在《國企改革論叢(23):國企改革長期不能成功的原因是什么?(2)》一文之后,泓鯤企業管理咨詢發表評論說:“提出問題,但是不能解決問題,公有還是私有,說到底還是人的利己心和利他心矛盾,人大多數時候是利己心驅使的,少數的時候是利他心驅使的,這也是公有制為啥很難持續的根本原因,也是私有制為什么會導致兩級分化的不可避免的原因,這也就構成了資本主義也是一個螺旋式上升的趨勢,不到生產力達到相當高的水平,不到物質條件達到非常高的水平,這對矛盾是不能解決的,我吃不飽怎么會給其他人吃飽,我吃不好怎么會給別人吃好呢,其實道理還是很簡單的”。
人大多數時候是利己心驅使的,少數的時候是利他心驅使的,這與公有制矛盾嗎?
回答是否定的。因為公有制,社會主義公有制它是實現按勞分配的公有制,是體現勞動所有權的公有制。
一,真正的社會主義公有制,恰恰是體現個人利益的所有制形式。
當我們說到社會主義公有制時,你首先想到的是什么?譬如說到國家所有制或全民所有制,你是不是首先想到的是國有企業或全民所有制企業的盈利歸國家或歸全民所有?如果你這樣想公有制,那你就錯了,因為你陷入了資產階級的框框里。
在《共產黨宣言》第二部分,馬克思恩格斯明確指出,共產主義革命需要做到兩個決裂:“共產主義革命就是要同傳統的所有制關系實行最徹底的決裂;毫不奇怪,它在自己的發展進程中要同傳統的觀念實行最徹底的決裂。”什么是傳統的觀念:那就就是與資本主義私有制相適應的觀念:包括生產力觀念;生產主體觀念;權利觀念;制度觀念;文化觀念等等。其中“誰所有誰受益”這一觀點就是與資產階級私有制相適應的產權觀念,這就是傳統的觀念。因此,當我們考慮社會主義所有制時,就必須從這種產權觀念中解放出來,轉變到與公有制相適應的觀念上來,轉變到勞動所有的觀念上來。
對于社會主義,鄧小平指出其本質要求是解放生產力,發展生產力,消滅剝削,消除兩極分化,最終實現共同富裕。這消滅剝削、消除兩極分化就是通過生產資料公有制和按勞分配來實現的。社會主義所以要實現生產資料公有制,正是為了消滅剝削、消除兩極分化。因此,當我們考慮社會主義所有制時,當我們考慮社會主義公有制問題時,我們的出發點應該是“誰勞動誰受益”的勞權觀念,而不是產權觀念。
馬克思的社會主義,通常我們所說的科學社會主義,重點是什么?長期以來,理論界都把生產資料公有制當作主要的探討對象。這在事實上是違背馬克思的原意的。
什么是社會主義所有制?
在《資本論》第一卷,馬克思是這樣說明的:
“從資本主義生產方式產生的資本主義占有方式,從而資本主義私有制,是對個人的、以自己勞動為基礎的私有制的第一個否定。但資本主義生產由于自然過程的必然性,造成了對自身的否定。這是否定的否定。這種否定不是重新建立私有制,而是在資本主義時代的成就的基礎上,也就是說,在協作和對土地及靠勞動本身生產的生產資料的共同占有的基礎上,重新建立個人所有制”(《資本論》第一卷第832頁)。
在這里,馬克思明確地給我們指明了社會主義所有制的基本特征:
第一,不是重新建立私有制;
第二,是在協作和共同占有生產資料基礎上;
第三,是重新立個人所有制。
在這里告訴我們,1,社會主義革命的目的不是重新恢復封建社會的小私有制形式;2,社會主義所有制一種個人所有制;3,社會生產是由生產資料和生產勞動兩個方面構成的。既然社會主義這種個人所有制是以生產資料的共同占有為基礎的。那這里的個人所有制,就只能是生產勞動的個人所有制,就是勞動者勞動投入的個體所有制了。
我們知道,馬克思恩格斯把資本主義所有制叫做資產階級所有制或資產階級私有制。為什么可以把資本主義所有制稱為資產階級所有制或資產階級私有制呢?
因為在資本主義條件下,勞動者與其生產條件相分離,他只占有自己的勞動力。因此,勞動力與生產資料的結合是通過勞動力商品化來實現的,即通過勞動者把自己勞動力作為商品出賣來實現的。當勞動者在市場上出賣勞動力之后,進入生產過程之時,勞動力的使用就歸資方所有,因此,在資本主義條件下的生產資料和生產勞動都是屬于資產者所有的。因此,資本主義所有制可以稱為資產階級所有制或資產階級私有制。
正因為資本主義條件下,勞動力的商品化,客觀上消去了勞動者在生產過程中的生產主體地位,因此,資本主義生產過程所體現的是資產者利益要求的過程,即體現資產所有者對資產所有權的利益要求的過程。因此,資本主義生產的重點是財產增殖,而資本主義制度所體現的是資產者對財產增殖的利益要求。因此,資本主義制度的重點就是體現資產者對個人利益的要求一一即對資產所有權的利益要求。
而從上面的引用可以看出,在馬克思對社會主義所有制的定義中,社會主義所有制的重點并不是如我們習慣性想象的那樣,是生產資料公有制,而是勞動者的個體所有制。這與大多數人對社會主義所有制的理解是不一樣的。
除了在《資本論》第一卷中馬克思提出的社會主義所有制定義之外,我們可以再讀一讀《哥達綱領批判》一書。這本書中馬克思談的主要是按勞分配,也就是勞動者個體所有制內容的具體展開。
為什么社會主義要實現按勞分配呢?
因為社會主義實現了生產資料公有制,但沒有改變生活消費的個體性。因此,作為勞動力的生產和再生產仍然具有個體的性質。在這種情況下,為了反映生產過程中勞動者投入勞動量的差別,并在管理上和分配上把這種差別體現出來,因此,社會主義就必須采用按勞分配來體現生活消費的個體性的特點,必須采用按勞分配來體現以生活個體性為基礎的勞動者對勞動所有權的利益要求。
生產資料公有制的實現一方面消滅了人格化的資產所有者,從而使勞動者成為唯一的生產主體;另一方面又消除了人們在資產所有方面的差別,從而使社會主義生產過程的差別主要表現為勞動所有方面的差別,因此,使體現勞動者對勞動所有權的利益要求成為必然。從這個角度看,生產資料公有制的功能和作用,就在于消去了資產者在生產過程中的主體地位,就在于消除了產權賴以生存的基礎。因此,社會主義生產資料公有制的意義,在于它是消滅資產所有權、實現勞動所有權的基本形式。
在《哥達綱領批判》一書中,馬克思詳細分析了在公有制條件下的勞動者的行為方式:那就是利用公共的生產資料,通過自己為社會提供的勞動換取相應份額的消費價值量,以滿足自己的消費需要。
從社會主義實踐看,以生產資料公有制為基礎的企業,如果它所建立的是勞權制度,那么,這種企業形式所體現的確是勞動者的個體所有制:
以土地為公有制的承包戶,按照“補償消耗的、交夠國家的、留足集體的、余下都是自己的”的分配模式進行分配。這種個體經營形式,以土地為公有制的基礎上的個體經營方式,它所體現的就是勞動者的個人所有制:利用公有的土地,通過自己的勞動取得消費品或消費價值來滿足自己的需要。
生產隊是公有制基礎之上的集體經營方式。由于是集體勞動,因此生產隊要采用工分制,在生產過程展開的同時對勞動者投入生產過程中的勞動量進行計量;到年終時根據勞動者的工分累計總量占集體工分總量的比例,來進行生產隊集體成果的分配。在這里,以工分為形式的按勞分配制度,較好地體現了勞動者勞動投入的個體性質,滿足了勞動者按勞分配、多勞多得的利益要求。
當我們談到社會主義時,自然要談到生產資料公有制,而一談到公有制自然就離不開按勞分配。而公有制存在的意義,就在于為按勞分配的實現提供前提條件。而社會主義所以要實現按勞分配,就是為了體現勞動者的個體差別和個人利益。也就是說,社會主義本來就是體現個體利益要求的生產方式,只是它所體現不是少數人的個體利益要求,而是絕大多數人的利益要求,它體現的不是資產者的個體利益要求,而是勞動者的個體利益要求。
社會主義與資本主義,公有制企業與私有制企業,都是體現個人利益的生產方式和基本制度。兩者的區別在于:社會主義和公有制所體現的是勞動者的個人利益要求,而資本主義和私有制所體現的是資產者的個人利益要求;社會主義和公有制所體現的是絕大多數人的個人利益要求,而資本主義和私有制所體現的是少數人的個人利益要求;社會主義和公有制所體現的是勞動者對勞動所有權的利益要求,資本主義或私有制所體現的是資產者對資產所有權的利益要求。
二“公有制為啥很難持續”?
從上面的分析我們不難看出,社會主義所有制或社會主義公有制本來就是體現個人利益的生產方式和社會制度,而且不是體現少數人的個人利益,而是體現絕大多數人利益的生產方式和基本制度。
但是,為什么在實踐中公有制很難持續呢?
原因其實并不復雜。首先是如上面所分析的那樣,人們對社會主義公有制缺乏正確認識,特別是走不出傳統觀念束縛的人,辨別不清社會主義公有制與其它公有制模式的真正區別。
第一,十月革命勝利之后,蘇聯在列寧和斯大林的領導下建立了產權公有制模式。這種模式并不是社會主義所有制本身的公有制模式,而是由于社會主義的暴力革命在經濟落后的國家取得了勝利,因為缺乏建立社會主義生產方式的生產力基礎,因而這些國家在建立社會主義生產方式之前,有一個快速實現工業化的過程。因此,以蘇聯為代表的、取得了暴力革命勝利之后的社會主義國家因為其經濟落后,社會主義革命進程事實上就多出了一個過渡階段,即從暴力革命勝利到建立社會主義生產方式之間的過渡階段。蘇聯模式的公有制,即產權公有制模式,只是適合這一過渡階段的過渡經濟模式。但是,包括蘇聯人在內的許多人把這種與產權制度相結合的蘇聯模式當作了社會主義生產模式。從而形成了一個蘇聯模式的誤區。
蘇聯模式的產權公有制經濟是以國家為主體的公有制經濟模式。這種模式的存在是為了快速實現工業化而進行資金積累的需要。這種模式既然是過渡經濟模式,是僅僅適用于社會主義過渡階段時的經濟模式。一旦這些國家實現了工業化,那么,這種過渡經濟模式就必須需要過渡到真正的社會主義生產模式一一即勞權公有制模式。
但是,包括蘇聯人在內的許多人都把這種過渡時期的公有制經濟模式當作了社會主義生產方式本身,因而走不出產權的誤區,既不能總結蘇聯模式的教訓,又不能明了區別于這種過渡經濟模式的社會主義生產模式應該是什么樣的公有制模式。
以蘇聯為代表各社會主義國家在實現工業化之后,必然存在一個經濟改革的問題。這種改革本來是促使社會生產方式從過渡經濟模式向真正的社會主義生產方式轉變。但是,由于在理論上不能清算傳統社會主義理論的錯誤,特別不能沖破傳統的產權觀念,因而在改革的過程中并沒有能夠真正認識蘇聯模式的錯誤所在,更不能用適合社會主義公有制基本特點的基本制度取代產權公有制模式的基本制度。
第二,從十月革命以來的社會主義實踐中,不僅產生了蘇聯模式的產權公有制經濟模式,而且在我國農業社會主義實踐中產生了以生產隊模式為代表的勞權公有制模式。這種模式由于真正實現了按勞分配,而且建立了體現勞動所有權的管理體制,因而它是真正的社會主義生產模式。
但是,同樣由于人們在認識上不能沖破傳統的產權觀念,因而,即使是面對真正的社會主義生產模式,即實現了按勞分配的公有制生產模式,但人們仍然不能真正進入對社會主義生產方式的認識。
社會主義要讓勞動者當家做主。勞動者當家做主,在經濟上無非就是要建立以勞動者為主體的經濟制度。但是,時到今日,理論界競然未能形成勞動所有者或主體勞動者的觀念,至今對社會主義生產主體一一勞動者缺乏明確的理論認識。這不能不說是一種悲哀。
社會主義要實現按勞分配。按勞分配,顧名思義,就是要體現勞動者的勞動投入的個體性,從而能夠體現“誰勞動誰受益”的勞動所有權。然而,時到今日,理論界競然沒有形成勞權所有權的基本概念和明確從今認識。
由此可見,社會主義在實踐發生重大挫折,主要問題是在實踐中和在理論上,沒有與傳統的觀念中解放出來。在對社會主義公有制的認識過程中,我們的許多人沒有著眼于其“消滅剝削、消除兩極分化”的角度去理解,從而沒有了解社會主義實現公有制事實上就是為消滅產權,體現勞動者對勞動所有權利益要求的本質。
三,明確了社會主義公有制的性質和特點,就會發現社會主義公有制恰恰是體現絕大多數人利己心的生產方式。
十月革命以來,在社會主義實踐中產生的公有制至少有以下三種:
1,作為社會主義國家過渡時期的公有制經濟模式一一產權公有制模式。這種模式性質上是半資本主義(產權制度)和半社會主義(公有制)的。它只是適合從資本主義到社會主義的過渡時期,只是滿足為實現工業化而快速積累資金的需要,因而它是以國家為主體的公有制模式。
2,社會主義國家在改革過程中繼續保存的產權公有制模式,這種模式在社會主義國家實現工業化之后,就從一種適應模式轉變為一種病態模式。
3,實現了按勞分配的公有制模式一一勞權公有制模式。這是真正實現了勞動投入個體所有制的公有制模式。這種模式在生產資料公有制消滅了人格化的資產者、消除了人們在資產所有方面的差別的條件下,由于建立了勞權制度,因而體現了公有制條件下大家對勞動所有權的利益要求,這就是馬克思所講的個體所有制,即以生活消費個體性為基礎之上的勞動投入的個體所有制。
由此可見,真正的社會主義公有制或實現了按勞分配的公有制,就是體現了最廣大的勞動者的利己心的所有制形式。
也就是說,不是社會主義和公有制沒有體現人們的利己心,而是許多人把過渡模式的公有制或病態形式的公有制模式,當作了社會主義公有制,因而得出了錯誤的認識。
四,與工分制相結合的公有制經濟模式,就是體現廣大勞動者利己心的現實模式。
工分制是與股份制相對應的按勞分配制度。
如果說股份制體現了勞動力商品化條件下,資產者對資產個體性的利益要求,那么,工分制體現了生產資料公有制公有化條件下,勞動者對勞動個體性的利益要求。
注意,股份制和工分制兩者都體現個體利益要求或利己心的制度形式,區別在于股份制是以資產者一一股東為主體,體現的是資產個體性的利益要求;而工分制是以勞動者一一員工為主體,體現的是勞動個體性的利益要求。
譬如同樣一個企業,在采用股份制條件下,股東大會是這個企業的最高權力機構,決定企業的一切重大事務;企業的生產成果按照股東的股份所占的比例進行分配。在這種企業,股東(資產者)憑借投入的資產量(股份多少)說話。這里的關鍵是它滿足了股東“按資分配、多股多利”的核心要求。
在采用工分制條件下,員工大會是這個企業的最高權力機構,決定企業的一切重大事務;企業生產成果按照員工的工分所占的比例進行分配。這種企業員工(勞動者)按照投入的勞動量(工分多少)說話。這里的關鍵是它滿足了員工“按勞分配、多勞多得”的核心要求。
通過對比我們不難發現,以公有制為基礎的工分制和以私有制為基礎的股份制都是體現了人們利己心的基本制度,區別只是,股份制僅僅是體現了企業資產所有者(股東)的利己心,而工分制則是體現了企業勞動所有者(所有員工)的利己心。
當我們真正弄清社會主義公有制與其它公有制的區別(即實行按勞分配的勞權公有制)時,就會發現,它是比資本主義制度更能體現人們利己心的社會生產方式或基本制度。
「 支持烏有之鄉!」
您的打賞將用于網站日常運行與維護。
幫助我們辦好網站,宣傳紅色文化!