這個話題口子有點大,有些方面可能還有點敏感,但我還是想試著談一點膚淺的認識。其原因主要有三:一是上世紀八十年代改革開放初,曾提出過姓“資”姓“社”“不爭論”,那是在當時特定歷史時期提出來的,但是,現在有人仍然固守“不爭論”的信條,我想這是需要認真思考的一個問題。二是有人提出,“不管什么主義,只要人們過上好日子”就是“好主義”。這種觀點是一種模糊觀念,實際上就是對社會主義本質的抹煞。三是一些人把社會主義的改革錯誤理解為就是所有制的改革,即把新中國建立起來的社會主義公有制改變為私有制。在一些人看來,只有把社會主義的公有制改變為私有制,才叫改革,否則就不是改革,如果誰指出改革不能改變所有制形式,不能動搖經濟基礎,就會被人扣上“反對改革”的大帽子。因此一些人公開堂而皇之地鼓吹全面穩步推進私有化。因此,我們有必要搞清楚什么是社會主義,以及社會主義和公有制二者的關系。為了清楚認識這個問題,我們需要澄清以下幾個方面的認識。
一、關于對社會主義改革的正確理解
社會主義改革是對社會主義制度的自我完善。絕不是否定和改變社會主義,更不是否定公有制,推行私有化。是通過改革開放,進一步完善社會主義制度,同時,總結國際上社會主義曲折發展的歷史經驗和教訓,探索出一套不斷持續發展繁榮和更加和諧的社會主義制度。
改革,從決定意義上講,就是要把被歪曲了的,錯誤的東西改正過來,把原來的負能量改變為正能量,最終達到“公平可及,群眾受益”的目的。
社會主義改革,就是要集中力量改掉和革除“非社會主義”的東西,從而促進科學社會主義的健康發展和建設。比如,不能把以公有制為主體的經濟基礎改變為以私有制為主體的經濟基礎。不可以以犧牲工農大眾的根本利益,來換取少數人富起來的貧富兩極分化的社會畸形發展。只有正確理解了什么叫社會主義改革,才能使改革能夠穩步健康地向前推進。離開了改革的正確軌道,勢必會使改革步入歷史倒退的邪路上去。
二、如何理解社會主義的基本內涵
什么叫社會主義,社會主義是與資本主義相對立的一種社會形態。社會主義就是沒有剝削,沒有壓迫,人人平等,共同富裕。而要達到這些目標,就需要以相應的經濟基礎來保證。從人類幾千年歷史的經濟基礎來看,都是私有制的經濟基礎,而私有制的必然結果就是導致階級、階級矛盾、階級斗爭和貧富兩極分化的現象存在。社會主義要消滅剝削和壓迫,實現人人平等,共同富裕,就必須要從改變經濟基礎入手,不改變幾千年來的私有制經濟基礎,就不可能達到這一目的。根據馬克思主義的基本原理,經濟基礎決定上層建筑,因此,社會主義最本質的特征就是要實行社會主義的經濟基礎。這個經濟基礎就是社會主義公有制。
根據《百度》解釋,社會主義不同于資本主義和其他社會形態的方面,一般來說,是指為無產階級掌握國家政權,實行勞動人民當家做主,在生產資料公有制的基礎上解放和發展生產力,實現全體人民的共同富裕,物質文明和精神文明互相促進的社會。
從這個《百度》解釋,我們同樣可以清楚地認識到生產資料公有制的決定性作用。從馬克思主義政治經濟學理論來看,馬克思主義認為,經濟基礎是指由社會發展階段的生產力所決定的生產關系的總和,是構成一定社會的經濟基礎。上層建筑則是建立在經濟基礎之上的意識形態以及相適應的制度、組織和設施,在階級社會主要指政治法律制度和設施。經濟基礎是上層建筑賴以存在的根源,是第一性的,上層建筑是經濟基礎在政治和思想上的表現,是第二性的,派生的。經濟基礎決定上層建筑,上層建筑反作用于經濟基礎。從馬克思主義經濟基礎和上層建筑的關系就決定了社會主義只有實行生產資料公有制的經濟基礎,才能從根本上消滅剝削,消滅壓迫,實現人人平等,共同富裕。這就是本文為什么要講社會主義和公有制問題的原因。
1949年3月,在全國即將勝利之際,毛主席就發出了“迅速恢復和發展生產,對付國外帝國主義,使中國穩步地由農業國轉變為工業國,把中國建設成為一個偉大的社會主義國家”的號召。新中國建立以后,我國就確立了社會主義制度。在《中華人民共和國憲法》序言里明確指出:“中華人民共和國成立以后,我國社會逐步實現了由新民主主義到社會主義的過渡。”
在《憲法》中的《總綱》第一條就明確規定:“中華人民共和國是工人階級領導的以工農聯盟為基礎的人民民主專政的社會主義國家。社會主義制度是中華人民共和國的根本制度。”這就表明新中國的社會制度明顯區別于其他形態的社會制度。
根據新中國的根本社會制度,憲法明確規定了新中國的經濟制度,憲法第六條規定:“中華人民共和國的社會主義經濟制度的基礎是生產資料的社會主義公有制,即全民所有制和勞動群眾集體所有制。……國家在社會主義初級階段,堅持公有制為主體,多種所有制經濟共同發展的基本經濟制度。”
第七條又規定:“國有經濟,即社會主義全民所有制經濟,是國民經濟中的主導力量,國家保障國有經濟的鞏固和發展。”
同時,對社會主義初級階段的經濟制度做了明確的表述,指出:“國家鼓勵、支持和引導非公有制經濟的發展,并對非公有制經濟依法實行監督和管理。”
國家憲法對我國的經濟制度的規定是非常清晰的。因此,任何以改革的名義改變所有制形式都是與國家的根本大法相沖突的。
三、社會主義市場經濟與公有制
改革開放以來,我國實行的是社會主義市場經濟。這在國家憲法里面也做了明確表述。現在的問題是,有些經濟學家,認為市場經濟就是私有經濟,因此,就應該將國有經濟私有化,這就是一些經濟學家們的改革思路。
其實,他們完全忘記了我國的實行的是社會主義市場經濟,不是資本主義的自由市場經濟,忘記了國家的根本大法。
首先,我們國家的性質是社會主義的國家。我們搞建設,謀發展的指導思想是“以人民為中心”,是“全心全意為人民服務”,一切以人民的利益為最大的出發點。而片面地強調市場經濟通過競爭調動人的積極性,而忽視社會主義的基本屬性,勢必會導致嚴重的兩極分化。資本主義的市場經濟實際就是“優勝劣汰”的馬太效應,適者生存,最終導致富的更富,窮的更窮。這是與社會主義要求背道而馳的。社會主義市場經濟不是私有化的自由市場經濟。同時,私有制也不是社會主義的本質要求。
社會主義市場經濟,既要強調人的主觀能動性和勞動積極性,更要充分體現人與人之間的和諧相處,人與自然和諧共生的和諧發展理念。社會主義市場經濟,它是要在統籌兼顧絕大多數的人民利益,保持人與人,人與環境和諧發展的前提下,發展生產力。
社會主義市場區別于資本主義市場經濟和西方原教旨市場經濟的地方就是在于它是“以人民為中心”、“全心全意為人民服務”。全心全意為人民服務,一切以人民的利益為出發點,而不是以個人或小集團的利益為出發點,這就是社會主義市場經濟的根本出發點和落腳點。同時,國家憲法也明確指出,我們國家在社會主義初級階段的經濟制度是“堅持以公有制為主體,多種所有制經濟共同發展的基本經濟制度”。如果,完全把國有經濟轉變為私有經濟,這是明顯地背離憲法的基本精神。
所以,我們實行社會主義市場經濟并不是否定以公有制為主體的基本經濟制度,二者并不是矛盾的。在社會主義國家里,實行社會主義市場經濟,就是要堅持以最廣大人民的根本利益為出發點和落腳點,我們發展社會主義生產力,加速社會主義經濟的發展,就是要讓全體人民共享發展成果,實現共同富裕,從而最大限度地滿足人民日益增長的物質和文化需要,提高全體人民的幸福感和獲得感。
「 支持烏有之鄉!」
您的打賞將用于網站日常運行與維護。
幫助我們辦好網站,宣傳紅色文化!