世路上行走的詩行
——浪淘沙其詩其人
黃紀蘇
一
浪淘沙的詩集《弱勢群體之聲》,它的出現(xiàn),使人心頭一緊,仿佛又聽見人體從塔吊,從腳手架,從樓頂墜地的聲音。集中就有一篇《腳手架》:
是什么力量驅使你
十有八九拿不到工錢的手
攀上城市的懸崖
把饑餓插在
這繁華的最高點上
可正是這力量敦促我們
九死一生的勞動者
攀上一個世紀的塔尖
把紅旗插在
南京總統(tǒng)府的
琉璃瓦頂
呵,這夜
正在顫栗的力量
緊裹著寒冷和悲苦的風衣
他攀上了世界的頂峰
看,神把自己的頭顱
插在了黑暗中
算一算,自己已經(jīng)有二十多年不曾將一首現(xiàn)代詩反復吟誦了。這里面當然有趣味上的原因,我更喜歡古典的詩歌形式,雖然大都風花雪月,局面不大,但能斟酌音聲,鍛煉形象,悅人耳目,總不是件壞事。至于現(xiàn)代詩,二十多年前讀北島(“在宣判到來之前/宣讀那被判決的聲音”),讀舒婷(“我必須是你近旁的一株木棉/作為樹的形象和你站在一起”),覺得這樣的詩體確有存在的必要。但后來每況愈下,翻閱文藝刊物時每每撞見“美人雙腿高擎/我如老漢推車”、“噴精”、“XX挺起來/我們也沒辦法”、“再深一點再/再重一點”之類的詞句。像這類要模樣沒模樣、要德性沒德性、耍流氓又耍不過淫穢光盤的東西,他或有出版的理由,我確無閱讀的興趣。不過,現(xiàn)代詩的當代歷程,倒也應了俗話所謂“走哪兒說哪兒”:它印證了詩行與世路即社會過程之間那類似月暈之風或腎虧口臭的標本關系。因此,《弱勢群體之聲》的出現(xiàn),雖然一點也不會妨礙現(xiàn)代詩人繼續(xù)出沒橫襠立襠,但它確以自身真誠而有力的存在,重申了詩歌與社會生活的血肉聯(lián)系,像路邊的標志,指點著中國社會正在經(jīng)歷的又一次深刻的變化。
行走的野草
被踐踏的蒼茫的隊列
牛馬的苦役也做不穩(wěn)的奴隸們
地下礦石最粗啞的裂隙間
出發(fā)的兵馬俑——
被搶奪了田宅走投無路的農(nóng)民
被霸占了妻女傷絕無告的窮人
被警察的電棒擊碎頭骨的民工
被白條、稅單、攤派壓榨得
痛飲農(nóng)藥又死去活來的寡婦
被白白踢出廠門的下崗工人
被土豪劣紳圍剿的告狀教師
被貧官污吏打入牢獄的革命干部
兩年都拿不到一分工錢的打工妹
被官紳明目張膽騙去集資款的
城鎮(zhèn)貧民
還有無數(shù)無力爬行
卻以心的哭嚎出發(fā)的人
中國的子夜
絕望在急行軍
——《上訪者》
對于中國近十來年的發(fā)展,站在不同的位置自會看到不同的真實。前些天電視里播放紀念小平誕辰100周年的專題報道,一位家住北京的老太太被這些年的好生活感動得泣不成聲——我想九九艷陽天下如林的好房子如潮的新車子也大都沒空著。只是,在世界經(jīng)濟中“一路飚升”的中國之旁,還蹲著另外一個同樣真實的中國,一個由農(nóng)民、工人和其他被邊緣化的群體所組成的中國。《弱勢群體之聲》中的幾十首作品便是為這個中國所雕造的一組椎心泣血的群像。
刀。人有刀
我有頭,有肉,有內臟
屠宰或割開一個想不通的念頭
小東,這個黔南山區(qū)的青年
就這樣讀了大學
科教興國,小東的父親
這位掃盲班的中國農(nóng)民
操刀而起,千辛萬苦
不能白費啊,小東父親
年收入只有,七百元的農(nóng)民
沖進了城里的大醫(yī)院
把腎交給有刀者吧
小東,就這樣有了學費、路費
和一件城里地攤的新衣服
“娃兒,你要好好讀書哇
我們死也不能再做魚肉呀!”
小東,在日記里默寫了
千遍的父親的血淚
寂然無聲
同學們只發(fā)現(xiàn)
他不會電腦,沒有手機
還不認識避孕套
是個冬天不換衣服的貧困生
第二學期,貧困生小東
找到了一份搬運垃圾的鐘點工
從此,兩朵黑色的
向日葵開在眼中
——《父親的腎,小東的大學》
對于1990年代包括教育產(chǎn)業(yè)化、醫(yī)療產(chǎn)業(yè)化在內的社會過程來說,這無疑是華燈的背影,照片的底版。企業(yè)家論壇上的主流經(jīng)濟學家可以把生命、苦難、憤怒涼曬成中性的“單位產(chǎn)出”、“比較優(yōu)勢”、“國際循環(huán)”,但詩人卻從背影和底版走來,將血淋淋的原始積累和盤托出。深圳工業(yè)區(qū)這個中國改革開放的神話,那里每年至少2萬打工仔的手指、手臂被嚴重缺乏勞動保護措施的私企工廠的機器斬斷:
二萬
二十萬……
血淋淋白骨鋒利的手指
刺在深圳淫逸無度的夜空
金錢擦不去的血光
灼烤著蛇口、羅湖
還有香蜜湖高爾夫球場上
吐著蛇信的頭顱
滿天揮舞的血手
一年至少二萬
十年至少二十萬……
無法統(tǒng)計飛濺夜空的流星
拖著鮮血和骨髓的
慘叫
應和著恐怖得令人戰(zhàn)粟的
車床、磨床、洗床……
和一切兇殘機器
輾碎的人性
二萬
二十萬……
打工仔的手指
給老板和太子們
打造經(jīng)濟奇跡的手指
為一個時代的臉
貼滿黃燦燦金子的手指
二百萬……
親屬拿不出訴訟費的手指
二千萬……
中國大地上彈響忿怒哀歌的手指
來料、加工、外銷、免稅
這個開膛的魚村
是世界一流的投資環(huán)境
血沫翻滾的肉漿
釀制著特區(qū)新股的紅利
二萬
二十萬……
打工仔的手指
二百萬、二千萬……
十指連心的靈魂
血痂石塊般磨利的匕首
刺在深圳淫逸無度的夜空
——《深圳的手指》
讀這樣的詩,眼前仿佛無數(shù)血肉模糊的手指在鋼琴鍵盤上跳躍,為另一個中國或另一個世界的花好月圓演奏著山高水長的樂曲。
中國
接在帝國主義收銀機上的
悶罐車
十三億雙管道縱橫的臂膀
搭成土洋老板們的
世界工廠
十三億座軀體的高爐開工了
血的蒸氣向五大洲噴射
黃色的肉塊煅造出燙手的美元
十三億顆心
那些黑夜中廢棄的肝膽
都冷卻成銹蝕的爐渣
——《罐裝勞動力》
十三億這個數(shù)字顯然不準確,因為高爐不光出爐渣還出優(yōu)質鋼。在優(yōu)質鋼的眼里,中國是一塊熱氣蒸騰、充滿七彩夢幻、只是自由還嫌不夠的地方。歷史的輪回就這樣無情,我們的學者高舉“二元對立”的思想方式正往地下摔得起勁兒,社會就離開人性的灰色地帶,重新回到一分為二的貧富世界。浪淘沙的詩里出現(xiàn)不少上次中國革命的符號,如陳白露阮玲玉楊白勞,如聶耳魯迅,當然還有毛澤東——如今為毛澤東招魂招得最起勁的,正是用紫銅之類鋪陳豪宅的達官新貴,以及在他們房前屋后打更守夜的厲以寧張維迎們。
在桑拿房淫蕩的燈光下
是喜兒給財主們松懈筋骨的崗位
和她曾經(jīng)畏罪自殺的父親不同
她不僅是違法者
而且,是拼殺了一天的征服者的
慰安婦
喜兒你那慣于把捏鐮刀
純樸勞作的手
清明茶尖般展不出
一張戶口薄
喜兒,你欠了債
你田野山梨花般的青春
就是賬單
秋收到了,一個時代的秋收到了
金幣打造的律法
比你的鐮刀鋒利千萬喲
中國所有美麗山村的貞操
就這樣被收割了
無數(shù)挑花盛開的故鄉(xiāng)
就這樣被收割了
一如超市菜架上廉價水嫩的油菜
大春哥啊,滿面漢奸威風的大春哥呵
你如今,怎么
還要以良民的標準
維持冶安
太陽又出來
太陽又從東家林立的高樓間出來了
喜兒,你村口苦井漂洗過頭發(fā)
終于沒有變白
它又被開發(fā)公司一夜的紅利染透
飛揚成整個時代的旗幟
盛開祖國大地罌粟
——《喜兒進城》
1990年代以來,中國的邊緣群體日益壯大。知識階層開始分化,一部分沿著1980年代“上帝寵兒”的路線拾階而上,與中國的強勢集團形成官、產(chǎn)、學的三位一體。另一部分則加入朝不保夕的打工盲流,與農(nóng)民工城市貧民輾轉在艱難的底層,呼吸著人世的炎涼。他們的大量存在,為社會主義、人道主義的重新登陸提供了灘頭,使精英主義意識形態(tài)和弱肉強食社會原則第一次陷入被“撤資”的危機。
黃花崗車水馬龍的高速路口
烈士尸骸奠就的
現(xiàn)代化牌坊下
聶耳,我遇見了你
一個衣衫襤褸的盲流
一個被藝術和神圣剝奪了名字的孤影
一個繁華都市的人渣
一個金錢宣判的罪犯
服役吧,一日三餐就是你的罪證
……
但,腳下是尊嚴全面失守的
淪陷區(qū)
而你就是時代捕殺的亂黨
黃花崗的血雨腥風呵
是誰還在非人非鬼的歌唱
聶耳,我看見了你
不,我只看見了那不斷抽動的嘴唇
那鮮血噴濺的嘴唇
正面對侵略者被迫著
被迫著
發(fā)出最后的吼聲
一個時代的義勇軍戰(zhàn)士倒下了
聶耳,我看見了你
在浸透鮮血的圣歌中復活
——你就是藝術之子
——孫志剛
用23歲的青春鑄成最危險的時刻……
——《廣州街頭相遇聶耳》
中國這些年的基本走向,當然可以用“崛起”來概括。在精英階層看來,崛起的主要功勞歸新興的資產(chǎn)階級。這應該說有一定的道理:中華民族到底還是整體,一部分人把自己吃得膘肥馬壯,中國經(jīng)濟的總腰圍自然也就上去了。關于“崛起”的本質,除了townhouse的落地窗,肯定還有其他視角。這視角未必如廣角鏡頭面面俱到,但肯定比花木掩映的落地窗更真實一些。
西方說,中國一夜間崛起了
但我知道那張國民經(jīng)濟的底單:
成千上萬中國民工
正長眠在摩天大樓的基礎下
正如憲法上最公正的開頭:
“這是一個以工人階級為基礎的
社會主義國家……”
——《民工,一個時代最沉痛的名詞》
二
初見浪淘沙,很難跟《弱勢群體之聲》聯(lián)系到一塊。這是位南方女子,細高個兒,清秀中透著文弱,看上去很適合做現(xiàn)代時尚女性,甚至闊老公的珍珠鳥。她經(jīng)歷比較豐富,干過海關漁政,當過編輯記者,好像還任過團支部書記。她1990年代初開始寫詩,被《詩刊》在一個什么新人新秀欄目中“推出”過——還出版了一本詩集《無鳥的秋天》。那時她沿著知識精英的成長路線,從大學進入白領隊伍,離開家鄉(xiāng)成都到中國改革的發(fā)祥地做起公務員,過著不算富裕、衣食總還無憂的生活。讀她那個時候的詩作,仿佛燈下女兒用語言的金針穿著幻想的彩線,在綢緞一樣的日子上刺繡綺麗的心事——用她自己后來的總結就是“唯持雪夜,但問花朝”:
還有誰能在南方的天空下懷想
旋轉的云,高貴的路
以及平原的合唱
——《太陽的線索》
春天大地在復蘇
我骨質中的病在復蘇
它踏著我的眉山浪跡天涯
歡聲笑語咋上我的額頭
我拿出多年積塵的燈和長夜
來贍養(yǎng)這千載難逢的大病
——《關于病的日記》
黃昏自上游而來
潮漲潮落已是前世之緣
海的胸前一朵落日
素若水蓮
不知從何時起
濤聲中有了咸味
而滄桑單純如一葉
風中的小船
當海也想象的時候
這條船被當作岸
人們叫它海市蜃樓
——《第三之眼》
她有一首《六匹小黑駒》寫得青蔥可愛。讀詩不是查帳,不好說小黑駒筆筆都是詩人的自畫,但我想總有兩筆寫出了作者那時未必很自得但起碼挺自信的人生狀態(tài):
在高原的夜晚整齊地
昂起頭顱;
烏亮的蹄穿過森林
一會兒沉默,一會兒
嘶鳴,像擦亮的火柴的光
驚醒中
隨著嗤嗤的鼻息
又水花般逝于大地
只有烏亮的蹄聲
遠遠地,又近近地
傳來
像火焰忽明忽滅
沒有束縛的鞍轡
沒有鞭子在背后追趕
沒有時間,沒有地點
而他們竟飛起來
金黃的鬃毛,飄動的肌肉
烏亮抖擻的蹄子
每一根鬃毛都帶了電流似地撐起
是什么,藏于深曠的暗夜
驅使金黃的鬃毛
瘋狂而不停地飛起
六匹小黑駒
詩歌跟人生的關系,有時錯綜曲折,有時單純得像照鏡子。那時中國的天邊雖已雷聲隱隱,但房地產(chǎn)股市的禮花正把天空涂抹得姹紫嫣紅,人人都覺得好運當頭,眼看就要跟著時代的風水轉入富人區(qū)。知識階層也是忙著尋找自己跟市場大潮的“接合點”。寫詩已等于犯傻,詩人們要么棄而從商,將既有詩名詩才盡快出手,換張經(jīng)濟快車的站票;要么原地蹲下,把詩壇變地攤,跟左鄰右舍的法制雜志、奸情小說一起向川流不息的性器官苦口婆心,勸它們“路過經(jīng)過別錯過”。那些有詩才詩膽卻無詩心的“詩人”,本來天造地設的賈雨村,卻生不逢時,硬著頭皮當了若干年賈寶玉,這時遇赦歸隊,棄暗投明,真是皆大歡喜的事情。浪淘沙卻是生就的詩癡,這恐怕在早年就定型了。她平時談話中常為得到一恰當?shù)脑~匯而尋尋覓覓,這種表達的緊張在女性中十分罕見——那些跟著港臺電視劇學做都市佳人的老少娘們,雖然語言貧乏卻都能音韻悠揚。發(fā)現(xiàn)浪淘沙的詩人黃以明注意到她“用詞非常華麗”。她與友人通信喜用古典文字,我這里收到的幾封盡是“天改夏色,木動秋聲”“玉路橫秋,荻風入肌”之類結對成雙的句子。我到旅館訪過她兩次,印象中不是一個能把日常生活經(jīng)營得多井井有條的人。但她自己手制的詩冊卻清新素雅,從裝幀設色到字體插圖——還有封面上貼的幾枚綠葉一朵紫花——都透出對“自己的園地”的珍愛,所謂“一簞席,一瓢飲,在陋巷,人不堪其憂,回也不改其樂”說的就是別人看他一無所有、他自己覺得什么都有的一路人。精神大觀園所需物質基礎其實有限,溫飽而已。我常常在陋巷里溜跶,不少破舊的墻壁為牽牛藤葉所覆蓋,一樣生機盈盈;黃昏飄雪時低矮的后窗流出的燈光,更是溫暖人心:或許一個退休小學教師,或許一個愛好文藝的青年工人,正沿著白紙黑字筑就的時空隧道進入更廣大的世界——我的同事黃覺也一個跟頭翻到“終年濕漉漉、天空飛滿女巫”的愛爾蘭北部。據(jù)我的觀察,精神大觀園跟知識的多少尤其是學歷的高低沒有太大聯(lián)系,關鍵看性情人生觀是否兼融。因此,那里的常客往往平民百姓多些,為要務所困的博士生導師文藝名流倒是難得一去,去也是浮皮潦草得像首長視察。就這樣,浪淘沙繼續(xù)在精神大觀園中詠雪賦菊,作著詩歌逍遙游。她有首《種花》借的是佛陀釋迦的外殼,但裝些什么,我說不太好。不過其遼闊的想象、神秘的意象、如風行云走般的節(jié)奏,確實需要不疾不徐的心律和不慌不忙的步調。而這兩樣東西正把浪淘沙和烏煙瘴氣的詩歌同行區(qū)別開來,同時也把她和正在沉入社會底層的廣大人群暫時區(qū)別開來。
種花的季節(jié)王子要出行
王子騎一匹木馬
木馬駝著百花的種子
木馬很美
聚聲色萬物于一身
王子騎在木馬上木馬午夜嘶鳴
王子聽見無始以來的欲望
在乾坤之上木馬踏過
落花川流不息
王子伸手拈起一片天地
撥開幻化鐘鼓四起
王子交出王冠和圣心作為天長地久的證據(jù)
王子做完了這一切
王子要出行遠離永恒
遠至夢的疆土遠至一年之外
王子騎在木馬上追趕天地
木馬頭頂日月
群峰如鞭心原萬古寂靜
木馬叫虛空
王子騎在木馬上無所從來亦無所去
王子不厭其煩地打理花開花落的生意
王子傾心于這無涯的工作
王子騎在木馬上享受著天荒地老的絕境
木馬駝著百花木馬駝著天機和隱秘
……
王子騎在木馬上王子要出行
王子發(fā)誓要拯救種子內部的煉獄
王子的善心普及墓地和狼群
……
王子要出行王子騎在木馬上
王子拋掉了頭顱和身體
王子是紅塵一粒包容萬壑千山的紅塵
王子騎在木馬上沉靜如大風
木馬來至獵戶座的深處
木馬馱著百花的種子,里面暗藏風聲
大風穿透百花的皮膚
屋舍人煙的聲音掛滿木馬的毛孔
王子騎在木馬上百花的孩子如雪誕生
……
浪淘沙還有首優(yōu)美動人的《盲姑娘》,結尾一段是這樣的:
一個坐在水車唇邊的盲姑娘
她的木桶里裝著苦心的月亮
她抱著一只黑色的火把
在四野的村莊,在簡樸的時刻
盲姑娘,你不能說夜是你無盡的寶藏
這詩讓人不由想到前引《父親的腎,小東的大學》。盲姑娘抱著的那只“黑色的火把”和干上垃圾鐘點工的農(nóng)村大學生眼中那“黑色的向日葵”,一樣讓人在弱者的無望之望中體會出難以名狀的苦澀。但兩者的差別也同樣明顯,盲姑娘更像一件其他什么事情的隱喻,而不像一個真實群體的代表;她更是一種美學的存在而非社會的存在——如果放在《弱勢群體之聲》里會不合群。
1990年代中后,煙霧散去,遍地狼藉,社會過程兇相畢露。詩苑更是讓路人掩鼻,里面的正派人為獨善其身,只好搬到別處。浪淘沙就是“抱樸遠離”“以為平生嬉游盡矣”。她在精神大觀園中選了一處更偏僻的所在——就算它櫳翠庵吧——“仰止我佛靡涯之大悲雄力”,成了佛教居士。每頌佛號,“如含淚呼久離之父母。故雖處花城紛繁,然禪心尤寂”。有趣的是她轉而學著用舊體詩詞為這段人生的繪影圖形。舊體詩在當代已不構成“壇”“林”之類的社會競爭場或等級體系,五絕七律基本自產(chǎn)自銷,最多示二三友人,說來屬于真正的“私人寫作”。浪淘沙知道我有這方面的興趣后,抄寄過一組詩詞并題名《今竽集》。集中頗有一些涉及參禪禮佛的經(jīng)歷,如《丑奴兒·大佛寺》:
晚風遍參如來意。瑟瑟蕭蕭。瑟瑟蕭蕭。墨池花雨幡幢飄。 清磬聲傳貝葉情。摩呵般若。摩呵般若。鳥依禪杖念彌陀。
又如《禪坐》:
碧紗窗外月如銀
宴坐焚香寄此心
靈通一點閑情念
恐使覺海化煙汀
再如《無著庵》:
晚蟬送秋節(jié)
疏鐘洗艷色
風敘齋鼓夜
燈語緇裟袂
掌合數(shù)珠寂
香拈白衣客
對坐窗月看
蓮開旃檀閣
九十年代中國的宗教形勢與八十年代有所不同。就知識階層而言,八十年代乘潮御風,全線飄紅,要繼續(xù)“上層次”需服用中華鱉精而不是“人民的鴉片”。那喜氣洋洋的局面無需“不生不死不凈不垢”的辯證法來打擾。個別讀書人也有落發(fā)為僧的,但那時價值觀正在急劇轉型,不擇手段開始成為通行的手段,奔竟之徒急了取道佛門完全可能。尋常之輩倒是紛紛皈依了基督,唱圣詩背圣經(jīng)的同時學了英語,這樣跟“先進文化”就能有更多更深的交流。轉入九十年代,尤其到中后期,讓一部分人先富起來的發(fā)展模式終于讓一部分人先窮起來。被兩極撕開的中國社會血肉模糊,無助無告的底層除了買彩票溜門撬鎖遷墳就只剩下認命了。而認命從來也沒有干認的,總得有套說法。昔日“全能”(totalism)的共產(chǎn)主義意識形態(tài)這時已落到全不能境地,愛莫能助。于是形形色色的宗教準宗教復蘇的復蘇,還陽的還陽,就連初中畢業(yè)生李洪志都有意承包“以德治國”。浪淘沙還沒淪落到揭不開鍋的地步,她繼續(xù)在大觀園里入定,飯前飯后把個佛經(jīng)背誦得流血般流暢——在“五濁惡世”中過深山古剎的日子。但無論怎么念,華蓋運還是收走了她的飯碗,浪淘沙終于在2001年下崗。“危危乎,俗米既斷;哀哀兮,道糧亦荒”,可以說是知識分子——尤其是喜歡咬文嚼字的“人文知識分子”從大觀園流落泥途時的生動寫照。這個父母的寶貝女兒望著兩位“桑榆之老人”,計無所出,那種全家人默默相對、彼此哀憐的場面,我想這些年無數(shù)家庭都曾經(jīng)了。
泥途中的浪淘沙用接下來數(shù)年的蹉跎困頓體會了另一種人生,經(jīng)歷了另一個中國,并以她特有的敏感細膩和緊張對此做了震撼人心的記錄,于是便有了《弱勢群體之聲》。詩集中有一首《光孝寺的生意經(jīng)》說的是她所在省份利益集團為爭奪佛協(xié)領導人的肥缺,竟然買兇殺人的事件:
初一、十五
像一顆子彈
射穿了菩提樹金剛不壞的
年輪
紅包是這個時代飄落的
貝葉真經(jīng)
集結在大紅袈裟寬大的袖口
開光的咒語從僧僚中
傳來
買進賣出正在繁忙的交易
六祖的發(fā)瘞
被信仰短缺的紅男綠女
包圍
莊嚴的山門
被貴胄門生怕坐不穩(wěn)的
進口轎車包圍
這早已與市場密接軌的
一堂數(shù)萬數(shù)十萬的法事
被院墻外二百米長的
殘疾乞丐包圍
人山人海的購買力喲
讓大師們富甲羊城
但首座法師嶄新的“皇冠”
突然爆炸
那一天,光孝寺處級以上的比丘
正在推舉佛省協(xié)領導的人選
那一天,佛陀就在大雄室殿里
被暗殺
鮮血濺在金錢繡蓮的拜墊上
濺在應聲倒下的信徒
來不及獻上的貢果上
濺在每日早晚禮佛
敲打的神圣的法器上
浪淘沙仍是一位十分虔誠的佛教徒,佛學仍是她最熱衷的話題——她最近剛剛完成一部弘揚佛法的《人間菩提樹》。只是金剛、戰(zhàn)斗佛之類更多地出現(xiàn)在她的視野里。生活引導她把憐憫與仇恨,審美與批判,出世法與世間法辯證地統(tǒng)一到了一起。由此我也順便明白了梁漱溟先生早年向佛、中年返儒的歷程。心路的根據(jù)歸根結底在世路,浪淘沙的詩行見證了這樸素的道理。
不過,我讀浪淘沙金剛怒目的《弱勢群體之聲》心里有種不忍,就像我不愛看女子拳擊或相撲一樣——我想普天下不會有誰會欣賞自己姐妹妻女掙扎搏斗的場面。我更欣賞浪淘沙的《憶秦娥·蘭圃品茗》:
風泛煙。秋影浪入秋影閣。秋影閣。蘭會玉桂。香撫琴瑟。
玉屏窗外夕照斜。云液斟淡白衣客。白衣客。獨品風流。半壺暮色。
世路延伸到今日,文化學術各個領域都星星點點出現(xiàn)了對以往道路的質疑和批判。這些相互映照的星火有朝一日也許真能把道路引向一個詩意的秋天薄暮,一個被桂香浸染、茶煙繚繞的秋天薄暮,一個向大多數(shù)姐妹弟兄開放的秋天薄暮。
「 支持烏有之鄉(xiāng)!」
您的打賞將用于網(wǎng)站日常運行與維護。
幫助我們辦好網(wǎng)站,宣傳紅色文化!