商品,是我們每天都離不開,都必須接觸的東西。
現代社會的人,似乎處處置身于商品的世界中。而馬克思主義的經濟學,就是從商品的分析開始的。
馬克思所以從商品的分析開始,來研究資本主義社會的發展規律,是因為“資本主義生產方式占統治地位的社會財富,表現為‘龐大的商品堆積’,單個的商品表現為這種財富的元素形式”。
商品首先表現為兩重性:即使用價值和價值。商品的使用價值與商品滿足人的有用性相關聯的,例如,有的作為生活資料來滿足人的需要,也有的作為生產來滿足人的需要。而商品的另一個特性就是其交換價值,即可以與其它商品相交換:一種商品與另一種商品交換的量的關系或比例,叫做商品的交換價值:例如,一件上衣=16斤大米,一件上衣=2斤牛肉……。
兩種不同使用價值的商品能夠進行交換,其中必定包含一個共同的、等量的東西。這個東西是什么呢?
這種共同的東西就是價值。為什么可以交換的兩種不同使用價值的商品之間會包含著等量的價值呢?這是因為,這兩種商品都是勞動的產物,都包含著人類的勞動力的消耗。
在這里涉及到另一個問題,那就是勞動兩重性問題:勞動者進行商品生產的勞動是兩重性的:具體勞動形成商品的作用價值,而抽象勞動則形成商品的價值。
當我們明確認識了商品的價值之后,我們就可以進一步分析商品的價值量,商品價值的表現形式及其發展,從而了解貨幣產生的過程,并進而了解貨幣的特點及功能。
對于商品兩重性的認識,從而對價值的理解和認識,是進入馬克思主義經濟學大門的基礎。
商品的自然屬性是看得見、摸得著的,但是,價值作為商品的社會屬性,是看不見、摸不著的,它需要通過商品交換關系才能體現出來。因此,我們需要了解商品價值表現形式的變化歷史,從而了解貨幣產生的起源。
了解了商品怎樣發展為貨幣,也就弄清了貨幣的本質,就不難理解貨幣怎樣轉化為資本,從而對資本范疇能有本質的把握。
在馬克思主義經濟學理論中,勞動價值論是基礎性的一般原理,剩余價值理論只是勞動價值論在勞動力商品化條件下的具體存在方式;消費價值理論則是勞動價值論在生產資料公有化條件下的具體存在方式。因此,了解勞動價值論的基礎知識是具有十分重要的意義的:它既是資本主義經濟學的基礎理論,又是社會主義經濟學的基礎理論。
馬克思的勞動價值論的主要內容包括商品二重性理論、勞動二重性理論、價值量及價值形式理論、貨幣理論、價值規律理論、商品拜物教和生產價格理論等內容。
商品是具有二重性的,任何商品都是使用價值與價值的統一體。物的有用性使商品具有使用價值,一個產品能夠成為商品的基礎是必須具有使用價值。同時由于任何商品都是人類勞動的凝結,因而都具有價值,因而可以與其它商品進行交換。商品就是用來進行交換的產品,因此,商品的價值所體現的是人與人之間的關系。商品的使用價值與價值是相互依存的。一個沒有使用價值的物品,不可能成為商品,反過來,即使一個物品具有使用價值,但如果不通過交換,自然也不成其為商品。
商品所以具有二重性,就因為生產商品的勞動具有二重性,生產商品的同一種勞動,既是具體勞動,又是抽象勞動。作為具體勞動形成商品的使用價值,作為商品的抽象勞動則形成商品的價值。
認識商品的二重性,并進而認識生產商品勞動的二重性,我們就不難知道,生產商品的生產過程也是具有二重性的:作為商品使用價值的生產過程,其特點表現為勞動過程的特點;而作為商品價值的生產過程,其特點表現為商品價值形成的特點。同一種生產過程,從使用價值的形成過程看,它是特定的勞動過程,因為行業、產品、工藝、技術、環境等多種因素的差別而有所不同,作為某種價值的形成過程,其生產過程由生產主體的性質、利益要求的特點決定其價值形成過程的特點。這是區別不同社會形態的關鍵所在。對于什么是資本主義和什么是社會主義的基本問題一直糾纏不清,其原因就在于沒有從勞動價值論出發,沒有從商品生產過程的二重性出發來看問題。當我們的認識從商品的二重性、勞動的二重性深入到生產過程的二重性時,只要搞清了社會生產主體的區別,搞清了體現這種主體的利益要求的區別,我們自然也就知道了價值運動的性質區別,也就知道了社會性質的區別。
馬克思在談到《資本論》時說過:“萬事開頭難,每門科學都是如此。所以本書第一章,特別是分析商品的部分,是最難理解的。其中對價值實體和價值量的分析,我已經盡可能做到通俗易懂”(《資本論》第一卷序言)。為什么對商品的分析較難理解呢?馬克思給出的原因是,商品表現為資本主義經濟的細胞形式,相對于已經發育的身體而言,對細胞的研究自然要更艱難一些,而且分析經濟形式,既不能用顯微鏡,也不能用化學試劑,而必須依靠抽象力。
對馬克思主義經濟學的掌握,首先是要入商品經濟學這個門。
「 支持烏有之鄉!」
您的打賞將用于網站日常運行與維護。
幫助我們辦好網站,宣傳紅色文化!