,使我總在想著法子逃避父母的管束,一不留神便從父母眼皮底下溜走,去和小伙伴們一起去搗蛋,樂不思蜀。等傾盡了一天的精力與興頭回到家時,便總也免不了一頓臭罵。記得有一次,因貪玩結果把牛給弄丟了,直到傍晚還不敢回家,最后在隔壁王奶奶的幫助下,牛算是找到了,但一頓臭罵也還是沒有逃掉。不過即便如此,只要小伙伴們一吆喝,便又好了傷疤忘了痛,繼續去演繹著童年的“斑斑劣跡”。節時回家,與母親聊起這些往事時,母親總是樂呵呵的責罵著那時我的調皮與貪玩。現如今,一起玩耍的伙伴都已長大成人,大多都在外面辛苦掙錢,有的甚至已成家立業了。每每碰到他們時,我多么想再去提及兒時的那些往事,重溫兒時的那份快樂,可當我觸及到他們眼神中的那份生存壓力時,便欲言又止了……
我深深的懷念著我的故鄉,懷念與我共度童年的伙伴,懷念那曾有我求學足跡的學堂,懷念所有在我兒時記憶中曾出現過的人和事。席慕容在《鄉愁》中寫道“故鄉的歌是一首清遠的笛,總在沒有月亮的晚上響起”。是的,故鄉于我們,是一份牽扯不斷的思念,無論天涯、無論海角,我們心底里都包含著那份濃濃的鄉情。這些年,隨著求學道路的遙遠,我與故鄉的距離在空間上被慢慢拉開,但感情上的距離卻日益走近。閑暇時,我時常懷念起我的故鄉,懷念起鄉土中國下,那份給我力量與生命的土地。愿故鄉一切安好!
2010年11月3日 于黃州
「 支持烏有之鄉!」
您的打賞將用于網站日常運行與維護。
幫助我們辦好網站,宣傳紅色文化!