云淡水暖
作為教育界改革的一個巨大成就,就是自從前幾年大學擴招以來,連創新高的大學在校生人數,官員、媒體很是熱烈歡呼了一陣,官員們臉上光彩了不少,大學們在收費制的照應下,也撈足了實惠,雖然口頭上仍然喊教育成本與實際收費“尚有差距”,但4年平均4萬多元的收費,大學怎么地日子也比過去好了許多,有些重點大學的“重點教授”年薪數十萬,許多大學的大興土木,就不無例證。然而,當學子們收獲的季節到來的時候,無論是家長還是學生,才發現四年前的殷殷期許,原來只是南柯一夢。
報載“‘本科生每月600元,不包食宿;有工作經驗的應聘者每月800元。’軟件工程師林先生前幾天去山東出差,看到一家軟件公司打出這樣的招聘廣告。‘這簡直就是惡意壓榨。如果不上大學,去商場賣東西,也掙得了600元,還省了學費呢!’…”,“據3月28日《東方今報》報道,在26日河南省舉辦的一場大中專畢業生供需見面會上,有些用人單位給前來應聘的本科生開出的月薪也是600元。…”(《中國青年報》),當然,這不是個別地方的個別現象,廣東珠三角這樣的“發達”地方,也是如此,無非是100、200元的差距。
有人憤憤然了,“現在要供養一個大學生,需要一個城鎮居民4.2年的純收入,需要一個農民13.6年的純收入。然而每當大學畢業生找工作時總會有一些用人單位做出一些讓人難以理解的舉動,600元的月薪連農民工都提不起興趣,卻來招聘本科生。這種高昂的教育投資和現實的低回報會給我們的社會帶來極其嚴重的負面影響。”(《羊城晚報》),有人提議,要制定所謂“大學生工資最低標準”加以保護,但,據《中國青年報》的“民意調查”,“35.8%的公眾表示贊同出臺這樣一個標準,而59%的人認為‘沒必要’”。草民也認為沒有必要,不是不必要,而是完全無法“必要”。
在“看不見的手”推動下的自由經濟社會現實下,一切服從于市場,市場的現狀如此,誰也概莫見外,君不見前不久鼓吹“看不見的手”決定論的鼻祖,才剛剛獲得中國經濟理論界的最高成就獎么,以中國13億人口的基數,大學在校人數不過數百萬,“市場”已經顯出疲態,這也是無法的事情。所以,專家們、官員們也出來對奔走于各招聘會場之間的滿頭油汗的學子們冷言冷語了,什么“大學生就業行情是一個市場調節的過程,單位出的價只要不低于當地的最低工資標準,都是合法的。”(國家勞動和社會保障部工資研究所所長蘇海南)呀、什么“在市場能調節的情況下,政府之手還是少伸一些為好。大學生薪水的高低,應該交給市場說了算。”(《中國青年報》)呀。
從某種角度看,本科生“賣”了保姆價、建筑工地拌灰漿雜工的價,也沒有什么“不公平”的,過去有句話,“勞動人民知識化,知識分子勞動化”,大學生去農村、去工地勞動,工人、農民被推薦上大學,但因為顛倒了“傳統”,“有辱斯文”、“不尊重知識”、“不尊重人才”、“摧殘教育”而被哭訴了許多年,不提。但那有個前提,大學生讀書是免費的,去農村、去工地勞動都有一份還算過得去的工資。現在教育市場化了,用人市場化了,提倡“在市場面前人人平等”,本無異議,但又有一個前提,現在的本科生們,是自己和家庭負擔了沉重的學費而畢業的,這“投入”不等于“產出”甚至嚴重背離的情況,按說是不應該出現在市場經濟中的,因為那叫做“虧本生意”。
也許對富豪商賈、達官顯貴及其子女來說,這不是一個問題。但對大多數咬緊牙關,節衣縮食才供養出一個大學生的普通工人、農民家庭,甚至是貧困家庭,這是一個隱含著無數人和無數家庭的痛苦、心寒、甚至血淚的現實,前幾年有一個電視公益廣告,叫做“知識改變命運”,廣告的例子說是湖南湘西的一對姐妹,面對上大學的機遇,家庭只能供養一個,通過抽簽,妹妹得到了機會,姐姐在家務農,妹妹考上了大學,這是幾年前的真實故事。如果設想一下,那姐姐進城到制衣廠打工、或者到人家當保姆,月薪600元(包食宿),妹妹畢業了,面臨要么失業,要么接受“大學生在就業之初,關鍵是要尋找一個為自己增長經驗的合適平臺,完全可以抱著‘先就業,再創業’及‘先就業,再加薪’的思想。”,先到制衣廠、或先當保姆,然后再“創業”、“加薪”。但是,面對家人數年來竭盡全力、傾家蕩產的相助,姐姐抱憾終身的受教育權利的喪失,換來的卻是殊途同歸的“命運”,當情何以堪。
教育的“興旺發達”,應該是社會經濟的一面鏡子,經濟報告年年飄紅,GDP一路高歌,進口出口兩旺,人均已達小康,媒體上、官員口中“求賢若渴”,“人才行情看漲”之時,為什么偏偏把本科生們“市場選擇”出了如此價錢,有人說是教育“體制”出了問題,怪“計劃經濟”體制或者計劃經濟“慣性思維”,這可能是一個方面,但是,草民看來,關鍵還是經濟基礎,教育是上層建筑,是服務于經濟基礎的。
我們冷眼看來,中國這些年來的“經濟奇跡”,有多少是建立在所謂“高科技”、“高技術”之上的呢,以低廉的勞動力價格吸引來的大量加工工業,需要的是每日坐在縫紉機旁10幾個小時,出來的一條牛仔褲據說只能夠在國際市場的中間商得到5美分利潤的工人;需要的是同樣坐在操作臺旁10幾個小時,涂刷有毒的膠水,出來的一雙旅游鞋在西班牙只賣5歐元(當地的旅游鞋至少要8歐元)的工人;需要的是在煤井底下冒著生命危險,遇到礦難可能尸骨無收,只有千來元收入的礦工;需要的是在被炒房資本瘋狂炒高的房價背后,房產建筑寡頭們工地里辛苦勞作的工人。
可以說,“炒房經濟”、“牛仔褲經濟”、“挖煤經濟”、“修路經濟”、“修廣場經濟”……是許多地方令人驕傲的經濟“成就”的真實寫照,即便是一些所謂“高科技產業區”內,也無非是裝配一下的“螺絲刀經濟”。在如是經濟的發展模式下,花費了家庭巨大投入培養出來的本科生們,可以選擇的路線,其實是不多的。有人會說“創業”呀云云,可是,就拿最熱門的IT業來看,有幾個像樣的、有核心技術企業是靠個人“創業”出來的,僅有的幾家“大型”“高科技”企業,其實背后或多或少都飄動著“轉制”的影子。
市場是現實的,在手工業模式下放任自流的經濟模式主導性越來越強化的情況下,在主流“支柱產業”愈來愈買辦化、加工化的前提下,600元招聘本科生就是現實,接受不接受都是現實,不過怕的是在市場化的導引下,“讀書無用”的現實感召,會令教育本身崩潰。
「 支持烏有之鄉!」
您的打賞將用于網站日常運行與維護。
幫助我們辦好網站,宣傳紅色文化!