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一次世界大戰中,列寧就指出,第二國際已經死亡,不值得在舊的基礎上恢復它。因此,從第一次世界大戰爆發以來列寧為團結各國革命左派,建立第三國際,恢復和加強無產階級的國際主義團結,同考茨基主義一直進行著劇烈的斗爭。
大戰期間,各國黨內的左派人數很少,列寧在極端困難的條件下,通過各種途徑同他們建立了聯系。一九一五年九月,國際社會黨人代表會議在瑞士伯爾尼附近的齊美爾瓦爾得召開。
出席會議的代表中,考茨基主義者及其追隨者占了多數,左派居少數地位。列寧出席了會議,組織并領導左派同考茨基派展開了尖銳的斗爭。
由于真正的左派占少數,列寧提出的決議草案沒有被接受。但是經過斗爭,在會議通過的宣言中,貫徹了某些馬克思主義的基本思想,宣布這次戰爭是帝國主義戰爭,譴責“保衛祖國”的口號,譴責機會主義違背斯圖加特大會和巴塞爾大會的決議。
列寧指出,會議通過的宣言“在從思想上和實踐上同機會主義和社會沙文主義決裂方面邁進了一步”(《第一步》,《列寧全集》第21卷第363頁),但是,它有不徹底和不堅決的缺陷。以列寧為首的左派發表了一項聲明,指出了宣言的缺點;同時,為了團結大多數,他們在宣言上簽了字。
這次會議的一個最大成就,是革命的馬克思主義者的團結。此后,列寧把反對考茨基派斗爭的重心,移到齊美爾瓦爾得會議參加者內部。
一九一六年四月,在瑞士伯爾尼附近另一個村莊——昆塔爾召開了國際社會黨人齊美爾瓦爾得派第二次代表會議,主要討論了爭取結束戰爭、無產階級在和平問題上的立場等問題。
會議前夕,列寧就指示國外各左派支部動員齊美爾瓦爾得左派的一切力量,選舉左派參加會議。在這次會議上,左派力量有了新的發展。經過列寧的斗爭,會議通過了譴責國際社會黨執行局,反對社會和平主義的決議;但是會議沒有采納布爾什維克關于變帝國主義戰爭為國內戰爭和使本國政府在戰爭中失敗的基本原則。
在大戰期間,以列寧為首的布爾什維克,雖然同考茨基派作過某些妥協,一起開過會,發表共同宣言,但是,列寧堅定地認為,同機會主義者和好是不可能的,因此,從來沒有在思想上和政治上停止或放松反對考茨基派的斗爭,并且繼續堅定地執行自己的路線。
在同第二國際機會主義的斗爭中,以列寧為首的革命左派長期處于少數地位。但是,正如列寧所指出的,“問題不在于數量,而在于正確反映真正革命無產階級的思想和策略”,只有真正的國際主義者,“才是社會主義的整個將來”(《無產階級在我國革命中的任務》,《列寧選集》第3卷第60、57頁)。
齊美爾瓦爾得派后來雖然被考茨基派破壞而陷于瓦解,但是團結在列寧周圍的左派不斷成長起來。他們成為各國革命群眾的真正領袖、沖擊資本主義的先鋒和無產階級國際團結的骨干和核心。
十月革命以后,國際無產階級社會主義革命的曙光在許多國家已經顯露出來。
一九一八年一月,維也納爆發了總罷工。
一九一八年十月,捷克、匈牙利相繼宣告獨立,奧匈帝國土崩瓦解了。
十一月,波蘭也宣告獨立。同月,柏林工人和士兵舉行起義,德皇被迫退位,德意志社會主義共和國成立。
一九一九年三月,匈牙利共產黨和社會民主黨共同組織政府,宣布實行無產階級專政。
英、法、意等國也爆發了大規模的群眾性罷工。在革命浪潮中,各國的革命左派領導群眾進行英勇堅決的斗爭。但是,他們經驗不足,力量薄弱,沒有徹底揭露機會主義者并及時與之決裂。因此,機會主義者幫助資產階級絞殺了群眾的革命運動,革命先后遭到失敗。
這些情況,使各國無產階級認識到要革命就要有一個革命政黨。在革命浪潮的基礎上,許多國家里相繼組成了馬克思主義政黨。到一九一九年初,就有三十九個共產黨和左派社會主義者的組織。
列寧對第二國際機會主義的堅持不懈的斗爭,十月革命的偉大勝利,各國革命運動的發展和共產黨的成立,為第三國際的誕生奠定了基礎。
一九一九年三月,列寧親自領導的共產國際(即第三國際)第一次代表大會在莫斯科召開了。出席大會的有來自三十個國家的代表。列寧就大會的主要議題——資產階級民主和無產階級專政問題作了報告,在報告中,進一步批判考茨基之流反對無產階級專政的謬論,指出其投降主義實質。
他說:“借談論‘一般民主’來擁護資產階級民主,借斥責‘一般專政’來反對無產階級專政,就是公然背叛社會主義,實際投降資產階級,就是否認無產階級有進行無產階級革命的權利”(《共產國際第一次代表大會》,《列寧選集》第3卷第718頁)。大會接受了列寧的思想并號召各國無產階級為實現無產階級革命和無產階級專政而奮斗。
在革命的馬克思主義者實行大聯合的同一時期,一九一九年二月,二十六個國家的社會沙文主義者、“中派”、社會和平主義者集聚在伯爾尼,舉行他們的代表會議,企圖復活在大戰中已經破產了的第二國際。
這是第一次世界大戰以后右派和“中派”的第一次聯合會議。會上,協約國和同盟國的社會帝國主義者為追究戰爭的責任,發生了激烈的爭吵,“中派”分子則竭力在兩者之間調和。
考茨基在會上大力鼓吹右派和“中派”“密切合作”,以便反對“兩種危險”,即反對布爾什維主義和民族主義。考茨基還再次惡毒地咒罵列寧為首的布爾什維克黨和蘇維埃無產階級專政。
會議通過了反對無產階級專政,維護資產階級民主的決議。所以這次會上成立的伯爾尼國際是一個“黃色的、背叛的、變節的國際”,是“國際帝國主義代理人的組織”(列寧:《論第三國際的任務》,《列寧全集》第29卷第457、459英)。
列寧領導的第三國際同伯爾尼國際進行了堅決的斗爭。各國無產階級先進分子紛紛離開伯爾尼國際而站到第三國際方面來。第二國際的一些舊政黨包括“中派”集團,看到第二國際已經毫無希望,就想鉆進第三國際,以便繼續混在工人運動中充當資產階級的代理人和幫兇,推行機會主義路線和政策。
一九一九年到一九二〇年間,第二國際最有勢力的政黨,如德國獨立社會民主黨(考茨基等“中派”分子于一九一七年四月與右派“分離”而成立的)等,都虛偽地聲明退出第二國際,要求加入第三國際。
這種情況“對無產階級解放事業的勝利有著極大的直接危險”(列寧:《關于共產國際第二次代表大會的基本任務的提綱》,《列寧全集》第31卷第161頁)。
因為,“事實證明:由工人運動內部的機會主義派別活動家來維護資產階級,比資產者親自出馬還好”(列寧:《共產國際第二次代表大會》,《列寧全集》第31卷第203頁)。
為了克服這個危險,把反對機會主義的斗爭進行到底,防止考茨基派等機會主義派別混入第三國際,列寧起草的并為第三國際第二次代表大會所通過的《加入共產國際的條件》,明確規定只有同機會主義派別決裂,才能加入第三國際。
圍繞著對列寧制定的加入共產國際條件的討論,各國社會黨內的左派同“中派”、右派之間展開了尖銳的斗爭。
德國獨立社會民主黨的多數派,接受了加入共產國際的條件,于一九二〇年十二月和德國共產黨合并。
法國、瑞士、意大利社會黨的左派也相繼和“中派”、右派決裂,組成了共產黨。
這時,伯爾尼黃色國際在工人群眾中已經臭不可聞,考茨基也極端孤立。為了欺騙群眾,以考茨基為代表的各國“中派”政黨和集團又退出了伯爾尼國際,積極籌備成立“中派”國際組織。
一九二一年二月,在考茨基的積極鼓動下,“中派”分子在維也納組成了“社會黨國際工人聯盟”——維也納國際。這個“國際”貌似公正,口頭上也批評伯爾尼國際,實際上遵循著和伯爾尼國際一樣的機會主義路線,所以被稱為第二半國際。
然而,“中派”和右派只不過臉譜不同,其階級基礎和階級實質則是共同的。因此,到了一九二三年,維也納國際又和伯爾尼國際在德國漢堡舉行合并大會,成立了所謂的“社會主義工人國際”;而在一九二二年,以考茨基為頭子的獨立社會民主黨少數派也已重新并入德國社會民主黨,“中派”、右派完全合流。事實證明,折中、“公允”、調和的考茨基與公開、露骨的修正主義者完全是一丘之貉。
此后,這個無恥的叛徒一直在反對馬列主義、反對無產階級革命和無產階級專政的罪惡活動中度過他的殘年。
考茨基雖然死了,但是反修斗爭并沒有結束。十月革命前夕,列寧就曾經預言,幾十年以后,在國際共產主義運動中,一定會出現新的考茨基之流(參見《世界政治的轉變》,《列寧全集》第23卷第275頁)。
歷史的發展完全證明了列寧的英明預見。這種考茨基式的人物,過去有,現在有,將來也還會有。因此,今天學習馬列主義同考茨基主義斗爭的歷史,仍然有重大意義。
考茨基一貫打著“正統馬克思主義者”的旗號,被第二國際公認為“理論權威”,實際上卻是一個典型的假馬克思主義者,無產階級的可恥叛徒。他根本背棄了馬克思主義關于無產階級革命和無產階級專政的學說,從而在根本上背叛了馬克思主義。
一切新老修正主義者都鼓吹“階級合作”論、“階級斗爭熄滅”論、“唯生產力”論,其要害都是反對無產階級革命和無產階級專政,投降資產階級。
在無產階級奪取政權以前,他們千方百計地維護資產階級的反動統治,反對打碎剝削階級的國家機器,建立無產階級專政,在無產階級革命勝利以后,他們的罪惡活動集中到一點,就是要顛覆無產階級專政,復辟資本主義。鼓吹“議會道路”、“全民國家”、“全民黨”等反動謬論,說明他們完全是考茨基的徒子徒孫,是無產階級革命和無產階級專政的死敵。
考茨基的一生,由向機會主義退讓、妥協到墮落成為反革命的修正主義的頭子,這說明了:“不是東風壓倒西風,就是西風壓倒東風,在路線問題上沒有調和的余地”(毛澤東,轉引自一九五七年七月一日《人民日報》)。
我們必須堅持以階級斗爭為綱,學好無產階級專政理論,把反對修正主義的斗爭進行到底。
「 支持烏有之鄉!」
您的打賞將用于網站日常運行與維護。
幫助我們辦好網站,宣傳紅色文化!