一個被尊為中國產權制度改革大潮中的“旗幟”、私營資本成功改制國有控股企業的 “樣板”,在其聲名顯赫、輝煌登臺后不到3年的時間內,恐怕即將轟然倒掉,在巨大而美麗的肥皂泡行將破滅的時候,我們可以把目光投射到2004年10月,那個泡沫被賣力地吹脹到無以復加的地步的背后。
2004年10月,以國務院發展研究中心企業研究所這塊金字招牌為形象,以副所長、“著名經濟學家”張文魁親自操刀,一篇題為《科龍20年發展經驗與中國企業改革路徑》,極為權威地、極其隆重地把顧雛軍收購后的民營企業科龍直接擺在了國有、集體資本退出,民營資本殺入這樣一種改制模式的最頂端,成為旗幟、樹為樣板。說句實在話,也只有“國務院”這面大旗下的專家教授、高參賢達,才有如此底氣和資格,把一間民營企業與“中國企業改革路徑”這么分量十足的字眼擺在一起。當時的用意,據說還有為去年由郎咸平挑起的關于國有資產產權制度改革中國有資產嚴重流失的討論,劃上一個帶有官方色彩的句號的意思。
當然,不知道是被冠以“資本運作之神”、“經營之神”名號的財富寡頭顧雛軍諂媚于國務院研究機構的專家們,還是眾多的改革理論家們諂媚于財富寡頭顧雛軍,還是各有所求于對方。草民看來,不妨算是產權制度改革的理論方與實踐方的緊密結合。離專家們與寡頭彈冠相慶才過去不到一年的時間,事情就發生了戲劇性的變化,這面改制的大旗已經舉不下去了,這個“樣板”雕像底部、背部的潰爛,似乎已經到了“崩潰的邊緣”。歷史與現實的不可欺騙性,再一次無情地證實了一句話“假的就是假的,偽裝應當剝去”。
改革樣板的崩潰是如此的迅速,令人們大感意外,5月中旬,幾家媒體分別以“科龍13億應收帳款疑被挪用 格林柯爾系面臨崩潰”(《 證券日報》2005年05月12日)、“揭開顧雛軍擱淺襄陽之謎 襄陽軸承職工認同改制”(《每日經濟新聞》2005年05月17日)、“德勤拒絕續任科龍審計 指出其銷售收入多個可疑”(《 第一財經日報》2005年05月13日)、“科龍被證監會立案調查 資金來源仍是主要疑點”(《中國經營報》2005年05月14日 )為題,指出了顧雛軍名下的科龍及格林柯爾出現重大違規和資金鏈斷裂的嫌疑之后,不到兩個月,“噩耗”進一步傳來。
據今天的《上海證券報網絡版》和《第一財經日報》并轉新華社的消息,顧雛軍執掌科龍這3年來的斑斑劣跡,已經基本清晰化,科龍現在的“慘象”,說是“崩潰的邊緣”,并非危言聳聽,比如“一位不愿透露姓名的領班說,科龍空調公司已經完全停產,科室人員基本都放假回家,生產車間沒什么工人。…理論上空調和冰箱的生產淡季應該是8月份,但今年從5月起生產節奏就開始放緩,往年不放假的‘五一’今年也放了5天假。放假回來后,忙了一個星期就基本沒有什么活了。”、比如“科龍‘出事’后,據說顧雛軍一直在北京等地四處活動,試圖化解此次危機,但知情人士認為,從目前的情況看,涉險過關的可能性很小。如果調查發現的主要問題最終都能被確認,其后果應該是比較嚴重的。”、“近期市場上紛紛傳言顧雛軍將以3億多美元賣掉廣東格林柯爾…但公司其他人士說,顧雛軍賣掉科龍的可能性很大。不過,受讓方應該不會是內資企業,最有可能接棒的應是伊萊克斯。”.
忽喇喇似大廈傾,昏慘慘似燈將盡,“資本運作之神”、“經營之神”這三年來的表演,似乎也可以說是不虛了國務院企業研究所的專家團隊極其領軍人物張文魁們,對這面旗幟和這個樣板的評價參照系,即所謂“中國企業改革路徑”的真實寫照。
去年,國務院企業研究所的報告中無比激動地歡呼“經過‘戰略性整頓’,新科龍迅速走出衰退境況,銷售收入穩定回升,成本急劇下降,在格林柯爾接手后短短半年內便實現扭虧為盈,2002年當年實現凈利潤超過1億元,并痛快地摘掉了ST帽子。”;
而事實的真相為科龍自顧雛軍入主以來,從來就沒有盈利過,“2004年的虧損,是科龍電器1999年7月13日上市以來的第三個虧損年,也是顧雛軍2001年底入主之后的第二次虧損。…如果沒有2001年的計提和2002年的轉回,科龍電器在2003年也并沒有盈利。也就是說,按照現有的退市規則,科龍電器業績沒有經過上述的財務處理的話,它應該最起碼早就被披星戴帽了,甚至退市處理。”,一個產權制度改革后,沒有半分業績,時刻面臨退市的企業,被改革理論家們吹捧成旗幟加榜樣,是被騙還是故意騙人。
在國務院企業研究所的報告中憤慨地指斥了國有企業的“落后文化”,激情謳歌了私營企業的“先進文化”,對比是很強烈的,“國有企業是官場文化,而民營企業是市場文化;國有企業是鬧理文化,而民營企業是服理文化;國有企業是人情文化,而民營企業是原則文化;國有企業是紙面文化,而民營企業是執行文化。…這種文化在很大程度上是源自于產權制度。產權改革使所有權到位了,真正的‘老板’出現了。…”,可惜的是,專家賢達們沒有指出“真正的‘老板’”的“文化”核心內涵,就是“騙子文化”。
報載,顧雛軍及格林柯爾、科龍的手法,與騙子無二致,采取“調控三項費用”、“虛增收入和虛減成本”、“反常內部交易為獲取銀行資金”等等,制造“盈利”假象,套取銀行資金,其惡劣的做帳手法,令所有與其合作過的會計師事務所都先后掛冠而去,“在上市5年多的時間里,像科龍電器這樣幾次更換會計事務所的上市公司著實罕見。而在全球知名外資會計事務所相繼與其分手的過程中,科龍電器的財務游戲也令會計師目瞪口呆。”,皆因為科龍的“財務游戲令會計師大開眼,任意調控無所不為”。
好一個“無所不為”,人說“人不要臉,百事可為”,財富寡頭為攝取社會財富、欺騙公眾業界,“無所不為”。而專門組織了所謂“國務院發展研究中心企業研究所赴科龍調研組”,赴科龍進行了長期跟蹤“調研”的張文魁們、專家們,及張維迎、周其仁等等經濟學大師賢達們,是看不見這些無恥勾當還是為了他們心目中的“改革大局”而故意看不見。
顧雛軍騙局的徹底揭露、科龍帽子戲法的徹底露餡,看來只是時間問題。而國務院企業研究所的報告中所謂“我們要把科龍的產權改革歷程放到中國企業改革路徑的大視野中,這樣才可以領略到它的意義。中國企業改革路徑是艱辛的,是經過了20多年的探索和實踐才找到了今天的方向,這個方向是不容否定的。”的鑿鑿斷言,是不是還要堅持下去呢,“這個方向是不容否定的”固然霸氣十足,但旗幟的落地和榜樣雕像的腐爛也同樣是“不容否定的”。
理論是他們“開創”,實踐是他們“力行”,后果呢,卻是數以十億計的國有資產蒸發和企業的徹底破落,與他們無關,“這個方向是不容否定的”!
「 支持烏有之鄉!」
您的打賞將用于網站日常運行與維護。
幫助我們辦好網站,宣傳紅色文化!