民主的不同形式、不同涵意及對民主的不同理解
[推薦者言] 這世界真的叫人看不懂!記得在大學讀書期間,國府兄曾編了本《稱謂異名錄》,使我對“稱謂異名”有了一點概念。比如說“爹”,南方多指祖父,北方則往往指父親;又比如有人稱妻子為“愛人”,有人則稱為“老婆”、“堂客”、“太太”等,其實都是一回事。 “小姐”過去專指有錢人家的女孩子,是最尊敬的稱呼;不知何時竟一落千丈,弄得凡“見過世面的人”都不大敢用了。“丫頭”本來特指專門服侍人的女孩,身份低賤;現在卻變成了對女孩兒最親切最高貴的妮稱。時間和空間不同,稱謂(其實是一切名詞)也往往不同。同名的不一定意思就相同,異名的也不一定意思就不同。而更為復雜的是,過去是“桔生淮南則為桔,桔生淮北則為枳”,現在卻是桔生淮南也未必為桔、桔生淮北也未必為枳了。“民主”、“自由”、“平等”、“社會主義”這些詞大致都是如此。鄭永年的這篇文章結合亞洲國家的民主實踐,倡導發展符合中國自身經濟文化特質的民主形式,也許只是老生常談,卻又實際上是個常常被“集體無意識忽略”的問題。文中提出了一些新的概念,值得思考。
中國要完善符合自身社會經濟文化發展的民主形式
鄭永年 (新加坡國立大學東亞研究所所長)
近來,中國周邊一些國家相繼陷入混亂:泰國政局動蕩,蒙古突發騷亂,就連社會發展程度較高的韓國也陷入萬民大示威的焦躁境地……這些動蕩、騷亂和不安的背后,幾乎都閃現一個共同的身影——反對黨。有觀察人士因此指出,亞洲陷入了民主化危機……過度民主導致了這些亞洲國家目前的境況。
外生型民主天生不穩定
從民主的產生和在世界范圍內的傳播和擴散來說,大致可分為內生型民主和外生型民主。內生型民主穩定,且發展得好。這是因為內生型民主是一個國家自身社會經濟發展到了一定程度之后的產物,各方面的國家制度建設比較完善,有能力適應日益變遷的政治環境。
外生型民主的產生受外來因素(主要是西方)的影響很大,例如韓國。在一些發展中國家,民主甚至完全是西方輸出的結果。外生型民主之所以不穩定,一是因為缺乏基本的國家制度,二是因為社會經濟和文化層面不能對民主提供有效的支持。從這些亞洲國家身上,可以觀察到,許多反對黨只是為了反對而反對,很少有建設性的態度,或者說他們是消極反對黨。
而在內生型民主國家,反對黨更具有建設性,是積極反對黨。比如在英國,反對黨在歷史上被稱為忠誠的反對派。黨是國家建制的一部分,各種政治力量都認同國家的基本體制,爭議的地方多是政策性的。因此,政黨可以更替,但國家制度不會變化,甚至連政策也不會有激進的改變。西方民主是不同黨派、政治力量之間,在制度框架內遵循游戲規則的競爭。
在亞洲這些所謂的外生型民主國家,情況卻截然不同,政治力量之間的互動并沒有嚴格意義上遵循的游戲規則。盡管建立了民主的構架,但在這個制度表象下,并不存在健全有效的權力運作機制,尤其是缺乏妥協、和解的機制,政黨關系因此表現出公開的對立。
這是亞洲國家需要反思的:亞洲國家學到的只是形式上的民主,而缺少民主的價值內核。民主的本質是競爭,并且是遵循各方認同的規則下的良性競爭,要形成良性競爭需要許多細小的制度來支撐。
過早民主化弊大于利
這些亞洲國家陷入民主困境,還有一個原因是民主的過早發生。西方國家早期民主是在沒有外部壓力的情況下發生的,更多的是因為社會內部各階層、各社會政治力量之間互動的結果。而在亞洲國家,比如,韓國、泰國、菲律賓等,它們是在國家內部很多因素還不具備或不成熟的情況下,在外部壓力下催生出來的民主。
從經濟學意義上說,民主政治側重分配面,而不是生產面。通俗講,在沒有“大餅”的時候,就來講如何分配“大餅”,就會導致“大餅”成為“畫餅”。很多發展中國家各政治力量之間的惡斗都是為了物質經濟利益,掌握了政權就可以獲得更多的物質利益。盡管民主和經濟發展的關聯永遠是個爭論的話題,但很顯然,在很多發展中國家,民主并沒有導致經濟的發展。
民主具有不可逆性的特征。在發達國家,民主體現出整合的力量;而在發展中國家,民主卻經常變成巨大的分化力量,尤其是在多民族的發展中國家。民主一旦形成后就會體現出不可逆性,時常導致一種惡性循環:民主帶來分化,分化的結果只能靠動用強力,如軍事力量或者強權主義來整合。因為各種政治力量之間沒有妥協的機制,因此最終出現的結果不是民族主義,就是民粹主義。
一些已經實行民主化的發展中國家,很難走出這種惡性循環的怪圈,這就是像泰國等一些國家,之所以頻繁發生軍事政變的原因。從歷史的角度來看,在基本國家制度不健全,社會經濟發展還沒有達到一定水平的情況下,受外力催生而產生的民主會面臨無窮的問題。
民主并不與亞洲傳統相排斥
有人把這些亞洲國家的民主困境歸結為:民主的價值核心與亞洲國家的文化傳統相抵觸。這種說法并不見得符合歷史事實,日本的例子就是最好的解釋。日本民主體現了“西學為體,中學為用”的思想,把西方民主構架跟儒家精神內核很好地結合起來。可以說,日本是一個高度儒家化了的民主國家。盡管有人說美國對日本的占領推動了日本的民主,但是不要忘記,在二戰前,日本社會就有了很高的民主訴求。如果沒有明治維新后日本的基本國家制度建設,很難想像日本的民主會發展到今天的局面。把日本的民主僅僅歸結為美國的占領,并不符合實際。
民主并不是完全屬于西方。民主是社會發展到一定程度后自然而然的產物,因此,民主也不會只有一種表現形式。之所以有人把民主等同于西方民主,具有三方面的原因:第一,民主作為一個近代政治體系首先發生于西方;第二,系統的民主話語在西方產生和發展;第三,西方熱衷于民主輸出,也容易給人民主就是西方民主的假象。
新加坡式的民主又是一個例子,它是近代國家制度跟中國傳統精神結合的產物。新加坡資政李光耀曾說,西方為何熱衷于批評新加坡的民主,這是因為很多國家看到了新加坡民主模式的優點,包括中國、俄羅斯以及其他一些發展中國家,都對新加坡的模式產生了興趣。新加坡的民主體制有一個特點,定期選舉,讓人民來選擇政府;盡管是一黨獨大,但這個黨是高度開放的,向所有精英開放。其實,新加坡的開放度比很多西方民主國家都要高。
失敗教訓讓中國引為鑒
任何政體都不是完美的,民主也一樣。民主化能解決一些問題,但同時也會產生一些新問題。新加坡模式,其實是意識到了民主體制的好處和壞處,做出的某種制度安排。
印度是不是一個民主國家?這是可以爭議的。獨立之后,印度保留了英國殖民地留下的制度。但一些觀察家發現,印度民主除了有一個多黨制的民主外殼外,其他地方并沒有像西方那樣的具有實質性內容的民主。傳統種姓制度在民主的外殼下仍然存在。
從這個角度說,有人提出的“亞洲式民主”的概念并不確切。我們可以說有印度式民主、日本式民主、新加坡式民主,但并沒有所謂的“亞洲式民主”。從發展路徑來說,民主是社會經濟文化發展逐漸演變而來的產物,但是每個國家因為經濟、社會結構、文化因素并不一樣,所以產生的民主形式也并不見得相同。
一些亞洲國家民主的失敗或困境,可以給中國提供反思的機會:一方面,民主建設不能因噎廢食,因為這些國家民主的失敗而否定民主,尤其是把民主一味看成西方顛覆中國的陰謀,這是非常片面的。另一方面,中國需要思考自己需要一種什么樣的民主,在民主化到來之前,中國需要做出哪些準備。民主是社會發展到一定程度的產物,而政治體制必須符合自身社會經濟文化發展的變遷。最重要的是,要理解民主的本質,找到符合自身社會經濟文化發展的民主形式。
(摘自《國際先驅導報》2008年第53期)
http://blog.sina.com.cn/u/1433599975
「 支持烏有之鄉!」
您的打賞將用于網站日常運行與維護。
幫助我們辦好網站,宣傳紅色文化!