井岡山是毛主席創建的中國革命的第一塊革命根據地。
在這塊根據地之前,中國革命幾經失敗,東躲西藏,唯一收獲的就是經驗教訓,為引兵上山提供了經驗。
毛主席在《中國的紅色政權為什么能夠存在》里寫道:
“一國之內,在四圍白色政權的包圍中,有一小塊或若干小塊紅色政權的區域長期地存在,這是世界各國從來沒有的事。這種奇事的發生,有其獨特的原因。而其存在和發展,亦必有相當的條件。”
這是啥意思?就是說,建立紅色根據地這件事,尤其是在四周都是白色政權的圍剿中還能長期存在這樣的根據地,這是世界上從來沒有的事情。世上從來沒有的事,是不是就不可能發生,或者發生也是偶然的?實際上不是,而是其存在有其必然性和主客觀條件的成熟。
毛主席在《中國的紅色政權為什么能夠存在》里又寫道:
“中國紅色政權首先發生和能夠長期地存在的地方,不是那種并未經過民主革命影響的地方,例如四川、貴州、云南及北方各省,而是在一九二六和一九二七兩年資產階級民主革命過程中,工農兵士群眾曾經大大地起來過的地方。例如,湖南、廣東、湖北、江西等省。”
又是什么意思呢?工農兵曾經起來,說明這個地方有革命基礎,在這里重新發動革命,可以利用既有優勢,起到事半功倍的效果。毛主席就是告訴我們,革命剛開始的時候,不要總是想著補短板,而是要利用既有優勢,把事情做起來。不要光是想著就是勝利,打仗,而是先尋找有利條件,既有優勢,建立屬于自己發展的根據地,再尋求新的發展機會。
毛主席在《中國的紅色政權為什么能夠存在》再次寫道:
“有些同志在困難和危急的時候,往往懷疑這樣的紅色政權的存在,而發生悲觀的情緒。這是沒有找出這種紅色政權所以發生和存在的正確的解釋的緣故。”
很多時候,一旦發生困難,大多數人都是悲觀情緒,都是懷疑情緒。而不是主動地去分析問題產生的原因和尋找正確的解決問題的方法的緣故。毛主席就是要告訴我們,要建立根據地,不但要利用既有優勢,還得分析主客觀條件,從思想上真正認識到事情可以成功的必然信心。
毛主席在《中國的紅色政權為什么能夠存在》又寫道:
“集中紅軍相機應付當前之敵,反對分兵,避免被敵人各個擊破。割據地區的擴大采取波浪式的推進政策,反對冒進政策。”
有了根據地,利用既有優勢發動革命以后,便要建設根據地,并不斷的擴大根據地。但擴大根據地不能另起爐灶,而是繼續利用既有優勢,不斷的蠶食周邊資源,絕不能動不動就放棄既有優勢和根據地,搞無意義地犧牲。集中紅軍反對分兵,歸根到底是把全部資源集中起來,以獅子博兔之勢蠶食周邊。積少成多、人棄我取,根據地便逐漸擴大了,而紅軍沒有傷元氣,有充足的力量迎接下一次挑戰。
毛主席在《井岡山的斗爭》里,再次強調“建設根據地”、“波浪式前進”的觀點:
“在統治階級內部發生破裂時期,例如兩湖在李宗仁、唐生智戰爭時期,廣東在張發奎、李濟深戰爭時期,我們的戰略可以比較地冒進,用軍事發展割據的地方可以比較地擴大。但是仍然需要注意建立中心區域的堅實基礎,以備白色恐怖到來時有所恃而不恐。”、“當時邊界特委和軍委的政策是:對統治勢力比較強大的湖南取守勢,對統治勢力比較薄弱的江西取攻勢。集中紅軍相機迎擊當前之敵,反對分兵,避免被敵人各個擊破。割據地區的擴大采取波浪式的推進政策,反對冒進政策。”
建立了根據地、鞏固根據地、發展根據地,找到正確地建立、鞏固和發展根據地的成套方法,便一定可以開辟一番新氣象。
毛主席在《井岡山的斗爭》末尾寫道:
“邊界的紅旗子,業已打了一年,雖然一方面引起了湘鄂贛三省乃至全國豪紳階級的痛恨,另一方面卻漸漸引起了附近省份工農士兵群眾的希望。”
這里的“希望”兩字,用的極好。有了穩固的根據地,有了明確的方法,紅軍的工作便有一種朝氣蓬勃的氣象,而這種氣象又會吸引更多的參與者、合作者,滾雪球似的壯大革命事業。在紅軍和根據地的工農群眾看來,這就是希望。
把一塊根據地建設成功,取得成功的經驗,便可以給周圍的同志以勝利的希望和信心。
實際上,在我們的工作生活中,我們做不好事,往往源于我們的急功近利,忘記了自己熟悉的工作和能力,而去做了自己暫不熟悉和不擅長的東西。
按照毛主席的“革命根據地思想”的邏輯,往往是熟悉的工作更容易成功,成功以后便容易產生自信,而成功和自信不但可以給自己自信和謀求新的發展可能,也會給周圍觀望的人一種靠譜的感覺,這些認可你的人,就容易成為你的合作者。在他們看來,你也代表了一種希望。而這種希望,起點便是既有優勢和根據地。認清自己的既有優勢是什么,并利用既有優勢建立自己的根據地,然后以此為基礎逐漸向外蠶食,可以說是成事的不二法門。
是為讀《毛選》之《中國的紅色政權為什么能夠存在》和《井岡山的斗爭》之思考。
「 支持烏有之鄉!」
您的打賞將用于網站日常運行與維護。
幫助我們辦好網站,宣傳紅色文化!