不可逾越:《復興之路》如何“堪比”《東方紅》
云淡水暖
關于張繼剛先生為總導演創作和演出的“大型音樂舞蹈史詩”《復興之路》,國慶節前媒體上已經有了大量的報道,9月29日在人民大會堂正式首演,有一個消息很溫馨,就是報道說“首場演出的門票將全部免費發放給首都工人、農民、社區居民和進城務工者代表。”(《北京日報》),起碼,在主流學者和媒體一疊聲地說“弱勢群體”若干年后的今日,國家花巨資、主創人員巨大付出排演的“大型音樂舞蹈史詩”,底層的勞動者、普通人享受了一回“座上賓”的待遇。
在若干關于《復興之路》的報道中,有兩條比較惹眼,其一“張繼剛希望《復興之路》是繼《東方紅》后又一座高峰”(中國新聞網),張導演的這個說法顯得很有智慧,也很有底氣,“對于《復興之路》與《東方紅》的比較,讓張繼剛顯得很為難。他表示不主張和誰比較,《復興之路》是這個偉大時代的產物,有其獨特、嶄新的一面,所有人已經竭盡全力。核心創意組曾在工作之初即明確:不企圖也不希望在《東方紅》這座高峰上蓋一座廟,而是再去創造一座高峰。”(中國新聞網)
不同時代的思維,不同時代的意境,比較起來的確讓人“顯得很為難”,當然,從表現技術層面,從藝術表現形式層面,可以有一些比較一下的價值,就時代背景而言,“這個時代”是一個“偉大的時代”,“那個時代”(《東方紅》)的時代,亦然是一個“偉大的時代”,之所以偉大,才成就了“高峰”,所以,草民贊同張導演關于“再去創造一座高峰”的觀點。
文化部長蔡武先生的說法,則要明白一些,“文化部部長蔡武表示,這將是一部和大型音樂舞蹈史詩《東方紅》同樣偉大的音樂舞蹈史詩。”(中國廣播網),而且,中國廣播網給出了這樣的標題“蔡武解密《復興之路》:堪比《東方紅》的音樂舞蹈史詩”,對這個“堪比”,草民覺得很有意思,如何“堪比”呢?
中國廣播網說:規模宏大,是大型音樂舞蹈史詩《復興之路》的最大特點,這部音樂舞蹈史詩從1840年一直講述到2009年,時間跨度長達169年,遠遠超出《東方紅》的篇幅,而3200人參演的龐大團隊,也超過了45年前的《東方紅》。
但是,用講述歷史長度的標尺來判斷規模是否“宏大”,有些牽強,《三字經》講了幾千年的歷史,但篇幅未必算“宏大”,因為濃縮到了極致。至于“3200人參演的龐大團隊,也超過了45年前的《東方紅》”。中國廣播網的記者有些功課似乎沒有做到家,根據《文匯報》刊發的“音樂舞蹈史詩《東方紅》誕生臺前幕后”說,“整臺大歌舞動用了強大的演出陣容,包括樂隊、合唱隊和舞蹈隊等等,共計3700多人,他們來自五大軍區的文工團、北京的所有文藝團體,還有數百名工人和學生業余合唱團的成員,參演的有幾十個文藝團體。”,現在是說“3200人參演的龐大團隊”,45年前是“共計3700多人”,怎么會“也超過”了呢?
國慶期間,中央電視臺直播了《復興之路》的演出實況,電視觀眾有幸欣賞了這一“偉大時代的產物”,就傳播技術來說,現代傳媒的確是有優勢,可以在第一時間把這臺時代的大歌舞展示給沒有進入人民大會堂的觀眾。相比于45年前,《東方紅》是經過電影廠的制作之后,才令全國觀眾得以欣賞,這個“堪比”無疑是一個技術化的進步。
還有就是舞美部分,顯然,現代電子、控制、顯示技術的大量采用,也非45年前能夠相比,那面巨大的LED顯示屏,在計算機技術的配合下,其視覺效果當然較原先的幻燈、電影背景要來得豐富。但是,草民覺得,那個舞臺上的弧形裝飾,似乎是華麗有余,而寓意不足。
還有,從舞蹈表演的技術而言,無疑也有其時代的特質,據張導演的團隊透露,他們采用了一切可以采用的時代、歷史元素,民族舞、芭蕾舞、現代舞,幾乎都有所能夠采用的藝術樣式都用上了,就“多樣性”這一點,當然也是契合了時代的。
然而,總的來看,就感染力而言,就親和力而言,就歷史感而言,坦率地說,《復興之路》顯得不太“堪比”《東方紅》了。
《東方紅》首先給人以鮮明的政治立場,雖然沒有明確地從1840年以降說起,但1921年之前的歷史,無疑是1840年以降的歷史的延續,其內涵是有其歷史邏輯的,這就是《東方紅》一直在堅持的一條思想主線,就是幾千年的封建統治,百年以來的帝國主義入侵,軍閥混戰的演變,導致“三座大山”的存在,導致壓迫者與被壓迫者之間的不可調和性。
《東方紅》的第一幕《東方的曙光》,是講中國共產黨的誕生和工農革命的興起的,第一個舞蹈《苦難的年代》,直截了當地反映了三座大山對工農民眾的壓迫,記得角色中有帝國主義殖民者,有西崽狗腿子…,接下來的幾首曲子《北方吹來十月的風》、《工友歌》、《工農兵聯合起來向前進》、《農友歌》…,都極具鮮明的時代特色和階級屬性。
比如《安源路礦工人俱樂部之歌--工友歌》(勞工神圣):
被污辱的是我勞工,被壓迫的是我勞工。
世界啊,我們來創造,
壓迫啊,我們來解除。
創造世界除壓迫,顯出我們的威風。
聯合我勞工,團結我勞工,
勞工,勞工,應做世界主人翁。
應做世界主人翁。
比如《農友歌》:
霹靂一聲哪震乾坤哪,打倒土豪和劣紳哪。
往日窮人矮三寸哪,如今是頂天立地的人哪。
天下的農友要哪翻身啊,自己當家作主人哪。
一切權力歸農會啊,共產黨是我們引路的人啊。
粗黑的手哇掌啊大印哪,共產旗幟照人心哪。
鳥銃梭鏢握得緊哪,堅決革命向前進哪。
坦率地說,這才像是中國共產黨領導下的中國工農大眾的心聲,才更像是反映中國共產黨領導中國革命的歷史背景在文藝舞臺上的展現。而且直截了當,明明白白,像是當時工農口中發出來的話語。
相比之下《復興之路》的一個特點就是其濃郁的“雅文化”品味,比如,“一段悲愴的誦賦《山河祭》響起,‘盤古開天,三皇拓土……列強入室、赤縣刀俎……’”(《長江日報》),文人味道很濃。記得其中有一個白胡子、白衣老頭,站在舞臺的最高處,從衣著上看,像是士大夫之類,不知道是不是孔夫子?老莊?甚至是“三皇五帝“的形象?
蔡部長說,“假如能有幾首歌曲被群眾傳唱,就是對他們(主創人員)最好的回報。”,這一點,草民認同,但也有些擔心,因為現在創作的歌曲,好唱和好聽往往難以統一,而《東方紅》在這一點上堪稱高峰,《農友歌》、《八月桂花遍地開》、《就義歌》、《紅軍戰士想念毛澤東》、《情深意長》、《過雪山草地》、《七律.長征》、《松花江上》、《大生產》、《南泥灣》、《保衛黃河》、《團結就是力量》、《解放區的天》、《人民解放軍占領南京》、《贊歌》、《毛主席的光輝》…,基本上都是好聽又好唱的。
僅就這一點而言,《東方紅》目前還不可逾越。
「 支持烏有之鄉!」
您的打賞將用于網站日常運行與維護。
幫助我們辦好網站,宣傳紅色文化!