科學技術對于人類的生存、人類的發展,無疑具有重大意義。應該說,科學技術的發展是伴隨著人類社會的發展而發展。這種發展,起決定意義的是生產力的發展。生產力的發展,為社會提供并滿足社會廣泛的物質需求。
關于生產力與生產關系,是馬克思主義理論中的一個基本概念。馬克思、恩格斯在《德意志意識形態》一書中,第一次使用生產關系概念。馬克思認為:“為了進行生產,人們便發生一定的聯系和關系;只有在這些社會聯系和社會關系的范圍內,才會有他們對自然界的關系,才會有生產”。(《馬克思恩格斯選集》第1卷,第362頁)
從馬克思的論述中不難理解,沒有生產關系,只有生產力,只有勞動者,還不能進行生產。在生產關系中,生產資料的所有制關系,決定了社會的性質,勞動者的命運。這,都是中國現行的教科書中的基本常識。
對于生產力,原本也認為屬于常識。但是,這些年來卻成了疑難問題。
一個時期以來,中國有人提出了“科學技術是第一生產力”的觀點。后來,又有人提出“共產黨是先進生產力代表”的說法。
筆者也只是在年輕時聽過“政治經濟學”的講課,有一點相關印象。卻沒有看到過這樣的提法。這是不是中國人的“理論創新”?仁者見仁智者見智。大可值得商榷。
這里涉及到的是“科學技術”與“生產力”的關系和“共產黨”與“生產力”的關系。
一般教科書把勞動者,生產資料,勞動對象稱為生產力三要素。也有把勞動者,生產資料視作生產力兩要素。
“科學技術”屬于生產力要素中那一個要素?
首先,科學技術是不是勞動者。必須是一個“否定”判斷,而不能是“肯定”判斷。這是形式邏輯的基本要求。
因為勞動者都是具體的自然人,他們不但都具有生命特征,還要具有一定的職能特征。不是每一個人都具備勞動者的條件而成為勞動者。如嬰幼兒,失能老年人,雖然都是人,卻都不是“勞動者”。而科學技術,明顯不具備“勞動者”的特征。但是,科學技術卻是人的發現、發明、創造的對象。因此,科學技術與生產力中的勞動者之間,不是“是”的關系。
其次,一般人認為,所謂生產力,即社會生產力,也稱物質生產力。
所謂“物質生產力”,強調的是生產力的物理屬性。如,具有一定的體積、質量等物理特征。如生產資料中的土地、工廠、礦山,生產工具等無一不具有物理特征。
科學技術是不是屬于生產資料?
生產力,既然稱為物質生產力。科學技術是不是具備“物理屬性”?特別是科學,顯然不具備那樣的屬性。對于技術,則需要進行具體分析。
現在,人們常常把科學與技術這兩個不同的概念組合成為一個詞組,稱為“科學技術”。
科學技術一語,在漢語中本來不是一個詞。科學與技術在外語中是不是一個詞,一回事,不清楚。科學,是一個外來詞語。技術,古已有之。在漢語中,科學是科學,技術是技術,是兩不同的觀念,具有不同的內涵,分屬于不同的范疇。
科學,內涵上說,是“學問”。從詞語上說,是一個屬概念。它的外延,包括諸多的種概念。如社會科學、自然科學。在社會科學、自然科學中,又可以劃分出諸多學科。
什么是技術?技術是“手段”。
《說文》:技,巧也。《莊子·天地》:能有所藝者技也。藝,也指技能。古“六藝”,也指6種技能。術,基本字義,方法,技藝。
法國哲學家狄德羅認為,技術是為某一目的共同協作組成的各種方法、工具和規則的體系。
技術,我國的一些文章中,一般認為是有關生產勞動的經驗和知識,也泛指其他操作方面的技巧。有時也指具有一定技術的裝備、工具。表達方式不同,意思大同小異。
科學與技術的不同在于,研究的對象不同,研究的目的不同,表現形式也不同。
技術需要通過物質的屬性表現出來的時候才可以被感覺,被利用,用以造福人類。如果沒有附著物,沒有載體,就構不成生產力,再先進的技術,如果停留在圖紙設計上,形不成物質力量,也是“紙上談兵,一堆廢紙”。
技術的應用,不但需要一定的條件,而且是一個復雜的過程。制造復雜的、先進的“工具”,甚至是多種科學原理和多種技術的應用。工具,往往標志著發展的水平。包括生產力的發展水平。
在西方,標志生產力發展達到新的高度的,按照恩格斯的說法,是蒸汽機(“蒸汽機確實是所有那些以它為憑借的巨大生產力的代表”。《反杜林論》《馬克思恩格斯選集第三卷第154頁》),而不是科學或者技術。
通常認為,科學是技術的理論指導。一項技術的發明、應用,甚至涉及多個科學學科。科學屬于“理論”范疇,毛主席認為:“科學應屬于上層建筑范疇”,與生產力屬于“經濟基礎”范疇屬于兩個不同范疇里的內容。而“科學技術是第一生產力”的觀點,顯然把“上層建筑”與“經濟基礎”不同領域中的問題混淆了。
值得一說的是,生產資料的所有制還是決定社會制度性質的唯一依據。科學技術有這樣的作用么?沒有,絕對沒有。原因別無它,它歷來就不屬于生產資料。也沒有人以科學技術的先進程度作為判斷與區分社會制度優劣的依據。
如果以科學技術的先進與否判斷社會制度的進步與否,那么,就是承認西方的某些資本主義國家的社會制度比中國的社會主義制度具有優越性。
至于科學技術是不是屬于“勞動對象”,沒有看到具體的相關文章。即使屬于勞動對象,也是一種被勞動者支配的對象。
毛主席認為:“科學研究的是宇宙發展變化的客觀規律。人類出現后,科學又包括了研究人類進化和社會發展的運動規律,還有人類思維的運動規律”。
所謂規律,都是不以人們的意志為轉移的客觀存在。有的被認識,被發現,有的還是未知,卻不能被創造。無論是被認識的,還是沒有被認識,正在處于研究中的屬于所謂“科學”之類,都不是生產力。何況科學還被區分為社會科學和自然科學?在自然科學中,仍然可以繼續區分為不同的學科。
毛主席還說:“科學主要講的是怎么正確認識世界,而技術主要講的是怎么更有效地改造世界。科學常用的詞是探索發現,科學探索發現的是本來就客觀存在,只是人類目前還不曉得的物質運動規律。技術常用的詞是發明創造,是發明創造出世界上原本沒有的東西”。(毛遠新:毛主席談科學技術 ,2023-11-20,來源:新文化研究微信公眾號。原稿:2009年3月,修訂:2023年5月)
關于科學的屬性,毛主席說:“自然科學,社會科學,還有人類思維的科學都是科學,上至天文,下至地理,還有天地之間的萬物和人類社會,凡是探索研究發現其客觀運動規律的人,都稱得上是科學家。我看,科學應屬于上層建筑范疇”。(毛遠新:毛主席談科學技術,同上)
這里,毛主席明確的認為科學“屬于上層建筑”。常識告訴人們,生產力屬于“經濟基礎”。認為科學是生產力的觀點,顯然與毛主席的認識相悖。
毛主席關于科學與技術的區分,特別是關于他們分屬與“上層建筑”和“科學”的關系的認識,否定了“科學是生產力”觀點。就不要說是什么“第一生產力”了。
一項技術,不只是在生產領域中才有它的存在,甚至可以應用到不同的領域。如計算機,在生產、生活,軍事,乃至文學藝術等各個領域中都有應用。能不能成為生產力,是不是被認定為生產力,不是看它的先進性,而是要看它是不是應用于生產,在生產領域中發揮作用者,才有資格成為、被稱為生產力。因此,還不能籠統的說“技術是生產力”。只能說,技術在一定條件下,可以轉化為生產力。
眾所周知,能夠進行科學、技術研究的,都不是一般勞動者。能夠掌握先進的、復雜的生產設備、生產工具的,同樣不是一般勞動者。如果以科學技術判斷生產力,即使可以做出那樣的判斷,那豈不是說那些科學技術人員就是“先進生產力”的代表?那些普通的勞動者被置于何地?這,雖然也是一種世界觀,歷史觀,也只能是一種“精英史觀”,或者說是“英雄史觀”。“第一生產力”、“先進生產力代表”說,就是“英雄史觀”的理論基礎。
事實上,任何的生產工具,包括設備,都是那個時代的科學技術在生產中的應用,在生產工具上的體現。無論多么先進的生產工具,都由人駕馭。不同的是,現代的生產工具具有了機械化,甚至自動化的特征,它們對于勞動者提出了更高的要求。無論多么先進的生產工具,都是由人研制出來并供人使用。離開就人,不管把生產工具定位在第幾生產力,都不過是一堆廢銅爛鐵,毫無價值,毫無意義。
馬克思認為:“人的本質在其現實性上乃是一切社會關系的總和”。(《關于費爾巴哈的提綱》)
如果離開了人,連所謂的“社會”都不存在,還有“生產力”、“生產關系”,乃至“科學技術”之類的存在么?
馬克思認為,“人是最強大最活潑最革命的因素”,“最強大的一種生產力是革命階級本身”。(《哲學的貧困》)
不難看出,馬克思把“人”納入了生產力的構成要素。在生產力的諸要素中,他突出的是“人”。列寧認為:“人是首要的生產力,工人、勞動力是生產力”。他們的觀點一致,應該說十分明確,不容易產生歧義。
在新中國成立前夕,在《唯心歷史觀的破產》中,毛主席認為:“世間一切事物中,人是第一個可寶貴的。在共產黨領導下,只要有了人,什么人間奇跡也可以造出來”。
這“人間一切事物”,應該既包括科學技術,也包括生產力。它們與人相比,“人是第一個可寶貴的”。這是一種史觀。不把人放在第一位,也是一種史觀。如果不把“人民”而是把“英雄”、“精英”放在第一位的,只能是唯心史觀。
人,作為社會的主體,既是認識社會的主體,也是社會生產實踐的主體。生產只是人類社會實踐的一個方面,或者說是一個及其重要的一個方面,而不是全部。在人類社會中,有人從事生產,有人從事生產之外的其他事業。科學技術也是一樣,有的應用于生產,有的應用于社會的其他領域。
繼“科學技術是第一生產力”之后,又有了“共產黨是先進生產力代表”的說法。而且都被寫入了黨章、憲法。把某些個人的“長官意志”轉化為了形式上的“黨的意志”。這種“混搭”,與“科學技術是第一生產力”一樣,有點不倫不類,反映的是思想理論上的混亂。
眾所周知,生產力是與人類的產生一起,或快或慢,或曲折或順利的不斷發展,不會停滯。先進與落后從來都具有相對性。這不是高深的難懂的道理。科學技術同人類的產生一樣,也一直在發展。在共產黨產生之前,民國時期的生產力就比大清王朝時期先進。那時“先進生產力的代表”是誰?是“國民黨”,還是具有時代特色的某種生產工具?共產黨在中國的存在不過百余年。在共產黨沒有產生的幾千年,甚至幾萬年乃至更長的時期里,連政黨的存在都犯法,那么,“先進的生產力”都由誰代表?
生產力,是物質的生產力,物質的表現形式,不是精神的。而“共產黨”是什么?按照法律說,只能是“法人”。按其性質,它屬于政治組織,而不是生產組織。事實上,自有政黨,還沒有一個是為了生產而組織的“生產黨”。政黨,由于她在理論上的“階級性質”,特別是共產黨,由于對于生產資料的所有制主張與其他政黨不同,同它所屬的階級一樣,只是一種“生產關系”的代表,怎么可能代表“生產力”,還只代表“先進生產力”?這在邏輯上就不通,道理上更不通。
一個是“科學技術是第一生產力”,一個是“共產黨是先進生產力的代表”。“第一”與“先進”是什么關系?“第一”應該是“先進”的,難道還有比“第一”更先進的么?
科學技術與共產黨的關系是什么?如果“共產黨是科學技術的代表”、是“生產力的代表”,那么,它的前提條件表現是“科學技術”,必須是“生產力”。而共產黨,顯然不是。
共產黨作為階級社會中的一個政黨,是依據一定的意識形態和政治目的建立起來的政治組織。目的是為了“消滅剝削”、“消滅私有制”。即使是執政黨,都是為了適應階級斗爭的需要而產生。她也必將隨著階級、階級斗爭的消亡而消亡。共產黨的生命力是有限的,科學技術的發展是無止境的,生產力的生命力卻是無限的。
生產力作為人類改造自然的能力,它的產生與發展是基于人類與自然作斗爭的需要。這種斗爭,它不隨著階級、共產黨的產生而產生,也不會隨著是階級、共產黨的消亡而消亡。生產力作為客觀的物質力量不依賴于任何階級、政黨的意志為轉移。
共產黨產生之前存在著生產力,存在著科學技術。也有比較先進的生產力,它由誰代表?共產黨消亡之后,生產力、科學技術仍然存在與發展,而且肯定更先進,它將由誰代表?共產黨只有在適應生產力發展的需要時才能夠發展、壯大。否則,只有走向衰落。
「 支持烏有之鄉!」
您的打賞將用于網站日常運行與維護。
幫助我們辦好網站,宣傳紅色文化!