筆者按語:黨的十九大政治報告再次闡發了“人民當家作主”的思想。筆者非常贊同這一觀點。那么為什么要把這一思想作為黨和國家建設和政治體制改革中的極其重要內容?究竟怎樣落實這一思想?建國以來在落實這一思想過程中究竟存在什么問題?其思想障礙和制度阻力究竟是什么?社會主義民主與資本主義民主究竟有什么區別等等,都需要我們深入研究和闡發。筆者認為,這一思想最重要的理論依據是馬克思主義,但筆者認為,馬克思主義的這一理論依據不是一個普通的基本原理,而是馬克思主義的精髓、實質。我們一般講,實事求是是馬克思主義的精髓。筆者贊同這一觀點,但這只是從唯物主義和唯心主義對立角度闡發的。馬克思主義的精髓絕不僅僅是這一點,還可以從其它基本原理引申而出。筆者從作為馬克思主義唯物史觀的兩大基本支柱之一的群眾史觀理論出發,邏輯地推論出,馬克思主義的又一精髓點是使大多數人真正成為社會主人。這一理論觀點有極其重要的理論和現實意義,尤其對于我們理解、掌握十九大關于社會主義民主、人民當家作主思想和深化改革以及如何做人、做什么人等問題也有極其重要的價值。筆者于2012年就這一觀點寫過一篇論文即《馬克思主義—使多數人真正成為社會主人的學說》,發表于同年《天津師范大學學報》第6期上。現將該舊文轉發于此,供同志們、朋友們學習參考,也望批評指正!
馬克思主義—使多數人真正成為社會主人的學說
郝貴生
(天津師范大學政法學院,天津300073)
摘要:從社會歷史觀的角度認識馬克思主義學說的精髓、實質,可以歸結為使多數人真正成為社會主人。它與目前流行的實事求是是馬克思主義的精髓并不矛盾,而是統一的,是從不同的角度闡發同時又是相互依賴、相互聯系的兩個方面。承認使多數人真正成為社會的主人是馬克思主義的精髓有極其重要的理論和實踐意義。
關鍵詞:馬克思主義;實事求是;群眾史觀;社會主人
馬克思主義學說的精髓、實質究竟是什么?人們一般地把它歸結為實事求是。這樣說是正確的。但需要指出,這里是從馬克思主義全部學說的唯物主義基礎,從辯證唯物主義的認識論和思想路線的意義和角度予以揭示的。如果換一個角度認識馬克思主義學說的精髓和實質,就會做出一個新的結論。我們這里從歷史觀的角度,特別是從唯物史觀的歷史主體的角度認識這一問題,那就會得出:馬克思主義學說的精髓和實質是使大多數人真正成為社會的主人。
一
哲學是世界觀的學問,但哲學決不主要是研究脫離了人的純粹的自然界的世界。哲學主要是研究人的世界,研究人怎樣生存,怎樣發展,人怎樣處理與自然界的關系,人在世界中的作用究竟是什么。哲學也要研究自然界,但決不是為研究自然界而研究自然界,歸根到底還是為了研究人。從這個意義說,哲學就是人學。
古希臘羅馬時期的哲學家從表面看來,他們主要是研究世界的本源究竟是水、氣、火、原子還是數、理念?但是他們的落腳點還是人。“認識你自己”、“人是萬物的尺度”等命題是最好的證明。中世紀占統治地位的神學雖然是以神為中心,但還是為了說明人,說明現實生活中的人都是有罪的人,人的生存只是為了追求來世的幸福。文藝復興以后的哲學家用無神論反對有神論,把世界的本原歸結為自然界,但最后也是為了說明人,說明人不是生來就有罪,人是自然的人,人的幸福不在來世,而在現實生活中。這些哲學家高舉的旗幟是人本主義、人道主義。然而,這些以“人”為研究對象的哲學家們重點研究的究竟是大多數人,還是少數人?人類歷史發展的主角是多數人,還是少數人呢?只要認真地對這些哲學家們的的思想和學說進行一番考察,不難發現,他們的著眼點是少數人,歷史的主宰者也是少數人。在柏拉圖眼里,大多數的受壓迫受剝削的奴隸根本就不是人。宗教神學把人看做原罪的人,實際上是指大多數的被壓迫者和被統治者,而少數的統治者是“君權神授”的對犯有原罪的大多數人的監督者和主宰者。資產階級的人道主義表面上似乎是為了整個人類利益的,實際上是為了資產階級的少數人。從這個意義上說,馬克思主義以前的所謂“人的哲學”,實際上是“少數人的哲學”。所以列寧在談到以往的歷史觀的兩個根本缺陷時指出,其中之一就是恰恰沒有說明人民群眾的活動。
馬克思恩格斯所創立的新的哲學學說在研究世界本原的同時,同樣也研究人。馬克思主義學說也同樣是一種人學。但馬克思主義的人的學說與以往的“人的哲學”的最大區別點就是把立足點和著眼點放在大多數人身上。馬克思主義哲學是“大多數人的哲學”。
首先,馬克思主義哲學揭示了歷史的主體是大多數的人民群眾,人民群眾是歷史的創造者。1844年,馬克思恩格斯合寫的《神圣家族》一書中針對鮑威爾等人鼓吹的“工人什么都沒有創造”的謬論指出:“批判的批判什么都沒有創造,工人才創造一切,甚至就以他們的精神創造來說,也會使得整個批判感到羞愧。英國和法國的工人就很好地證明了這一點。工人甚至創造了人。”“歷史活動是群眾是事業,隨著歷史活動的深入,必將是群眾隊伍的擴大。”(《馬克思恩格斯全集》1957年版,第2卷,第22、104頁)1845年,馬克思在《關于費爾巴哈的提綱》中針對法國唯物主義的“人是環境和教育的產物”的觀點,指出:“這種學說忘記了:環境正是由人來改變的。而教育者本人也一定是受教育的。”(《馬克思恩格斯選集》,1971年版,第1卷,第17頁)這個改變環境的“人”正是指的大多數人。同年,恩格斯在《英國工人階級狀況》中也指出:“這幾百萬窮苦不堪的人,……他們用自己的發明和自己的勞動創造了英國的偉大”。在英國,只有那些普普通通的工人、窮人才是“真正符合‘人’這個字的含義的人”(《馬克思恩格斯全集》,第2卷,第297、277頁)
其次,馬克思主義指出,人民群眾創造歷史必須從自發的盲目的活動轉變為自覺的自為的活動。馬克思恩格斯揭示出歷史的真正主體是人民群眾,是從歸根結底的意義上闡發的。馬克思以前的歷史理論鼓吹歷史是神創造的或者是少數英雄人物創造的。不僅統治階級這樣認為,作為大多數的人民群眾也這樣認為。他們從來不把自己看作歷史的創造者。他們把自己的命運寄托在神上,或是開明的君主、皇帝和清官身上。一方面是歷史的局限性造成了他們不可能真正認識到自身的主體和創造作用,另一方面也是統治階級及其思想家用自己的文化精神奴役的結果。他們對歷史的創造是不自覺的、自發的、盲目的作用,這種現象一直延續到作為馬克思主義產生的19世紀40年代爆發的三大工人運動。馬克思主義學說關于人民群眾創造歷史的思想不僅僅是指出這一歷史事實和本來面目,更重要的目的是使人民群眾創造歷史從不自覺的自發的盲目的作用轉化為自覺的自為的作用,使人民群眾自己真正認識到自己是社會的主人,自身的命運要靠自己來掌握。而這種轉化的基本條件就是必須有科學的理論指導。馬克思主義學說的產生就是為這種轉化提供理論指導的。如恩格斯說,馬克思主義學說“一開始就是面向工人階級的。”(《馬克思恩格斯選集》第4卷,第254頁)1843年,面對空想社會主義對工人階級斗爭的指責,馬克思說:什么也阻礙不了“把我們的批判和實際斗爭結合起來,并把批判和實際斗爭看作同一件事情。在這種情況下,我們就不是以空論家的姿態,手中拿了一套現成的新原理向世界喝道:真理在這里,向它跪拜吧!我們是從世界本身的原理中為世界闡發新原理。我們并不向世界說:‘停止斗爭吧,你的全部斗爭都是無謂之舉’,而是給它一個真正的斗爭口號。”(《馬克思恩格斯全集》第1卷,第418頁)1844年在《〈黑格爾法哲學批判〉導言》中馬克思又說:“批判的武器當然不能代替武器的批判,物質的力量只能用物質的力量來摧毀;但是理論一經掌握群眾,也會變成物質力量。理論只要說服人,就能掌握群眾;而理論只要徹底,就能說服人。”“哲學把無產階級當做自己的物質武器,同樣地,無產階級也把哲學當做自己的精神武器”。(《馬克思恩格斯選集》第1卷,第9、15頁)
最后,馬克思主義的政治經濟學和科學社會主義理論的確立,就是為無產階級和人民群眾真正實現自身的解放、真正成為社會的主人提供科學的理論依據和經濟、政治制度保證的。馬克思恩格斯認為,以為社會中,不僅在理論、觀念上把社會的絕大多數人看作任人宰割的工具和奴隸,不承認他們是社會的主人和創造者,而且以私有制為基礎的經濟和政治制度就是以剝奪大多數人做社會主人的權利、維護少數人對多數人的統治為制度保證的。因此,要實現多數人做社會主人的權利,就必須用社會主義取代以私有制為基礎的資本主義制度。但社會主義的確立,不能出自理論家的主觀幻想,而是應建立在事實和歷史發展的客觀規律的基礎上。馬克思主義政治經濟學理論就揭示了資本主義滅亡和社會主義勝利的歷史必然性。而以科學社會主義理論為指導建立的社會主義的經濟和政治制度就從制度上保證工人階級和大多數人民群眾行使做社會主人的權利,最大限度地發揮人民群眾創造歷史的作用,社會主義社會的經濟和各方面的發展是建立在人民群眾以主人面目出現的最大的主觀能動性的發揮上。沒有真正的人民群眾做社會主人的權利,就不可能有真正的社會主義。
從歷史觀的意義上講,馬克思主義哲學的精髓、實質是“多數人的哲學”,那么以唯物史觀為理論基礎的全部馬克思主義學說的精髓、實質就是真正使大多數人成為社會的主人。所以恩格斯說,完成人類從必然王國向自由王國飛躍這一解放世界的事業,“是現代無產階級的歷史使命。考察這一事業的歷史條件以及這一事業的性質本身,從而使負有使命完成這一事業的今天受壓迫的階級認識到自己行動的條件和性質,這就是無產階級運動的理論表現即科學社會主義的任務。”(《馬克思恩格斯選集》第3卷,第323頁)列寧也說:“馬克思和恩格斯對工人階級的功績,可以這樣簡單地來表達:他們教會了工人階級自我認識和自我意識,用科學代替了幻想。”“馬克思主義學說中的主要的一點,就是闡明了無產階級這個社會主義創造者的具有歷史意義的作用。”(《列寧選集》第1卷,第87頁;第2卷,第437頁)
二
把馬克思主義學生的精髓、實質歸結為使多數人真正成為社會的主人與實事求是是馬克思主義的精髓、實質的思想并不矛盾,而是一致的。
首先,馬克思主義實踐觀的本質決定了二者的統一性。馬克思主義哲學區別于舊哲學的最顯著的特點就是它的實踐性。馬克思主義第一次科學地提出和闡發了實踐的本質及其在人類認識和社會生活中的決定作用。人類的實踐活動,既是一種物質性的活動,也是一種主體性的活動。它體現在人類在處理與外部世界的關系中既是客觀性原則,即必須在一定的物質條件下和遵循一定的客觀規律改造世界;也是主體性原則,即必須自覺地、主動地、積極地、能動地、自主地改造世界。是客觀性原則和主體性原則的對立統一。(見拙文《論主體性原則和客觀性原則的辨證統一》,《哲學研究》1991年第1期)如果突出實踐的客觀性原則,那么邏輯地必然推出實事求是是馬克思主義學說的精髓。但如果突出實踐的主體性原則,那么必然邏輯地推出人類實踐活動的主體—人民群眾對世界的改造,真正成為社會的主人是馬克思主義學說的精髓。馬克思主義的客觀性原則離不開主體性原則,主體性原則也離不開客觀性原則。因此,把馬克思主義的精髓歸結為實事求是或者是使多數人真正成為社會的主人是有區別但又是統一的相互聯系的。
其次,唯物史觀的兩大基本支柱決定了二者的統一性。馬克思主義的唯物史觀理論的內容非常豐富,但主要有兩大基本支柱:一是承認歷史發展有不以人們意志為轉移的物質性因素和客觀規律性,二是歷史的主體或者說歷史的創造者是人民群眾。列寧在談到以往歷史觀的兩個根本缺陷時說,一是停留在人們的思想動機上,二是沒有說明人民群眾的活動。唯物史觀的兩大基本支柱正是克服了以往歷史觀的這兩個根本缺陷。唯物史觀理論的其它全部內容都是在這兩大基本支柱的基礎上派生出來的。唯物史觀的第一個支柱是唯物主義的思想路線基礎上邏輯推論的結果。恩格斯在《費爾巴哈論》中說:“同黑格爾哲學的分離在這里也是由于返回到唯物主義觀點而發生的。這就是說,人們決心在理解現實世界(自然界和歷史)時按照它本身在每一個不以先入為主的唯心主義怪想來對待它的人面前所呈現的那樣來理解;他們決心毫不憐惜地拋棄一切同事實(從事實本身的聯系而不是從幻想的聯系來把握的事實)不相符合的唯心主義怪想。除此之外,唯物主義并沒有別的意義。”(《費爾巴哈論》單行本,人民出版社,1997年版,第34頁)用我們今天的術語解釋恩格斯的話,不就是“解放思想,實事求是”嗎?唯物史觀的第二個基本支柱則是根據第一個支柱即歷史發展的決定性的物質性因素、人類生存和發展的基本形式—物質資料的生產活動邏輯推導的結果。物質資料的生產活動的主體是絕大多數的人民群眾,人民群眾不僅能夠積極主動地改造自然,也能夠積極主動地改造社會,人民群眾也是人類精神財富的最終源泉和創造者。唯物史觀的這兩大基本支柱相互依賴,第二個支柱離不開第一個支柱,而第一個支柱也離不開第二個支柱,因為決定歷史發展的物質性因素不是離開人的純粹的自然界,也不是人的純粹的自然和生理屬性,而是人的特有的改造自然的物質性生產活動,而這種活動的主體不是一個個孤立的個人,而是社會性的相互連結在一起的絕大多數的人民群眾。歷史的客觀規律性實際上是人民群眾的活動規律。離開人民群眾創造歷史去孤立地談論歷史發展的物質性和客觀規律絕不是歷史唯物主義的觀點。
從以上的分析我們完全可以做出這樣的結論:承認實事求是是馬克思主義的精髓也就必然要承認使人民群眾真正成為社會的主人也是馬克思主義的精髓;反之,亦然。
三
盡管把馬克思主義學說的精髓歸結為實事求是或是說使多數人真正成為社會的主人有不可分割的聯系,但我們在講某一方面時,其理論側重點和實踐意義還是有區別的。
講實事求是是馬克思主義的精髓側重于強調馬克思主義全部學說的唯物主義基礎,以及在實踐中要從實際出發,要研究客觀規律性,要堅持實踐第一的觀點,堅持辯證唯物主義的的認識論和真理觀,堅持生產力在社會發展中的最終決定作用的觀點。同時這一認識對于領導者來說,也要堅持“從群眾中來,到群眾中去”的群眾路線等等。但講使多數人真正成為社會的主人是馬克思主義的精髓其理論側重點和實踐意義就有它許多不同于前一點的新內容:
首先,它強調共產黨人的一切活動的最堅定的依靠力量是絕大多數的人民群眾。人類的任何活動都必須有所依靠的力量。以往的政治家和許多杰出人物的歷史觀是唯心主義的英雄史觀,因此他們從事任何活動依靠的力量只能是他們自己或少數人。而以馬克思主義為指導的共產黨人既然認為人民群眾是歷史的主體,因而其活動的依靠力量必然是絕大多數的人民群眾。所以馬克思恩格斯在《共產黨宣言》中說,過去的運動是少數人的運動,共產黨人的運動是多數人的運動。共產黨人在奪取政權時要緊密依靠人民群眾,那么在奪取政權之后,也要緊密依靠人民群眾。無論歷史和社會的發展出現了許許多多馬克思恩格斯書本上沒有預料到的新情況、新特征,共產黨人把人民群眾當做社會的主人而緊密依靠群眾是永遠不能改變的。包括我們所進行的具有中國特色的社會主義現代化建設,盡管社會主義市場經濟是馬克思主義書本上沒有的,但社會主義的經濟體制和政治體制的改革中,絕對不能忘記,工人階級和人民群眾是社會的真正主人。那種口頭上喊群眾是主人,實際上把群眾當作包袱、負擔,或者只是當作謀取私利的手段,絕對不是社會主義的改革。同時,知識經濟時代和現代科學技術的迅猛發展也沒有改變馬克思主義的這一基本觀點。馬克思主義的生產力理論中,掌握了現代知識和科學技術的勞動者(包括體力和腦力勞動者)永遠是生產力發展中的最終決定因素。離開了大多數的勞動者,純粹的知識和科學技術不可能在生產力發展中起最終決定作用。同時在當前的反腐敗斗爭中,反腐敗的根本力量和源泉在于人民群眾,沒有人民群眾以社會主人的面目出現和參與,就不可能有真正意義上的反腐敗。
其次,它決定了共產黨人的根本宗旨和價值取向是絕大多數的人民群眾。人類的任何活動都有價值取向。在階級社會中,人們的歷史觀不同,價值取向也不同。馬克思主義以前的人們的大的歷史活動,由于其唯心主義的歷史觀,其價值取向是為少數人的活動。馬克思主義指導的共產黨人的價值取向是為絕大多數人的活動,也就是為創造歷史的絕大多數人服務的活動。由此導致共產黨人的根本宗旨是全心全意為人民服務。共產黨人的領袖和領導者對于作為社會主人的絕大多數人來說,是公仆、仆人,其所進行的一切活動都是為社會的主人服務,而不是為自己謀取私利。馬克思、恩格斯、列寧、毛澤東、鄧小平等無產階級領袖對此有許許多多的論述。我們黨的現任總書記江澤民同志提出的“三個代表”思想中,再次闡述共產黨是中國最廣大人民利益的代表。需要在這里指出,強調黨是人民利益的代表與封建社會的“愛民”、“為民做主”的清官思想有根本的區別。前者是“人民是主人”的唯物史觀思想,后者雖然在封建社會中有一定的進步意義,但其本質上宣揚的還是“官是主人,民是奴才”的唯心主義的英雄史觀。把“愛民”、“為民做主”的清官思想與共產黨人的“仆人”思想混為一談,或者用“為民做主”的思想取代“人民是主人”的思想都是不正確的。
再次,它決定了社會主義經濟體制和政治體制改革的直接目的就是為了使工人階級和廣大群眾真正成為社會的主人,而且在實際生活中真正擁有做社會主人的權利,其積極性才能得到最大限度的發揮。鄧小平說,社會主義就是解放和發展生產力,消滅剝削,消滅兩極分化,最終實現共同富裕。這是千真萬確的。但解放和發展生產力,還要靠積極主動性的人。解放和發展生產力,首先就是解放和發展人,也就是解放和發展生產力要素中的絕大多數的勞動者。絕大多數的勞動者只有成為社會的真正主人,真正擁有做社會主人的權利,才有生產力的真正發展。社會主義的人權內容實際上就是人民群眾做社會主人的權利。社會主義制度建立后,雖然在憲法上寫明人民群眾是社會和國家的主人,但理論上是一回事,實際生活中又是一回事。由于種種歷史和現實的經濟、政治、文化等原因,實際生活中,人民群眾并沒有真正成為或完全享受做社會主人的權利。社會主義發展中出現的困難、問題和挫折雖然原因很多,但一個重要原因就是人民群眾做社會主人的權利沒有真正落實,唯心主義的英雄史觀思想的嚴重影響以及經濟和政治體制中的許多弊端極大壓制了人民群眾做社會主人的權利,導致生產力發展的緩慢。因此,社會主義的改革決不是為改革而改革,一定要緊緊抓住使人民群眾成為社會的主人這一核心內容,才能真正促進社會主義的經濟發展和社會主義現代化建設的進程。同時,黨作為人民群眾利益的代表不是停留在口頭和宣傳上,而是真正落實在行動上。現實生活中,黨的一些領導者有可能背離人民群眾的根本利益。因此,只有從制度上保證人民群眾行使做社會主人的權利,監督黨的領導者,黨出現背離人民群眾利益的傾向性問題才能得到糾正,黨才能始終真正成為人民群眾根本利益的代表。
如果我們以上作為馬克思主義精髓的使人民群眾真正成為社會的主人的認識的意義是著重從領袖和領導者、從黨的角度加以闡發的,那么從被領導者、從普通群眾的角度認識這一觀點的意義,就是人民群眾自己要自覺地意識到自己應該是社會的主人,自己能夠成為社會的主人,自己要自覺主動地去并學會行使做社會主人的權利。當然,普通群眾要行使這種權利,肯定要不同程度地受到壓制、迫害、打擊、報復,但堅信自己做社會主人的權利是合理的、合法的,是歷史和社會發展的必然,那么就應該為爭取和維護自身做社會主人的權利而努力拼搏、奮爭,甚至在必要的時候要犧牲個人的利益。從這一認識出發,群眾在處理與領導和上級的關系中的基本原則和指導思想是主人意識,他們有權利要求領導者為自己服務,有權利監督、批評和罷免不能代表他們自己的領導者。作為對下是領導者、對上是被領導者的人來說,其處事原則應該是“對上是主人,對下是仆人”,而非封建社會中的那種“對上是奴才,對下是主子”的原則。順便在這里指出,目前現有的馬克思主義哲學原理教材中,在談到群眾史觀的意義時,只是從黨及其領袖、領導者的角度闡發的。但馬克思主義的學說理論,不僅是對領袖、領導者和黨而言,更重要的是面對絕大多數的人民群眾。因此,我們在闡發群眾史觀理論的意義時,應該補充這里所闡發的從群眾角度而派生的實踐意義。
「 支持烏有之鄉!」
您的打賞將用于網站日常運行與維護。
幫助我們辦好網站,宣傳紅色文化!