国产免费人成视频在线观看,国产极品粉嫩馒头一线天AV,国产精品欧美一区二区三区,亚洲 古典 另类 欧美 在线

首頁 > 文章 > 思潮 > 讀書交流

《中國危局》--21世紀的諫言書

黃樹東 · 2009-11-16 · 來源:烏有之鄉
收藏( 評論() 字體: / /

中國危局》—21世紀的諫言書

黃樹東

////本文是《選擇和崛起:國家博弈下的中國危局》(有人簡稱《中國危局》)一書的后記。新增加了讀者導言,并略有增刪。////

歷史長河,大浪淘沙;興衰相替,環環相因。人類歷史到了21世紀出現了幾十年未有之大變局。浩浩湯湯的歷史潮流在自身規律的推動下出現了歷史性拐點。有五千年歷史的中華民族,歷經滄桑,閱盡興廢,相存不絕。我們曾經把握住歷史提供的機會創造出光輝燦爛的過去。我們的民族怎樣才能在今天再次把握歷史提供的機會,順勢而博,調整戰略,減少損失,再造輝煌,實現崛起?這是每一個赤城的華夏子民都關心的問題。

一.高舉獨立自主的旗幟。

閱讀導言:文藝復興時期以來大國博弈的歷史表明,沒有經濟獨立,就沒有政治獨立;沒有經濟戰略的獨立,就沒有國家對外戰略的獨立。一個在一定程度上失去經濟主導權的民族,也就在同樣的程度上失去了捍衛自身戰略利益的主導權。當一個國家的經濟獨立或經濟利益,被世界市場尤其是主要戰略博弈者所控制的時候,“韜光養晦”將從自主的策略選擇,變成不得不為之的戰略歸宿,在許多情況下,無法按自己的意志和自主的方式來伸張和捍衛自己的利益。這是國家博弈的邏輯。在二戰以后的當代經濟歷史上,有一些失去了經濟獨立的國家,在國家博弈中,不得不吞下損害國家利益的苦果,進而從雄心勃勃的挑戰者,淪為長期衰退的二流跟班。中國要站在人類歷史的肩上,吸取別人的教訓。對外經濟戰略,必須服從國家總體戰略。經濟戰略必須服從國家的總體戰略。中國經濟一定要妥善處理,融入世界和獨立自主的關系。融入世界必須建立在獨立自主的基礎上。經濟獨立是美國第一人財政部長,為美國制定的經濟戰略。美國是在經濟獨立自主的基礎上,加上保護主義,走向權力的金字塔的。

獨立自主,自立更生,是每個民族崛起的不二法門。是對過去的總結,對未來的預測,是中華民族崛起過程中的必然選擇。毛澤東關于建立獨立經濟體系,關于建立獨立工業體系,關于地區,階層,產業平衡的思想,透徹的指明了經濟體系的完整和平衡,與經濟獨立的關系。在毛澤東的經濟思想里,沒有經濟體系的完整就沒有經濟的獨立;而沒有經濟的獨立就沒有中華民族的獨立和自主!民族產業的肢離破碎,外國資本的掠奪式競爭是毛澤東要取消的對象。毛澤東的經濟思想,還體現在他藐視困難的崇高和浪漫。“一張白紙沒有負擔,可以寫最新最美的文字,畫最新最美的圖畫”。只有對自己的事業和民族無比自信的人,才有這種自信和自豪。這種自信和自豪就是走自己的路敢于創新。這種自信和自豪開創了中國最繁忙的創新時代。沒有這種自信就沒有今天支撐起中國安全的那些關鍵技術。在毛澤東的經濟思想里,沒有自曝,自欺,和自棄。沒有盲目崇拜別人,沒有寄希望于他人。戰略家的毛澤東知道,寄望于人,最后就是受制于人。

國際交往要有精確的成本風險計算。全球化和融入世界究竟帶給了中國什么?全球化不是歷史的必然。全球化帶給發展中國家的最大災難,就是經濟依賴。

中國要改變出口導向,不能走金融全球化的道路。中國的崛起,不能走不合理的國際分工,和財富輸出的道路。

全球化正在全面抑制中國經濟的創新能力。有些人認為全球化是將世界經濟,社會,政治整合在一起,擴散和轉播現代化。然而,1)世界貿易組織和發達國家通過知識產權和技術封鎖,實施對技術的控制;2)迫使中國放棄高科技產業的保護,對高科技產業實施零關稅,打擊中國內部的高科技產業;3)通過干預中國產業政策的方式,遏制中國自我創新的能力。WAPI就是一例。我們對外開放戰略支點曾經是:通過開放而獲得先進技術。過去有些觀點認為,中國之所以落后,是因為沒有開放,沒有通過開放而獲得先進技術。然而,殘酷的國家博弈現實是,全球化已經不僅不能帶給中國技術,反而遏制了中國的創新能力。在世貿框架下,全球化不是發展中國家擺脫落后的途徑,而是持續落后的原因。

全球化的目的對外開發的目的是什么?是為了出口導向?是為了增加美元儲備?是為了發揮落后產業的優勢?全球化導致中國經濟依賴別人的市場,幾乎高達2萬億美元的國民儲備以美元或美國其他虛擬資產的形式掌握在美國手中。而我們自己卻面臨內部發展嚴重抑制的困境。全球化的導致中國的貧困。全球化導致中國產業的扁平化,低端分工。中國需不需要這種全球化?

在對付經濟危機的今天,中國應當堅決反對保護主義。

但是就中國崛起的長遠戰略選擇而言,中國的現代化呼喚保護主義。貿易戰略是國家安全戰略的一部分。貿易戰略必須服從國家安全。

有人認為在保護主義政策下建立的產業無法經受國際競爭的檢驗。這是一種誤解。

反對保護主義的全球化論必須面對歷史。歷史上的強權都是通過保護主義發展起來的。英國和美國。尤其是美國在內戰以后,實施了高達49%以上的關稅保護。當時歐洲的許多經濟學家許多政治家,對美國進行論調相似的指責。這些指責有些源于天真,有些是不懷好意。然而歷史在美國一方,不在那些自以為掌握了真理和不懷好意的人手中。通過保護主義發展起來的美國,不僅經受住了國際競爭的檢驗,還在這種競爭中登上了世界權力的頂峰。全球化卷走了拉美奇跡,全球化讓日本進入漫長的停止,全球化導致亞洲金融危機。全球化究竟催生了那一個經濟強權?全球化30年了。從1985年戈爾巴喬夫到現在,也已經24年了。其間還包括普京挽狂瀾于既倒的8年,俄羅斯綜合實力是上升了還是下降了。24年!斯大林用了不到24年時間,將前蘇聯建成了一個工業化的強國,為最終打敗希特勒提供的物質基礎。發展道路的優劣自有歷史評論。一部分人由于信仰和利益原因,可以暫時打扮歷史,但是歷史終究會抹去那些涂在她身上的偽裝。

反對保護主義的全球化論必須面對自己。全球化認為,中國通過保護主義發展起來的企業,無法承受國際競爭。他們的邏輯里有一個暗含的前提,那就是:中國國內的競爭不是有效的競爭。國內競爭低于國際競爭。他們必須回答,為什么在中國這樣一個有13億人口的大國,不可能產生有效的競爭,不能通過國內競爭在幾十年中培育起強大的現代工業。是不是西方的月亮就是比中國圓,連西方的競爭也比中國有效。其實這種自卑自棄的觀點,本來就不能理解中華民族要搶占現代化高峰的雄心壯志。西方的月亮不比中國圓,西方的競爭不比中國有效。

反對保護主義的全球化論必須面對基本的邏輯挑戰。全球化認為,中國高端產業弱小,為了發展高科技產業,所以不能實行保護主義,只能走開放的道路。正是因為產業弱小才需要保護。明知弱小而不保護,不是別有用心,就是無知。如果通過保護主義,中國不能發展起門類齊全的現代工業,難道門戶開放就可以?他們的邏輯里有一個荒謬的前提。他們一方面認為,保護主義不能發展起中國的現代工業,另一方面卻又認為在國際資本的殘酷打擊下能夠建立起中國的高科技產業。保護不能發展,而備受摧殘還能成功?其實他們的真正用心,是中國必須放棄現代化進程,放棄培養新型產業。如果,中國不保護高科技產業,中國在高科技方面只能依賴強權。全球化把本來簡單的道理弄得很復雜。道理很簡單:正因為中國在某些現代產業里還相當落后,所以才需要保護。因為弱小,才需要保護。

反對保護主義的全球化論必須面對中國。全球化認為,中國通過保護主義發展起來的技術,無法承受國際競爭。這種邏輯認為競爭就是一切。他們認為,保護主義發展起來的現代產業,無法承受國際競爭,所以中國不能通過保護主義發展現代產業。這是競爭就是一切的邏輯。似乎一個國家產業發展的目的就是要接受國際競爭。我們必須指出,競爭不是目的,競爭不是一切。中國發展現代化產業的目的,不是為了接受國際競爭,是為了中華民族的崛起,為了中國人民自身的需要,為了中國經濟的獨立和完整。在國家博弈中,在中華民族的崛起過程中,我們需要有選擇的競爭。任何競爭必須符合中華民族的利益,必須有利于中國的現代化進程。有益的競爭我們介入,無益的甚至有害的競爭我們保護。中華民族介入國際競爭的目的是為了自己的崛起。所有的國際競爭必須符合中國的利益。有如戰場博弈,不打對自己不利的仗。有位偉人說:“打得贏就打,打不贏就走”。國家博弈和國際競爭,呼喚靈活機動的戰略戰術。我們要堅決把國際競爭從神龕上拉下來。神圣的不是教條主義的國際競爭,神圣的是國家利益。

與保護主義相應的是出口導向。中國經濟是為了中國人民自己的福利,還是某些海外市場的福利。經濟增長是為了中國人民不斷增長的物質和文化需要,還是海外某些市場的需要。

當今世界的霸權,就是建立在發展中國家的出口導向戰略上的。

保護主義呼喚公平。有人也許要指出,沒有全球化,中國幾乎相當于GDP40%的出口將失去市場,中國將出現生產過剩。所謂生產過剩,是相對于需求而言。而需要決定于分配。中國有13億人口,廣闊的國內市場。只要中國解決了貧富懸殊問題,中國的不斷增長的甚至勃發的內需將成為中國經濟發展的強勁動力。不斷增長的就業,不斷增長的工資,不斷完善的社會保障,這些公平措施將會為中國創造出無窮的需求。不斷增長的需求將給中國經濟帶來高額的利潤。

公平帶來高利潤。公平和效益是一致的。

沒有堅決的意志是不可能走保護主義的道路的。保護主義和自由貿易的一個差別就是要一切要自己做起,要走一條從無到有,從小到大,從不完整到完整的產業和經濟現代化的道路。國民經濟的每個部門每一個產業都要一個一個建立,每一項技術都要一個一個攻克。這是一條比寄希望與買技術,僅僅追求GDP一個數量指標要艱難得多的道路。用非經濟學語言講,自由貿易如同做生意,而保護主義下發展經濟如同創業。做生意在許多時候是一條比創業更容易更迅速至富的道路。所以,在保護主義下從事現代化建設時,一個國家最常用的詞匯是攻關,創業,攀登,是苦戰;而一旦走上自由貿易追求單一經濟指標的道路上時,人們的口頭語是學習,引進,接軌,是發財。為什么?保護主義下自主的追求經濟現代化是一個漫長的過程,而有些經濟觀點錯誤的認為,買技術引進技術能更迅速的縮短技術差距。但是,在強權的經濟戰略里面,自由貿易,技術涉及到國家安全,技術設計到知識產權。

你有想通過買而實現崛起的自由,別人有不賣給你的自由。實施自由貿易走出去的戰略的最后結果就是經濟在低水平上增長。

全球化或美國化不是中國現代化的道路。希望將全球化作為崛起跳板的民族,必須防止別人從你腳下抽走這個跳板。

全球化是一場經濟戰爭。中國要豎起保護主義的萬里長城。

二.高舉現代化的旗幟

閱讀提要:現代化是比GDP豐富的歷史進程。GDP增長,可以通過“非現代化”進程,通過追求虛擬增長,通過財富的大規模流失而實現,通過擴大貧富懸殊而實現,在短期內甚至可以通過推動資產泡沫的方式來實現。簡單的追求GDP增長,還有可能將現代化退化為“美國化”,將中國的崛起進程,變成抄襲美國模式的進程。GDP是一個國民收入的會計概念。單純的追求GDP可能將一個民族引導到單純追求會計效益,而忽視整體經濟效益和社會效益的陷阱里。單純追求GDP可能導致一個民族走向不計社會經濟和政治成本,單純追求GDP會計數量增長的模式。結果越增長,社會經濟政治矛盾越多,增長的可持續性越小。

一個民族經濟崛起的核心是經濟獨立。經濟獨立是一個國家戰略安全的基礎,沒有經濟獨立,就沒有國家的戰略安全,沒有國家的獨立。但是經濟崛起不等同于GDP的提高。迅速增長的GDP可能建立在犧牲經濟獨立的基礎上。

第一.GDP不能等同于經濟現代化。GDP是一個數量概念,一個核算概念。同樣的GDP下面可能有完全不同的經濟發展階段,同樣的GDP反應的可能是不同的經濟實力,同樣的GDP反應的是不同的技術水平。例如,根據經濟合作開發中心的估計,中國的人均GDP在公元1300年大約為600美元(p29),相當于中國20世紀90年代的人均收入。難道這兩個相近的數字,代表的是相似的經濟體質?這個例子告訴我們,GDP這個數量概念有時候并不代表一個國家現代化的程度,GDP數量擴張甚至不一定代表現代化進程。

在這個世界上有許多GDP相當高而非現代化的國家。一個國家的經濟實力不能主要用GDP來衡量。單純追求GDP甚至不一定符合國家利益。以美國同日本的高科技戰爭為例,80年代中期,日本晶片在價格和質量上都甚于美國。從單純的GDP,從單純的經濟效益角度看,美國應當采用日本的晶片。但是,美國從國家利益的角度,對日本發起了一場高科技戰爭,全面摧毀了日本在這一核心戰略產業里的挑戰。

第二.追求GDP和追求現代化是兩條不同的發展道路。通過現代化進程而實現的GDP增長,才是可持續的增長。中華民族必須依靠現代化而崛起。現代化必然帶來GDP的增長,GDP的增長也可能伴隨現代化競爭。然而GDP的增長并不一定必然帶來現代化。有時候,二者是矛盾的。GDP的增長有可能通過依靠低端產業的擴張而實現;有可能導致虛擬增長和發展抑制;有可能導致對海外市場的極端依賴,導致財富的大量流失。有時候,高速增長的GDP可能是建立在“去現代化”的基礎上的。70年代以來,有些發展中國家高速的GDP增長,是通過把越來越多的經濟在資源投放在符合國際分工的低技術產業上實現的(去現代化);甚至是通過大規模摧毀業已建立的工業體系而實現的(去現代化)。所以,GDP的增長開啟的并不必然就是現代化進程。有時候GDP的增長可能導致產業的扁平化并存,有可能導致高端技術創新的抑制,有可能導致民族產業的支離破碎。單純的追求GDP的增長,還可能導致對教育和公共事業的支出的抑制。GDP的增長有可能通過加入國際分工,通過發揮劣勢而獲得。總之,為了追逐GDP一個民族可能走向簡單的數量擴張的道路;為了追求GDP一個民族可能走低端發展的道路;為了追求GDP一個民族可能走上重商的道路,導致產業層次下降,產業鏈條不全。為了追求GDP一個民族可能走上資源和財富輸出的道路。未來追求GDP,一個民族可以走向“去現代化”道路。

假如GDP的增長建立在對海外市場的依賴上,建立在去現代化上,這種GDP的增長不是可持續的增長。

GDP有低質量和高質量之分。低質量的GDP托不起中華民族崛起的夢想。只有現代化才能帶來高質量的GDP。

解決經濟發展中的低效益和單純的數量擴張的問題,提高自主創新能力的關鍵,是現代化。

第三.現代化是中華民族崛起的必由之路。現代化是一部比GDP的增長豐富的多的歷史過程。世界上有許多關于現代化的理論。有些理論認為,現代化就是西化,現代化就是美國化。現代化的定義必須符合中華民族崛起的需要。中國60年代提出的“四個現代化”體現了中國崛起的歷史要求。現代化的道路,要求中國建立獨立和完整的國民經濟體系,要求中國迅速在主要的產業化技術上實現創新和獨立。現代化的中國既不依賴海外市場,也不依賴別人的技術。中國的現代化進程從1949年開始,已有60年歷史。60年中積累了許多經驗,和物質基礎,為未來中國的現代化打下了堅實的基礎。

數量增長不是發展,也無法取代發展。

三.高舉社會主義公平正義的旗幟。

閱讀提要:從上世紀70年代中期,新自由主義在世界范圍內興起以來,不公正在許多人的教科書里,第一次不加掩飾的成了歷史發展的動力。似乎擴大不公平,是推動經濟增長和現代化,進而推動歷史發展的動力。這種理論,將公平和發展對立起來,將公平和效益對立起來。它們認為,世界上的弱勢群體,弱小民族,和弱小國家必須為自己的弱小承擔100%的責任,必須為效益低下負責任。一種以擴大不公平,甚至是以不公平為支點的經濟模式,在世界范圍內泛濫。這種體制為了提高競爭,忽視結果公正,而強調“程序公正”。但是,“程序公正”并不等同于“公正的程序”。結果,在世界范圍內,精英集團開始大規模的通過壟斷或控制程序而達到“體制尋租”的目的。全球化就是“美元體制尋租”的體系。在許多國家,包括美國這樣的發達國家,在某種公平體制的倒塌的同時,中下層人民被全面的排斥在“程序”之外。這種追求不公平的經濟模式,最終導致了百年一遇的經濟危機,被證明是真正低效益的體制。中國要堅決抵制這種旨在擴大不公平的體制。稍稍懂得經濟學常識和歷史的人們都知道,公正帶來持續的效益。

新自由主義把公正仍在地上的同時,也把弱小國家和弱勢群體仍在地上。我們要把這面旗幟撿起了,讓它高高飄揚。不公正不是社會發展的動力,擴大不公正不是歷史的創新。每個時代有每個時代的挑戰。新自由主義的危機表明,擴大不公正不是社會進步的表現。有人指出中國要繼承人類的共同遺產。公正同樣是幾千年人類思想的重要遺產。新自由主義無法壟斷對人類遺產地定義。新自由主義沒有權力要求人類只繼承那些符合符合新自由主義有色眼鏡的遺產。

將公平同無效益聯系起來,將不公平同高效益聯系起來,是新自由主義的核心假定。但是這是一個欺騙歷史的假定。全球化體系是一個不公正的體系。國際經濟體系中財富的逆向流動,金融資本主義的統治,從本質上講是一個低效率非均衡有危機傾向的體系。

新自由主義全球化的這兩個歷史命題是虛假的命題。那個命題是,政府干預既不自由也無效益。那個命題忽視了,沒有政府的恰當干預大多數人更不自由,經濟更無效益。據IMF估計,這次金融危機,全世界的損失將達4.1萬多億,而美國高達2.1萬億。難道這是效益?不受控制的金融資本必然走向繁榮—破裂的周期性危機。這種危機打破了多少民族崛起的夢想,損失了多少資源。難道這不是浪費?新自由主義在世界范圍內擴大貧富懸殊,甚至把擴大貧富懸殊當成推動效益的手段。多少人因此而無法受到正常的教育,多少人因此而無法享有衛生資源。從宏觀的角度講這難道不是人力資源的極大浪費?難道不是低效益?全球化導致發展中國家的資源被大量循環到美國,包括中國2萬億左右的國民儲備,成為虛擬資本,沒有轉化為中國的生產能力,對中國而言是高效益?世界范圍內,富有階層的奢靡和貧困階層的困苦并存,難道不是低效益?人類經濟發展的目的是什么?難道經濟發展的目的就是為了讓金字塔頂部的人享有大多數社會財富,這就是高效益?

從單純的經濟效益來看,幾千萬熟練工人下崗或被迫提前退休,難道不是經濟資源的巨大浪費和巨大的低效益?業已建成的工業體系的大規模解體,業已建成的工業基地的大規模的萎縮,很難被解釋成高效益。即使在美國這樣的資本主義,那些“正統”的經濟學,也會指出這二者是對一個國家潛在經濟產出能力和生產能力的巨大抑制。

在許多發展中國家,中下階層被邊緣化,他們的積極性創造性受到極大的打擊和抑制。即使在西方經濟學教科書中,這也是低效益。

對中國廣大的企業而言,不公平也是效益低下的根源。不公平導致中下階層收入相對減少或萎縮,導致總需求的萎縮。總需求的萎縮導致企業面臨市場萎縮,盈利下降,和效益下降的壓力。

反過來,斯大林在二十幾年內把前蘇聯建設成工業強國不是效益?毛澤東同樣在二十幾年內,在一窮二白的基礎上在中國建設成完整的經濟和工業體系,不是效益?

我們曾經分析指出,新自由主義把人類關于公平的爭論轉化為對自由和效益的爭論,進而指責政府干預,公有制是不自由和低效率的根源,甚至認為公平本身是效益低下的根源。在新自由主義看來,擴大差距,擴大不公平就是效益。所以,世界范圍內,新自由主義的改革都是以擴大不公平打破公平為出發點。新自由主義是人類歷史上一個非常特別的時期。在這個時期里,打破基本的公平竟然公開成為推動社會進步的手段!里根撒切爾的新自由主義,放棄對弱勢階層的關懷。撒切爾夫人說“沒有社會,只有個人”。歷史的倒退成了先進。推動歷史倒退的人被推上了祭壇,而推動社會進步的人則受到百般攻擊。在有些人的眼中,勞動者似乎成了必須用貧困來鞭打的動物。否則就沒有效益。

新自由主義不僅偷換關于公平的爭論,而且還用會計效益偷換經濟效益。新自由主義沒有效益!金融資本主義的繁榮-破裂的周期性表明,新自由主義沒有效益。新自由主義圣經不是為大多數人寫的。市場經濟和新自由主義的所謂自由是資本的自由,所謂的效益是資本的效益。效益有許多層次:會計效益,經濟效益,社會效益。新自由主義在攻擊公有制和政府干預的時候,混淆了這些效益的界限,甚至干脆用會計效益取代一切。資本追求的是會計效益。假如經濟效益和社會效益不帶來會計效益,對資本而言是低效益。資本追求的是盈利,而所謂盈利是一種會計估價。盈利并不代表經濟效益。了解經濟運作和企業運作的人都知道,盈利和經濟價值不是一回事。以金融資本為例,在泡沫時期,金融資本擁有大量的非流動性資產。這些資產以模型定價,這個模型依賴一定的內在回報率為假設。這樣獲得的會計利潤完全不等同于經濟利潤。正是因為資本追求會計利潤,美國才會有那么多的上市公司,出現會計作假的問題。

這種會計價值和經濟價值的差別在美國最近對會計規則的改變上可以反映出來。按過去的規定,許多金融機構持有的證券,必須按市場價格定價。在美國金融危機中,許多金融機構的低流動性資產的幾乎沒有市場,或者市場價格非常低。比如1元只能買20美分。這種按市場價格定價,導致許多金融機構資產減值,出現虧損,甚至面臨倒閉的風險。在美國國會的壓力下,美國改變了這個規則。這類資產可以用管理層的未來現金流來估價來估計。有些大金融機構在一季度的報表中,因此而記錄了20多億美元的收益。該企業的經濟價值沒變,然而會計價值增加了。為什么資本追求的是會計價值?所謂利潤,成本等都是會計估計。

至于在合法的范圍內操縱會計程序,更是一種普遍的現象。新自由主義過分強調會計價值而忽視經濟價值,加劇了資本和勞動的對立。比如一個企業生產了100元錢的產品,盈利10元。同一個企業,同樣生產100元錢的產品,由于降低了勞動者的報酬,盈利15元。這個企業產品的經濟價值不變,然而會計利潤增加了。這只是會計價值和經濟價值差別的另一個例子。新自由主義沒有權利把會計效益和經濟效益混雜在一起。過分追求會計效益最終導致經濟效益的下降。利潤不等同于效益。新自由主義一提及效益,就講到利潤,利息等的。然而,生產有三要素:土地,資本,勞動。不同的要素有不同的效益標準。土地是地租,資本是利息,勞動是工資。效益就是投入和回報的關系。提高效益對土地而言是提高地租,提高效益對資本而言是提高利潤,提高效益對勞動者而言是提高工資。這三者是彼此矛盾的,彼此消長的。然而,新自由主義只用地租和利潤來衡量效益。而把勞動的效益,偷換成勞動生產率。新自由主義的這種歧視勞動的所謂效益觀,應當廢棄。勞動的效益應當和資本對等。會計效益和經濟效益間應當平衡。然而,在資本主導的經濟體系里,這種平衡不可能為資本接受。這就是為什么必須要有政府干預。沒有政府干預,對勞動者而言,經濟發展不帶來效益,甚至導致工資停滯,甚至下降。

一座分裂的大廈不是一座能長久聳立的大廈。一個被財富撕裂的社會,不可能是一個和諧的社會。

我們要把被新自由主義顛覆了的歷史,和天空顛覆過來。人類不能永遠倒立著生存。新自由主義不是人類歷史的必然,追求不公平不是人類歷史的必然。一定程度的公平和效益并存,是人類追求的理想。公正不止限于追求程序的公正,而且要追求公正的程序,追求結果的公正。公正是提高社會福利的一種手段。公正最終能創造出巨大的需求,從而推動效益的提高。公平和效益的平衡,將為社會的共贏創造條件。

公平的價值不能由抽象的邏輯來書寫。公平的價值必須通過體制變革來實現。追求公平,要改造新自由主義的世界秩序,要改新自由主義改革的革。

四.高舉中國特殊性的旗幟

閱讀導言:全球化實際上就是美國化,推動的就是美國模式。世貿組織通過入世條約,迫使發展中國家大規模的采納美國體制;IMF和世界銀行在對發展中國家的干預中迫使發展中國家不顧國情接受美國模式。認為全球化是歷史的必然的觀點,必然要得出結論:美國模式是歷史的必然。這種不分國情,不分民族特性,不顧歷史條件,將美國模式當成“普世價值”的教條主義,是中國發展的巨大障礙。中國應當堅決揮別美國體制,走自己的道路。

全球化不是普世價值。中國不能走全球化的道路。有些發展道路也許適合有些民族,有些發展道路也許適合有些民族的特定歷史階段。在這個世界上,沒有一條適合所有民族,所有歷史條件的發展道路。全球化不是,全球化主導的一體化同樣不是。中國要摒棄弗里德曼給發展中國家的“金馬甲”。“華盛頓共識”不是發展中國家參與形成的共識,不是發展中國家發展道路的共識。

五.高舉中國自己的價值體系。

閱讀提要:中國要走自己的道路,必須建立自己的價值體系。美國之所以成為美國,是因為美國有自己的價值體系。美國捍衛自己的價值體系可為不遺余力(參考30頁-34頁)。一個國家的經濟政治體系是建立在特定的價值體系上的。這個價值體系的崩潰,遲早會導致經濟政治體制的塌陷,從而導致國家利益的巨大喪失。前蘇聯的例子就是這樣。價值體系是一個民族的靈魂。一個失去靈魂的民族,一個將別人的價值體系當成“普世價值”的民族,一個以別人的價值來判斷評價自己歷史和現實的民族,怎么可能走自己的道路。一個偉大的民族,無論有多么的開放,也不會用自己的教科書去宣揚別人的價值體系,也不會用別人的價值體系來塑造自己的后代。價值體系的核心代表的是利益。當一個民族奉行他民族的價值的時候,怎么可能真正堅持和捍衛民族的利益。

歷史表明,經濟戰爭的特點是攻心為上。而攻心的要害是價值的輸出。從這個意義上講,文化上的崛起是經濟崛起的條件。文化上的崛起的核心是民族價值體系的崛起,民族主義的崛起。走新自由主義的道路,強調世界性,淡化民族性;強調全球化,談話民族性等等是自主發展的價值障礙。世界上那些徹底走向新自由主義道路的人們,都是在別人的價值體系后面亦步亦趨。在價值體系上依附他人,必然導致心理上的萎靡,意志上得軟弱,民族自尊的喪失。崛起本身是一種進取的戰略。所以,照搬別人價值體系的做法與崛起戰略格格不入。把別人的價值當成“普世價值”必然導致民族價值上的虛無主義。任何一個偉大的民族都是在自己的歷史中為自己尋求價值的坐標,來界定今天和未來的現實。美國是一個年輕的國家,沒有什么歷史,而且美國獨立前是英國的殖民地,它的經濟政治價值有很深的英國烙印。即使是這樣,美國沒有把它的發展歸結為向英國價值體系學習的結果。它從自己短暫的歷史中去尋求自己價值民族和國家的起源,從自己與歐洲其他民族的差異中來解釋自己的價值體系。美國發展的一條重要歷史經驗,就是沒有加入英國推行的自由貿易體制。

要提升民族的意志,要堅決拋棄自暴自棄,自我菲薄,媚外抑己,唯洋是重東西.那一個偉大的民族不崇拜自己的歷史,那一個偉大的民族不為自己的價值體系而驕傲,那一個偉大的民族在經濟體制經濟發展道路上的成功不是因為走民族主義的道路?反過來,那一個民族能通過崇拜別人的價值和偶像而變得偉大?那一個民族能通過在價值上把自己變得渺小而變得偉大?

價值體系的另一個核心就是要創造自己的民族英雄,要崇拜歷史上所有的民族英雄。文化崛起或價值崛起的一個誤區,就是用今天時尚去評價民族的英雄,甚至用他國的價值觀或者特定利益集團的利益去摧毀自己民族的英雄,去宣揚他國的民族英雄。其實民族的英雄們早已不屬于他們個人,他們屬于全民族,這個民族在英雄身上找到了或賦予了自己的價值。他們早已作為一個民族的價值符號和崇拜對象而存在。他們體現的主要是一個民族的價值。從這個意義上講,英雄早已不是他們個人,而是這個民族本身。民族對英雄的崇拜其實是該民族自身的崇拜。英雄作為民族的價值符號是不需要評價或再評價的。縱觀世界各國,每個民族的英雄作為民族價值的代表都是崇高的,雖然作為英雄的個人都不可能逃過金無全赤的規律。英雄崇拜就是偶像崇拜。任何一個偉大的民族都要制造自己的偶像。一個民族在制造英雄偶像的過程中升華了自己。英雄偶像像燈塔一樣照耀著一個民族的未來,像豐碑一樣見證著一個民族過去的偉大。有多偉大的民族就有多偉大的英雄;有多偉大的英雄就有多偉大的民族。同樣有多么微不足道的民族就有多微不足道的英雄。在當今世界的強國無不以各種方式去崇拜自己的英雄偶像。在美國,你會為那一座座高聳入云的紀念碑,莊嚴肅穆的記念堂而驚嘆。對英雄的崇拜開始于呀呀學語學語時。在美國中小學的歷史課本里充滿了對自己英雄的贊揚。華盛頓,杰富迅,林肯在身前身后不是沒有爭議。但是,美國把歷史事實的澄清留給了歷史學家,而把對英雄的頂禮膜拜留給了整個民族。英雄不是歷史細節的堆積,英雄崇拜不是歷史考據。反觀另外一個昔日強國,它的崩潰過程發軔于對自己英雄的摧毀之時。在經歷了國家分裂,內憂外患,被人無情打壓的時期以后,這個國家認識到,沒有英雄就沒有民族的自豪,不保護歷史上的英雄就沒有民族的未來。開始從新認識和崇拜自己的歷史英雄。

六.高舉大多數人的旗幟。

閱讀提要:古人云:水可載舟也可覆舟。中國歷史的一個巨大特點,就是當大多數人不再用嘴來表達不同意的時候,一個既存體系的存在就走到了盡頭。中國歷史上那些周而復始的大動蕩,不是下層人民的自主選擇,而是下層人民在被相對剝奪的干干凈凈時唯一出路。得民心者得天下。民心是什么?是大多數人的擁護。而大多數數人的擁護的基礎,是大多數人的利益得到了承認。二戰以后在中國大陸上的那場決定中國歷史的大博弈中,失敗的一方也許在開始得到了少數“精英”的同意,但是,卻肯定失去了大多數人的民心。最后,不僅大多數人拋棄了它,連精英也拋棄了拋棄了它。社會主義是捍衛大多數人利益的體制和道路。捍衛大多數的利益是中國長治久安的關鍵,是長期和諧的關鍵,是中華民族崛起的關鍵。

中國要崛起,必須凝聚大多數人的意志和代表大多數人都利益。一個民族的意志崛起來自于自于全民族的意志和凝聚力。所以要用體制保障全體至少是絕大多數人民的利益,要堅決阻止擴大社會差距,撕裂社會,危害社會和諧,傷害民族凝聚力的東西;把收入分配的公正,社會的公正,對社會各階層利益的協調放在國家安危和提高國家綜合實力的戰略高度來看。

假如一個國家不能保障大多數人的利益,假如大多數人的利益受到絕對或相對的傷害,假如大多數人有絕對或相對的剝奪感或邊緣化感,假少數精英群體利益壓倒了大多數人的利益,假如這些都成為現實,一個國家將如何凝聚大多數人的意志來捍衛國家利益。

捍衛國家利益是人民的戰爭。人民戰爭不是空談,不是主觀愿望。只有永遠站在大多數人一邊,站在大多數人的利益一邊,一個后起的國家才能凝聚起巨大的民族和國家意志,在危機時刻打一場捍衛國家利益的人民戰爭。

所以,國家內部的利益格局是關乎國家安危國家意志凝聚能力的戰略領域。

http://www.ceh.com.cn/ceh/shpd/2009/11/10/55410.shtml

「 支持烏有之鄉!」

烏有之鄉 WYZXWK.COM

您的打賞將用于網站日常運行與維護。
幫助我們辦好網站,宣傳紅色文化!

注:配圖來自網絡無版權標志圖像,侵刪!
聲明:文章僅代表作者個人觀點,不代表本站觀點——烏有之鄉 責任編輯:長空

歡迎掃描下方二維碼,訂閱烏有之鄉網刊微信公眾號

收藏

心情表態

今日頭條

點擊排行

  • 兩日熱點
  • 一周熱點
  • 一月熱點
  • 心情
  1. 歐洲金靴|教育之亂,禍起蕭墻
  2. 日本女優橫宮七海自殺身亡——畸形的社會還要逼死多少人?
  3. 司馬南:公開丑化河南人民,是可忍孰不可忍!
  4. 以前那么“窮”,為什么大家還懷念從前?
  5. 《鄧選》學習 (十一)發展速度
  6. 星話大白|越南
  7. 《鄧選》學習 (十)
  8. 對菲律賓斗爭的關鍵是,讓它的挑釁得不償失
  9. 影評:電影《熔爐》看資本主義特權
  10. 大快人心,知名“電子寵物”在美落網
  1. 普京剛走,沙特王子便墜機身亡
  2. 司馬南|對照著中華人民共和國憲法,大家給評評理吧!
  3. 紫虬:從通鋼、聯想到華為,平等的顛覆與柳暗花明
  4. 湖北石鋒:奇了怪了,貪污腐敗、貧富差距、分配不公竟成了好事!
  5. 弘毅:警醒!?魏加寧言論已嚴重違背《憲法》和《黨章》
  6. 這是一股妖風
  7. 李昌平:縣鄉村最大的問題是:官越來越多,員越來越少!
  8. 美國的這次出招,后果很嚴重
  9. 司馬南|會飛的螞蟻終于被剪了翅膀
  10. 朝鮮領導落淚
  1. 張勤德:堅決打好清算胡錫進們的反毛言行這一仗
  2. 吳銘|這件事,我理解不了
  3. 今天,我們遭遇致命一擊!
  4. 尹國明:胡錫進先生,我知道這次你很急
  5. 不搞清官貪官,搞文化大革命
  6. 普京剛走,沙特王子便墜機身亡
  7. 這輪房價下跌的影響,也許遠遠超過你的想象
  8. 三大神藥謊言被全面揭穿!“吸血鬼”病毒出現!面對發燒我們怎么辦?
  9. 祁建平:拿出理論勇氣來一次撥亂反正
  10. 說“胡漢三回來了”,為什么有人卻急眼了?
  1. 在蒙受冤屈的八年中,毛澤東遭受了三次打擊
  2. 大快人心,知名“電子寵物”在美落網
  3. 鐵穆臻|今年,真正的共產主義者,要理直氣壯紀念毛澤東!
  4. 《鄧選》學習 (十一)發展速度
  5. 司馬南|對照著中華人民共和國憲法,大家給評評理吧!
  6. 司馬南|對照著中華人民共和國憲法,大家給評評理吧!