李連杰要塑造什么樣的形象?
——評李連杰和李連杰的《霍元甲》
樂民
以本文與“東回歸線”網友共賞。
李連杰要塑造什么樣的形象?的確是到了要問一下的地步了。
一、《霍元甲》以前的李連杰
從1980年的《少林寺》一炮打紅,進而掀起武術運動員從影的浪潮,李連杰堪稱是一個走在時代前列的人。
他的演藝生涯從與香港著名導演徐克的合作開始進入顛峰,以投靠好萊塢成為不值得羨慕的“國際”演員而告終。
在李連杰與徐克合作的過程中,徐克作為一個資產階級的知識分子,所設計的形象盡管有這樣那樣的錯誤,但始終是有底限的。這底限是一個中國人起碼的尊嚴。
而當李連杰開始投靠好萊塢,到西方資本主義世界發展以后,我開始對他的形象大打折扣:
1、《轟天炮4》也就算了,雖說演的是反面人物,也算是心狠手辣、威風八面,把洋人主角打得毫無還手之力,還算沒給中國人丟臉。
2、在《致命羅密歐》、《救世主》、《龍之吻》里,就完全按照外國大老板的要求把自己塑造成一臺精確、完整的、沒有內心世界的殺人機器——徐克手中“黃飛鴻”的靈氣蕩然無存。
3、到《出生入死》就更離譜了,扮演了一個來自臺灣的軍事情報員。
我記得在原版中有這樣一個場景:李連杰和幫手去一家店。店員問,“你是哪里人?”他說“臺灣”店員又問,“和中國又什么區別?”他的幫手插嘴說,“這是兩個不同的國家”也就是說,李連杰開始可以接受在一部把中國和臺灣稱為兩個不同國家的影片里扮演角色。
如果是自幼在殖民地接受殖民教育的劉德華(參見《黑金》原版)之流做出這樣的事,我是可以接受的。而作為生在紅旗下、長在新中國、受黨教育多年的一個前國家武英級運動員做出這樣的事,我就的確有點難以接受。
4、后面的《狼犬丹尼》就更不用談了,開始可以接受塑造一個把中國人作為畜生的形象——證明了自1980年以來,中國共產黨對運動員的思想品德教育完全失敗。
李連杰自投靠好萊塢以來的演藝歷程,可以用一句話比較貼切的形容出來,就是“兩眼不辨是非事,一心只有孔方兄”。
那么,到了《霍元甲》。他又在這部被稱為收山之作的影片里塑造了一個什么形象呢?
二、李連杰的《霍元甲》
李連杰的《霍元甲》,實質上是三個方面:一個是歷史的霍元甲,一個是電影的《霍元甲》,還有一個是李連杰的《霍元甲》。
(一)歷史的霍元甲
說到霍元甲這樣一個歷史性的人物,必須對他的歷史有所了解,根據真實的歷史,在歷史許可的范圍內進行藝術的加工和夸張,而不是不顧歷史的真實,在想象的天空里任意編造,把死的說成活的,把黑的變成白的。這樣才是一個對歷史和藝術負責的態度。
歷史上的霍元甲,生長在天津郊外農村的一個武術世家,世代中農,以種田為生,所習“迷蹤拳”可能是華山派的分支,并非狠猛的路數。霍家人丁興旺,除霍元甲英年早逝、霍東閣遠走異鄉外,皆得享天年。霍元甲早年務農,后去天津做工,升到工頭,為人低調、不好顯山露水。因力退群痞而在津門揚名,經眾人邀請在津門與上海兩度應擂,使外國大力士聞風喪膽、不戰自退,并在上海接替農勁孫主持精武會。后具有日本軍國主義背景的虹口道場下書挑戰,霍元甲與弟子劉振聲二人力挑日本教頭三四十口,威振中外,被日本軍國主義視為眼中梁木,即以請醫生給霍元甲治病為由,用爛肺藥將霍元甲毒死,時至霍元甲威振虹口道場不過十日。
(二)李連杰的《霍元甲》
在李連杰的《霍元甲》里,這樣一個性情平和、中農出身的民族英雄變成了一個在市井長大、以打擂為生、性情殘暴、交友不慎的,與偏執狂的精神病患有的一拼的江湖惡少。因打擂與人結怨,被仇家滅門,后遠走他鄉,領悟人生真諦(看孫儷的服飾,這個霍元甲起碼到了江西。從天津到江西,再從江西到天津,真夠難為的)。因代表國人與外國力士比武,在擂臺上死于中毒。這樣的改編,對歷史的霍元甲究竟是污蔑呢,還是贊揚?
在李連杰的《霍元甲》里,口口聲聲說,“我霍元甲只是一介武夫”。霍元甲真的“只是一介武夫”嗎?歷史上的霍元甲不僅是一代武學宗師,而且還是一個憂國憂民、同情革命的愛國志士。
霍元甲與大刀王五交好,大刀王五為救譚嗣同劫法場失敗,被清政府處死后將人頭懸于鬧市,霍元甲帶劉振聲在《老殘游記》的作者劉諤的幫助下乘夜盜下王五人頭,入土為安。經此事,身后才有革命先行者孫中山題詞“尚武精神”一說。不然,敗外國力士者眾,怎么就輪到他有這樣的題詞呢?!
霍元甲一生的三個亮點,就是“葬王五人頭”、“退外國力士”、“挑虹口道場”。那么這樣的行為,難道會是“一介武夫”的所為嗎?
李連杰的《霍元甲》對這樣一位民族英雄、愛國志士,到底是揚是棄、是褒是貶,是不是可見一端了呢?
曾有網友用歷史的霍元甲未敗四國力士為由代為辯解。我要請問的是,望風而逃竟然沒有當場拿下更來得威風八面嗎?就算不及,霍元甲與劉振聲二人力挑日本教頭三四十口,這是何等風光無限之事,不知為何李連杰卻棄之若敝、視而不見呢?
(三)電影的《霍元甲》
目前為止,沒有其他以霍元甲為題的影片。所謂電影的《霍元甲》,實質上是對電影的霍元甲死因變化的一個探索。
從李小龍的《精武門》開始,對于霍元甲的死因發生了一些令人驚訝的變化。
在李小龍的《精武門》里,霍元甲死于日本臥底在藥中的下毒,這是比較符合歷史的。盡管為了突出個人英雄主義,把精武會的其他人寫得不堪一擊,也是屬于藝術的加工。
到了由李連杰主演、陳嘉上導演的《精武英雄》,霍元甲的死就變成在中毒后被日本人打死了。這樣一個變化,實質上是變相地在抬高日本人的地位。從人所不齒的下毒暗害到起碼是場面上的死于非命,長了日本人不少的臉面。還有陳真要去日本留學而不是那個“我少讀書”,一個莫名其妙的日本女朋友,一個愛好和平、與陳真旗鼓相當的日本第一高手,一個懂得羞恥的日本教頭,日本外交部和軍部的分歧……增加了日本人不少的戲份。
這種情況的產生,主要是因為當時日本的經濟正處于史上最好的黃金時期,海外的華人也走出了被普遍歧視的低谷(這里就不能不提到毛澤東領導下中華人民共和國所起的作用)。像香港這樣的殖民地與它的來往非常密切,長期接受殖民教育的陳嘉上這類導演不可能、也不會被允許拍攝如李小龍的《精武門》這樣主題的影片。同時,陳嘉上也要別出心裁,迎合當時的一些風氣,就搞出了這樣一部還算好看的商業片。
到了李連杰的《霍元甲》,可能這是第一部以霍元甲為題的影片。在這部影片中,霍元甲的死因是在比武過程中毒發后身亡,死在擂臺上。這樣呢,還是陳嘉上《精武英雄》的路子。
問題是出在李連杰的《霍元甲》在毒發失去戰斗能力后,還是贏了——是他的日本對手在明知他失去戰斗能力,并了解他手下留情以后,主動地認輸才獲得的形式上的勝利。也就是說,我們的勝利必須是依賴敵對方人格的高尚,承認我們的勝利才能獲得的。這樣就比較可恥了。
之前煞費苦心地描寫日本那個“高手中的高手”品格如何的高尚來作為鋪墊;還有國人在霍元甲出現明顯毒發癥狀后沒有引發任何騷動和混亂的看客行為——這種看客行為,再加上設計在馬戲園子的擂臺,暗示這些民眾并不是把霍元甲視為一個代國出征的民族英雄,而是普通的斗雞、斗狗一般性質的觀賞,所以才處亂不驚、勝故可喜敗亦欣然……等等,等等。
這就是李連杰的《霍元甲》,一個用我們的民族英雄贊揚軍國主義人格高尚的故事。
“人不能無恥到這個地步”,我認為把陳凱歌的這句話放到這個地方,恰如其分。
「 支持烏有之鄉!」
您的打賞將用于網站日常運行與維護。
幫助我們辦好網站,宣傳紅色文化!